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生产力效益构成

2022/07/16327 作者:佚名
导读:生产力效益是生产力诸因素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生产力诸因素效益的合力形成了生产力效益。 1、生产资料效益 生产资料效益指生产力物化形态因素的效益,即物化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的节约,也就是单位物力可以转化为更多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去,其价值量并不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一般来说,在生产资料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生

生产力效益是生产力诸因素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生产力诸因素效益的合力形成了生产力效益。

1、生产资料效益

生产资料效益指生产力物化形态因素的效益,即物化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的节约,也就是单位物力可以转化为更多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去,其价值量并不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一般来说,在生产资料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效益提高了,单位生产资料就够与更多的活劳动结合,接受更多的活劳动的作用。活劳动即劳动者劳动力的支出,它创造价值,使社会财富从价值形态上增加。活劳动创造价值必须以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为前提条件,而单位生产资料能够同更多的活劳动结合,就能提高其效益,使劳动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例如,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实行三班制的工厂比实行一班制的工厂,吸引的劳动力要多,吸引的活劳动要多,因而生产资料的效益要更高。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对物的节约要求,但在不同的社会里,这一要求的实现程度和形式都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这种要求是自觉的,是生存需要的客观反映,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这种要求是服务于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满足其占有欲。生产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在追求物的节约,另一方面却造成物的极大浪费。这一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为严重和鲜明。社会主义社会则不然,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社会不仅客观上要求提高生产资料效益即物的节约,而且能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内持久地实现物的节约,这一节约最终都要服务于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

生产资料活动本身包含着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而不是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因此,对生产资料效益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效益的指标体系。在工业企业,生产资料效益指标主要有,单位产品与生产资料消耗比率;单位产值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产品成本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企业利润与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比率;生产资料利用率;追求生产资料投资效益和回收期,等等。农业生产中,除要分析上述六个比率外,还应具体分析土地合理利用程度。在分析生产资料效益时,只要抓住制约生产资料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对比,是可以作出正确评价的。

2、劳动力效益

劳动力效益指生产力活劳动因素的效益,即活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可以用劳动生产率表示,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消耗仍然有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作用,劳动力效益必然是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程度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增加只能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特有出生产关系规律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从而为提高劳动力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劳动力效益的提高,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反映劳动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中,对劳动生产率既要从产品产量方面进行分析,又要从产值、成本和利润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既分析单位工人劳动生产率,又要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准确考察活劳动的耗费。

劳动力效益是生产资料效益的基础,离开劳动者的有效劳动,生产资料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又是劳动力效益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效益也不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产力效益的主体。所以,对生产效益的分析和研究,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

3、非实体性因素效益

除实体性因素效益外,还有非实体性因素的效益,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信息的效益,教育水平与效果等也都是生产力效益的组成部分,并影响生产力效益。

非实体性因素效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非实体性因素存在和发展所消耗的的劳动量与其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效果的对比关系。非实体性因素的无实物形态特性,使人们难以确定标准劳动消耗量,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劳动消耗和产出的对比进行评价。如果为获取某项信息所投入的劳动量大大超过该项信息所带来的劳动节约量,就是低效益的。第二,分析非实体性因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即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果科学技术不进入生产过程,就无效益而言,但进入生产过程后也并不是全部都能发挥作用,同一科学技术在不同的生产过程或同一生产过程不同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程度和水平也是不同的,非实体因素渗透于载体的程度直接标志着它的效益。

在考察非实体性因素效益时不能仅以某一方面的得失来衡量,而要进行综合分析。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某项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在它进行中需消耗许多劳动,节约劳动的效果也可能并不显著,但是如果从长远看,从发展看,它会使生产发生很大的变化,并减少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那么该项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的效益就是高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