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外力分析与计算教学研究及实践
1.1 荷载计算教学
1.1.1 荷载计算教学情境
1.1.2 荷载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1.1.3 荷载的形式
1.1.4 教学应用案例
1.2 受力分析与画受力图教学
1.2.1 受力分析教学情境
1.2.2 受力分析与画受力图教学内容
1.2.3 教学应用案例
1.3 外力分析与计算教学
1.3.1 外力分析与计算教学情境
1.3.2 外力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1.3.3 教学应用案例
第2章 内力分析与计算教学研究及实践
2.1 内力分析与计算教学
2.1.1 内力分析与计算教学情境
2.1.2 内力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2.1.3 桁架教学应用案例
2.2 绘制内力图教学案例
2.2.1 受弯构件内力图
2.2.2 静定多跨梁内力图
2.2.3 平面刚架内力图
2.3 用叠加法画弯矩图教学
2.3.1 叠加法在外力分析与计算中的应用
2.3.2 叠加法作弯矩图
2.3.3 叠加法在应力分析与计算中的应用
2.3.4 叠加法在变形分析与计算中的应用
第3章 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研究及实践
3.1 截面几何性质量计算教学
3.1.1 截面几何性质量计算教学情境
3.1.2 教学内容
3.1.3 教学应用案例
3.2 基本变形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
3.2.1 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情境
3.2.2 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3.2.3 受弯构件的应力
3.2.4 教学应用案例
3.3 组合变形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
3.3.1 组合变形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情境
3.3.2 组合变形应力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3.3.3 教学应用案例
第4章 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研究及实践
4.1 梁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
4.1.1 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情境
4.1.2 梁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4.1.3 教学应用案例
4.2 刚架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
4.2.1 刚架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4.2.2 教学应用案例
4.3 桁架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
4.3.1 桁架的变形分析与计算教学内容
4.3.2 教学应用案例
第5章 “三力一变”四项力学核心能力的课程标准
5.1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教学大刚
5.1.1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5.1.2 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5.1.3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
5.1.4 学时分配建议
5.1.5 课程考核要求及方式
5.1.6 教材及参考书
5.1.7 有关说明
5.2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标准
5.2.1 前言
5.2.2 课程培养目标
5.2.3 课程实施建议
5.2.4 其他说明
5.3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单元教学设计
5.3.1 模块三 结构构件的简化与几何组成分析
5.3.2 模块七 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与计算力法
5.3.3 模块七 超静定结构分析与计算位移法
5.3.4 模块七 超静定结构分析与计算的力矩分配法
参考文献2100433B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确定课程学习领域,将工程吊装、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钢结构安装等工作情境整编成教学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的关联,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实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专业课建立学习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随着国家迅速的发展,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建设也有着更新的教学内容,加大课程的建立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力学就是结科基础课,结合工作的实践方法,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导改革开始进行分析。合土木工程各种专业需要的学本来主要定位于构建课程服务的体系、课程内容的体系,创新的内容,使土木工程实力学更好的实现达成目的,进行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重点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是由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整合而成,是建设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要的课程。课程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课程定位构建课程服务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创新内容,使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职业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对于开设大土木类力学课程的高职院校具有参考价值。
《工程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汇编的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等几个部分。论文作者既有在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又有从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时间虽然不长,但富有进取精神和热心实践育人事业的年轻讲师、工程师和实验师;既有在第一线承担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又有主要承担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的教学管理人员。文中所涉及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与观点,都是作者本人结合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体验提出的。这种结合育人实践深入思考与研究的精神值得提倡,不少经验有借鉴和推广价值,其中有些观点可能值得商榷和进一步完善。
第一篇 专家论坛
成就工程技术人才应从工程实践开始
试论机械制造业中设计与工艺的关联
第二篇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政策支持措施得力全面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四川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综述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牵引建设一流工程训练中心
一般本科院校“创新实践班”育人工作研究与实践
工程训练公共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交流
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拓展示范中心建设内涵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中心需要不断充实先进技术
校企合作共建工程训练基地的实践与探索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
立足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工程训练创新、创意教育
工程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经验交流
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经验交流
挖掘中国科技城(绵阳)区域文化,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论高校创新实践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创新文化氛围的构建及其良性互促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主动建构教学模式的探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篇 课程建设与改革
加强金工课程建设,坚持卓越工程师培养
三层次高校工程训练体系的课程建设
围绕核心素质、核心能力建立与探索电子类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CDIO培养模式金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PBL-CDIO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的探索
“金属工艺学”理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
高校创新设计与制作教学的思考
构建机电控制技术实训课的探索与实践
消失模铸造技术在工程培训中的应用与研究
加强校企联合,探索现代大学生工程训练体系
改革的新模式——金工实习助理制
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工业制造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工科本科生进行“数控车工中级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训练中数控加工教学现状与改革
工程训练中数控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数控实训课教学之我见
慧鱼组合模型在创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机电驱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金工系列课程素材资源库,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加强多媒体在工程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加工中心教学的探讨与改革
创新高校工程训练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加快工程训练模式转型,推动实训教学跨越发展
改革实践课考试方法促进能力培养
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初步探讨
数控机床自主实训模式研究
数控加工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独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建设基本理念探讨
一周机械制造实训的教学初探
以抓取机械手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工程训练质量
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工程训练实践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
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工程训练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三坐标测量及其工程训练模式的探索
柔性制造系统中工业机器人实验教学探索
基于FDM快速原型系统的实验教学探讨
自行车构造实验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篇 教学管理与其他
浅谈提升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我校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实验中心管理的改革与探索
金工实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探索
浅议金工实习五种能力的培养
完善高校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附录
附录一 课指组教学基本要求(西安会议后课指组定稿)
附录二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附录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汇总 2100433B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集》一书主要介绍了我国中小型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开展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及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查,其中秀多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书内容包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管理,以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师德建设等。该书可供中小型高校从事工科专业教学的教师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及学工干部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