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提高木麻黄林木生产力 改善林农生计:2010年3月21-25日…(英文)》,本书收录科研论文37篇,反映了木麻黄研究与发展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已经证实木麻黄是有重要生态、社会和经济作用的树种,对这类固氮树种的研究与开发有全球影响的意义。目前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木麻黄人工林面积约200万公顷,为脆弱的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提供稳定防护林材料,并是农田防护林和退化地先锋树种,其木材可生产柱材、薪炭材、板材和纸浆等。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2010年3月22~25日在海口召开。
本种生长迅速,萌芽力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由于它的根系深广,具有耐干旱、抗风沙和耐盐碱的特性。 木麻黄喜炎热气候,在华南适生范围,北限基本上与20℃等温线吻合, 日平均温度≥10℃的年活动积温需7 ...
木麻黄属(学名:Casuarina Adans),属于木麻黄科,约65种,大部分种类产大洋洲,余分布于亚洲东南部、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及非洲热带地区,中国引入栽培的有木麻黄C....
你好,您可以参考一下: 1、香溢花圃专卖店的木麻黄苗木的价格是396元 2、北京木麻黄盆景专营店的价格为538元 &nbs...
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近自然改造效果
[目的]在文昌市岛东林场低效木麻黄纯林中开展近自然经营改造技术试验,对3种模式下的树种生长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出最佳的配置模式。[方法]采用方差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树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生长情况进行整体比较。[结果]伊朗紫硬胶、非洲楝第1年和第2年均表现出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速度较快,相反檀香紫檀、琼崖海棠和黄槿生长速度较慢,其他树种表现不一,并将树种分为3类,第1类为速生树种,有非洲楝和伊朗紫硬胶;第2类为中生树种,有麻楝、花梨,山竹、大叶相思、母生;第3类为慢生树种,有琼崖海棠、黄槿、檀香紫檀。[结论]根据近自然化原则、树种生态特性和垂直结构理论,选择花梨、非洲楝和檀香紫檀混交模式作为低效木麻黄林下近自然改造的首选配置模式。
3代木麻黄林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特征
对海南岛滨海沙土上3代木麻黄林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沙土重金属含量顺序为Cu>Zn>Pb>Ni>As>Cd,3代木麻黄植物各个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各异,总体木麻黄林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地下部分,3代木麻黄林中Zn、Cu和Pb元素含量都位列前3位;(2)第1、2、3代木麻黄林对Cd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Cd元素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3.1269、7.0090和10.8176,远高于其他元素;(3)第1、2、3代木麻黄对Zn元素的迁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分别为2.0946、1.7105、3.9634和3.6745、1.9651、5.7165,木麻黄植株内Zn元素远高于其他元素。
MTI的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1、增大信号处理的线性动态范围;
2、增加一组多普勒滤波器,使之更接近与最佳滤波,提高改善因子;
3、能抑制地杂波(其平均多普勒频移通常为零)且能同时抑制运动杂波(比如气象、鸟等)
4、增加一个或者多个杂波图,可以起到帮助检测切向飞行大目标的作用。
做了上述改进的系统称为动目标检测(MTD,MovingTargetDetection)系统,以区别于只有对消器的MTI(MovingTargetIndication)系统。2100433B
生产力效益的动态分析,是指在生产力及其作用的发展变化中分析生产力效益。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力效益的变化。生产力效益正是在生产力渚因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变化中形成和变化的,为此,必须对生产力效益进行动态分析,如由手工工具生产变为自动化机器生产,这是生产工具发展上的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大大提高生产力效益,又如,生产的组织管理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随着这种变化,生产力诸因素作用形式、范围和程度也必然发生变化,进而促成生产力效益的提高或降低。生产过程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后的有目的的活动,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不仅实现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效益。再如,人们的需求总是处在变化中的。每一种新需求的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向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引起生产力因素的发展变化;反之,一种需求的淡化和消失,也必然引起生产力因素某方面作用的淡化和消失。上述这些变化都要影响生产力效益,这就决定生产力效益不可能是个固定值,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分析。
对生产力效益的动态分析,首先要建立生产力效益的动态数列。生产力效益的动态数列是将生产力效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而反映出生产力效益在各个时间范围内所达到的水平、过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力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促进生产力效益变化的原因及生产力诸因素在这一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制订出提高生产力效益的具体措施。
生产力效益是生产力诸因素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生产力诸因素效益的合力形成了生产力效益。
1、生产资料效益
生产资料效益指生产力物化形态因素的效益,即物化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的节约,也就是单位物力可以转化为更多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去,其价值量并不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一般来说,在生产资料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效益提高了,单位生产资料就够与更多的活劳动结合,接受更多的活劳动的作用。活劳动即劳动者劳动力的支出,它创造价值,使社会财富从价值形态上增加。活劳动创造价值必须以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为前提条件,而单位生产资料能够同更多的活劳动结合,就能提高其效益,使劳动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例如,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实行三班制的工厂比实行一班制的工厂,吸引的劳动力要多,吸引的活劳动要多,因而生产资料的效益要更高。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对物的节约要求,但在不同的社会里,这一要求的实现程度和形式都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这种要求是自觉的,是生存需要的客观反映,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这种要求是服务于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满足其占有欲。生产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在追求物的节约,另一方面却造成物的极大浪费。这一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为严重和鲜明。社会主义社会则不然,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社会不仅客观上要求提高生产资料效益即物的节约,而且能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内持久地实现物的节约,这一节约最终都要服务于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
生产资料活动本身包含着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而不是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因此,对生产资料效益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效益的指标体系。在工业企业,生产资料效益指标主要有,单位产品与生产资料消耗比率;单位产值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产品成本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企业利润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生产资料利用率;追求生产资料投资效益和回收期,等等。农业生产中,除要分析上述六个比率外,还应具体分析土地合理利用程度。在分析生产资料效益时,只要抓住制约生产资料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对比,是可以作出正确评价的。
2、劳动力效益
劳动力效益指生产力活劳动因素的效益,即活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可以用劳动生产率表示,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消耗仍然有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作用,劳动力效益必然是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程度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增加只能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特有出生产关系规律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从而为提高劳动力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劳动力效益的提高,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反映劳动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中,对劳动生产率既要从产品产量方面进行分析,又要从产值、成本和利润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既分析单位工人劳动生产率,又要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准确考察活劳动的耗费。
劳动力效益是生产资料效益的基础,离开劳动者的有效劳动,生产资料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又是劳动力效益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效益也不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产力效益的主体。所以,对生产效益的分析和研究,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
3、非实体性因素效益
除实体性因素效益外,还有非实体性因素的效益,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信息的效益,教育水平与效果等也都是生产力效益的组成部分,并影响生产力效益。
非实体性因素效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非实体性因素存在和发展所消耗的的劳动量与其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效果的对比关系。非实体性因素的无实物形态特性,使人们难以确定标准劳动消耗量,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劳动消耗和产出的对比进行评价。如果为获取某项信息所投入的劳动量大大超过该项信息所带来的劳动节约量,就是低效益的。第二,分析非实体性因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即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果科学技术不进入生产过程,就无效益而言,但进入生产过程后也并不是全部都能发挥作用,同一科学技术在不同的生产过程或同一生产过程不同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程度和水平也是不同的,非实体因素渗透于载体的程度直接标志着它的效益。
在考察非实体性因素效益时不能仅以某一方面的得失来衡量,而要进行综合分析。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某项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在它进行中需消耗许多劳动,节约劳动的效果也可能并不显著,但是如果从长远看,从发展看,它会使生产发生很大的变化,并减少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那么该项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的效益就是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