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是指在国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与评价,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利用方向,落实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指导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按照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类型有: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等。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基本信息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编制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要以国土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国策;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工程的技术水平;要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用地、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确保国土规划目标的实现。

2、编制原则我国土地利用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以土地整治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土地数量、土地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 2100433B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南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SLVS单机版
  • 13%
  • 重庆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音箱专用工程线

  • RVVP2×1.5 (物理发泡) 工厂配套(纯铜)、音箱专用工程线
  • m
  • 来事达
  • 13%
  • 深圳市来事达电线电缆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船器

  • 1350×920×800
  • 达创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船机

  • 屈伸训练器:185cm×79cm×119cm
  • 66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双人船器

  • 1480×1500×1410
  • 达创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2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南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SLVS单机版
  • 7323套
  • 3
  • 南方测绘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5-28
查看价格

南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SLVS单机版
  • 9696套
  • 3
  • 南方测绘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01
查看价格

音箱专用工程线

  • RVVP 2×2.5(物理发泡)
  • 1m
  • 1
  • 雷霆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4-01
查看价格

音箱专用工程线

  • RVVP 2×1.5(物理发泡)
  • 1m
  • 1
  • 雷霆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4-01
查看价格

音箱专用工程线

  • RVVP2×1.5 (物理发泡) 工厂配套(纯铜)、音箱专用工程线
  • 200m
  • 3
  • 宇洪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9-10
查看价格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作用

1、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是实现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重要措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属于宏观控制性规划,它制定的土地利用内容必须通过专项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和完善,它制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必须通过专项规划逐步分解落实。

2、有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制约土地利用的因素较多,如干旱、风害、洪水、霜冻等,使区域内土地退化或利用效率低下,引起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工程活动,能够提高土地质量,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筑起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使区域土地得到持续利用。

3、规范土地利用活动。编制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明确土地利用工程的方向、重点,有利于科学指导和规范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有助于抑制土地利用工程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短期行为,对促进土地利用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格式:pdf

大小:22KB

页数: 6页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 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 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 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 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 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有紧密联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 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 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 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 工业园 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格式:pdf

大小:22KB

页数: 8页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 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 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 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 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 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有紧密联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 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 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 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 工业园 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共7章,内容围绕土地利用工程及其项目规划设计展开编写。第1章绪论,第2章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第3章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第4章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规划,第5章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设计,第6章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第7章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设计变更。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本章学习任务】

1.1 土地利用工程概述

1.1.1 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

1.1.2 土地利用工程的含义

1.1.3 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

1.1.4 土地利用工程的特性

1.2 土地利用工程的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利用理论

1.2.2 人地协调理论

1.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2.5 土地产权理论

1.2.6 全生命周期理论

1.3 土地利用工程的支撑技术

1.3.1 测绘技术

1.3.2 “3S”技术

1.3.3 农业技术

1.3.4 BIM技术

1.4 土地利用工程的发展历程

1.4.1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利用工程

1.4.2 起步期

1.4.3 发展壮大期

1.4.4 跨越发展期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

【本章学习任务】

2.1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的内容

2.1.1 规划的含义

2.1.2 规划的目的

2.1.3 规划的基本内容

2.2 土地利用工程潜力调查与评价

2.2.1 潜力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2.2.2 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

2.2.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

2.2.4 土地复垦潜力调查与评价

2.2.5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与评价

2.3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的构成

2.3.1 规划目标

2.3.2 规划分区

2.3.3 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

2.3.4 土地整治项目

2.3.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3.6 效益评价

【本章复习思考题】

【本章课后实验内容】

第3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本章学习任务】

3.1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3.1.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与作用

3.1.2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3.2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区的选择与确定

3.2.1 项目区的选择

3.2.2 项目区选择的具体要求

3.2.3 项目区边界的划定

3.2.4 项目区地貌类型

3.2.5 项目类型、性质的确定

3.3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

3.3.1 综合说明

3.3.2 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

3.3.3 建设区概况

3.3.4 建设条件分析

3.3.5 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3.3.6 土地权属调整

3.3.7 投资估算

3.3.8 实施计划

3.3.9 实施管理

3.3.10 后期管护

3.3.11 效益分析

3.3.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3.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3.4.1 水资源平衡分析

3.4.2 土资源平衡分析

3.5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3.6 公众参与分析

3.6.1 公众参与的内涵

3.6.2 公众参与的内容

3.6.3 公众参与的途径

【本章复习思考题】

【本章课后实验内容】

第4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规划

【本章学习任务】

4.1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规划概述

4.1.1 项目规划目的

4.1.2 项目规划原则

4.1.3 项目规划内容

4.1.4 项目规划特征

4.1.5 项目规划程序

4.2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

4.3 灌溉排水工程规划

4.3.1 骨干渠沟的规划

4.3.2 田间灌排渠沟规划

4.3.3 喷灌工程规划

4.3.4 低压管道输水工程规划

4.3.5 渠系建筑物规划

4.4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

4.4.1 田间道

4.4.2 生产路

4.5 其他田间工程规划

4.5.1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

4.5.2 治坡工程规划

4.5.3 治沟工程规划

4.5.4 电力工程规划

4.6 权属调整

4.6.1 权属调查

4.6.2 调整方式

4.6.3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告及异议处理

4.6.4 土地分配

【本章复习思考题】

【本章自学内容】

第5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设计

【本章学习任务】

5.1 设计的内容、程序与标准

5.1.1 设计的内容

5.1.2 设计的程序

5.1.3 设计的标准

5.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5.2.1 土地平整标准

5.2.2 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方法

5.2.3 土方调配

5.3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5.3.1 水源及渠首工程

5.3.2 塘坝

5.3.3 方塘

5.3.4 水闸

5.3.5 机电井

5.3.6 大口井工程

5.3.7 小型提水泵站

5.3.8 渠道灌排工程

5.3.9 低压管道灌排工程

5.3.10 农田排水工程

5.4 田问道路工程设计

5.4.1 线路规划设计

5.4.2 纵断面设计

5.4.3 路基设计

5.4.4 路面设计

5.5 农田防护工程设计

5.5.1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

5.5.2 梯田工程设计

5.5.3 山坡截流沟工程设计

【本章复习思考题】

【本章课后实验内容】

第6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

【本章学习任务】

6.1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6.1.1 项目管理对象的分类

6.1.2 项目管理的环节与内容

6.1.3 项目管理机构

6.1.4 项目资金的管理模式

6.2 项目立项管理

6.2.1 项目申报的原则和条件

6.2.2 项目申报的材料

6.2.3 项目审批程序

6.3 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6.3.1 项目规划设计标准

6.3.2 项目规划设计审查标准

6.4 项目实施管理

6.4.1 准备工作

6.4.2 质量管理

6.4.3 进度管理

6.4.4 技术管理

6.5 项目验收与后期管护

6.5.1 项目验收依据

6.5.2 项目验收内容

6.5.3 工程质量验收

6.5.4 项目后期管护

6.5.5 工程项目保修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设计变更

【本章学习任务】

7.1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设计变更概述

7.1.1 设计变更内涵

7.1.2 设计变更原因

7.1.3 设计变更原则

7.2 设计变更材料的内容与申报

7.2.1 设计变更材料的内容

7.2.2 规划设计变更申报

7.2.3 其他注意事项

【本章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2100433B

查看详情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

流域土地利用模型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一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模型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系统诊断模型

系统诊断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主要手段,可分为两种类型的模型:

①基于经验的概念化逻辑诊断模型,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概念诊断模型。

概念化诊断模型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定性分析模型,它是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的基础。概念性机理模型方面,一类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如一般概念性屠能-李嘉图模型(GTR)就是建立在地租理论基础上的。GTR模型对传统的Thunen模型进行了扩展在模型中运用了两种解释变量:一种变量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区位差异,称为屠能成分,另一种变量反映立地质量(通常是土地的自然条件),称为李嘉图变量。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ⅡASA)建立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则是以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原理为基础的。模型从基本竞争模型出发,将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看作是每个土地经营者个体决策的结果。决策者基于土地自然条件为其提供的几种用途选择(由土地的多宜性决定)和体制因素(法律,政策,文化,习俗)对用途的限制,根据各种用途的投入产出函数,挑选获利最大的用途。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源自各种用途的可能性发生变化,也可能源于各种用途比较效益的变化。前者可能由于土地政策的放松或收紧,技术进步改变了各种用途的生产函数,或者土地经营者所面对的资源约束(劳动力,资本)发生了变化,后者往往源自各种投入和产出的价格波动。

②基于经验的统计诊断模型,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统计诊断模型。

由于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人文综合体,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仅仅通过直接测量无法充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此需要将在一系列时空尺度下的观测结果同经验模型相联系,用一组观察变量(如地貌、气候、土壤、地表质地、地势等自然因素),结合一组辅助性变量(如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样既能提供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同时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统计诊断模型的建立为地理相关性预测及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如中国农科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开发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H),在不同的规模尺度,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情景;经验性诊断模型往往能将模拟结果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但该类模型缺乏相应的理论背景,更多地依赖以往的数据来推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而且在数据选取时常常受数据可得性的制约和模型开发者主观意志的影响。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随时间的变化,也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包括未来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变化。因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此外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主要手段。

土地利用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至今为止,有不少类似的研究着力于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但真正将土地利用变化与其空间分布相结合,探讨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的动态模型并不多见。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CLUS-CH),属于一种动态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拟模型,可以说是在LUCC研究领域的一项有益探索。

(3)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各类模型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因此,将多种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构建综合模型用于研究LUcC的驱动机制并进行动态模拟是一个重要方向。这方面,近年来出现的CLUE-S模型是一个较好的代表,它具备同时预测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数量和空间位置变化的能力。

建立模型,还应落实到空间上,即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目前,这样的模型还处在探索之中。像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其它问题一样,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问题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驱动因子间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使这种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显然,驱动因子一土地利用一土地覆被系统的变化机制不是单一的模型所能刻画的。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流域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自然因素,由于自然因素导致土地的属性发生变化,迫使人们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可认为是被动性的变化,而且变化速度相对比较缓慢;(2)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观念和政府政策的转变导致人们对土地产出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可认为是主动性的变化;(3)科技进步,使得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合理规划使用土地,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可称之为技术性变化,可称之为技术性变化。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