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地利用评价的分类土地利用评价的类别,可以从不同角度即按评价的途径、评价的性质、评价的服务
目标或成果的表示形式等加以区分。
按评价的途径分类
土地利用评价可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类。 1 )直接评价
直接评价,是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或利用效益。例如,在几种不同的土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采用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 观察和测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差异,根据作物产量的高低评定这几种土地的生产潜力高低。再如,通过将城市污水由埋设管道排放至一定地区的土壤中被吸收和自然处理,并在若干不同地点进行试验,看效果如何,据此对土地的窍水处理能力作出评价。这类方法在农业部门使用较多,其优点是评价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但严格来说,这种准确和可靠性只局限于试验地点和试验区。如要将这类试验结果外推使之代表整个土地评价单位,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此外,直接土地评价也常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尤其在大范围地区进行土地评价,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迄今的土地评价,大多不采用直接评价法。
2)间接评价
间接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评定土地的等级。其理论依据是 土壤、地形、气候等土地组成要素对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效果均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可加以量度或估计的。因此,土地的质量也可通过对这些土地组成要素的分析而演绎出来。间接评价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根据成土条件(地形、植被、地下水位〉、土壤性质〈颜色、质地、结构、盐碱性〉和肥力状况进行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实际上是土地间接评价早期的一种形式。
按评价方法分类
土地评价可区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用定性语言描述土地的质量特征,确定土地的适宜性或潜力的高低。它属于概略性土地评价,在早期土地资源调查中广泛使用,多用于小比例尺大泡围的踏勘性工作,或作为大比例尺详细调查的基础。有的定性评价近似于所谓的景观评价,主要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定性特征来确定土地的质量特征,也即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来评价,经济特征只作为背景。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将土地组成要素的特征予以综合,使之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因此适合于待开发地区的前期工作,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定性评价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反映出土地的自然属性的优劣即土地组成要素的概略性特征。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据其评定的土地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定性评价成果的有效期较长。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一般是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来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其优点是“量”的概念非常明确,也便于对评价出的土地质量进行对比。缺点主要是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与土地质量等级(如适宜性或潜力的等级)的对应关系在确定上难免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而且也难以考虑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此外,定量评价一般不能提供不同生产形式之间的比较,如林地的材积量( m3 )不能与耕地的谷物产量( kg)直接比较。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
这种方法一般以土地组成要素的定量评价为基础,再依据一定的法则,估算土地利用所产生的效益,据此评定土地等级。这种方法常见于土地经济评价,即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定。它的突出特点是,土地的管理水平、对土地的投入量以及产品的价格等经济社会因素对评价结果有相当显著的影响。此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易变性,土地经济评价的时效性也往往较短。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不同因子由于其性质和特征不同,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不同,其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有差别。评价可分五步进行:一是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二是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式;三是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因子;四是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五是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诊断标准。
⑴生态指标。生态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础。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等。更应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⑵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和未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满足了经济评价指标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态和社会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生态和社会上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⑶社会指标。主要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的保障水平,公众参与程度等。通常利用专家判断法、调查评价法,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 2100433B
土地利用评价概念
土地利用评价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土地利用评价是指特定目的之下, 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二、是土地利用评价是估计土地用于不同目的的潜力的过程; 三、土地利用评价是当土地用于恃定目的的时候对土地性状进行估计的过程s 四是土地利用评价是估价土地生产力和适宜性的过程。
土地利用评价内容
综合上述土地利用评价的表述, 土地利用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关键在“评”,即要评定土地的优劣等级,这是土地利用评价的基本目的;
第二, 土地利用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 土地的等级应根据土地质量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评定;
第三,土地的优劣、土地质量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都是相对某一特定的利用方式而定的。
我们认为,土地利用评价就是通过土地质量针对特定用途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的评定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土地利用评价首先强调“土地质量”,是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其次是“利用潜力”,包括农用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和非农用地的潜在承载力两方面的含义。最后强调“特定用途”,因为商开特定用途来谈土地的优劣等级是毫无意义的。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
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8]8号) 2008-6-13 9:50:08 贵州省行政区划代码一览表 200...
土地分利用的未利用的,利用的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即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可以再分为林地、园地、耕地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居民用地等。
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中,并以济南市为背景,用C2 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率年际间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的建议.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 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 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 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 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 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 0.2157增加到 0.7652, 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 对土地的需 求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保证土地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 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提高土 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3.1规划的任务
3.2规划内容与程序
4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4.1调查目的
4.2调查前的准备
4.3调查内容
4.4调查要求
4.5调查成果
5水土保持分区
5。1分区任务
5.2分区原则
5.3分区的主要内容
5.4分区的方法步骤
5.5分区的分级要求
5.6分区的命名
5.7分区成果
6土地利用评价
6.1评价目的
6.2评价原则
6.3评价方法与步骤
6.4评价成果
7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
7.1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7.2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7.3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7.4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8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8.1投入指标计算
8.2进度指标计算
8.3效益指标计算
9规划成果整理
9.1规划报告
9.2附表
9.3附图
9.4附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步骤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投入与进度计算要求
附录D(资料性附录) 规划主要附表表格
附录E(资料性附录) 水土保持专业图例2100433B
编著者的话
前言
1 绪论
1.1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1.2 国内外水土流失情况概述
1.3 我国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2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2.1 概述
2.2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2.3 水土保持分区
2.4 土地利用评价
2.5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治理措施规划
2.6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7 规划成果整理
3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设计
3.1 概述
3.2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
3.3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
3.4 典型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设计
4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
4.1 荒地治理技术工程施工
4.2 沟壑治理技术工程施工
4.3 坡耕地治理技术工程施工
4.4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施工
4.5 风沙治理技术工程施工
4.6 崩岗治理技术工程施工
5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
5.1 监理组织及监理人员
5.2 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
5.3 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5.4 施工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5.5 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6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测
6.1 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6.2 遥感监测
6.3 地面观测
6.4 调查
6.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6.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
7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验收与质量评定
7.1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验收
7.2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综合治理验收
7.3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评定
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8.1 综合说明
8.2 方案编制总则
8.3 项目概况
8.4 项目区概况
8.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8.6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与防治分区
8.7 水土流失预测
8.8 防治目标与防治措施体系布设
8.9 水土保持监测
8.1 0水土保持投资估(概)算与效益分析
8.1 1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8.1 2结论与建议
9 水土保持生态植物
9.1 概述
9.2 水土保持生态乔木植物
9.3 水土保持生态灌木植物
9.4 水土保持生态草本植物
9.5 水土保持生态藤本植物
9.6 防风固沙植物
10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综合治理效益计算
10.1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基础效益计算
10.2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经济效益计算
10.3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社会效益计算
10.4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计算
引用的规程规范
引用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2012年3月,国土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控制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覆盖各类产(行)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建立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作为科学用地管地、制定相关用地政策的重要依据。同年9月,国土部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32号),要求各地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土地使用标准、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土地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规划等,抓紧研究制定或修订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项目开展天津市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修订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在清理天津市及各区县现行土地使用标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家及各地现行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考评体系,充分总结各方有益经验。立足于天津市在全国的实际位置,采用多种科学的测算方法,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合理制订标准和评价体系。按照“分步制定,逐一公布”的思路,成熟一个,公布实施一个,将建设用地使用标准、考评体系、管理制度有顺序的分步上报市政府审批公布,从政府高度全面统筹我市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打通节约集约用地的行政管理环节。 项目建立了天津市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天津市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开发了天津市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考核评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完善天津市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