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壤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主要有直接和间接2种形式。
一是农药直接施于土壤。如一些除草剂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二是向作物喷洒农药时有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上。农药按此途径进入土壤所占的比例在作物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农作物叶面积指数小的大于叶面积指数大的、颗粒剂大于粉剂、农药雾滴大的大于雾滴小的、静风小于有风。
一是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为防治病虫害向作物喷洒农药时,除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相当部分附着在作物表面,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悬浮大气中的农药。部分农药随喷洒过程直接进入大气,悬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农药,经雨水溶解和淋失,降落到土壤中。三是动植物残体上的农药。含有农药的动植物残体经分解将农药带入土壤’。四是灌溉水中含有的农药。用来灌溉,农药随着灌溉过程进入土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目前,农民大多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农药,使得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研究表明,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只有一部分留在植物上,另一部分进入土壤、空气中。而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与“集散地”。研究表明,使用的农药量的80%-90%将最终进入土壤。其中80%以上残留在土壤0-20 cm的表土层。土壤农药污染现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亟需解决。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施用农药的量特别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也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农药量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总之,土壤农药污染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会通过植物的根系活动逐渐转移至植物中.使得植物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大,影响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农民的经济效益下降。
很多农药都会毒杀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等。蚯蚓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有利生物。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并能使土壤中的肥力提高,但是部分高毒农药会杀死蚯蚓。
不同的农药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也不同。同一种农药对不同种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也不同,但总的来讲农药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种群数量。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不管是有益微生物还是有害微生物,均被其杀灭或者是抑制生长,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此外,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营养成分不平衡、失调或缺乏,对土壤中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不利。
土壤中残留农药可被粮食、蔬菜作物吸收,使之遭受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另外,还可随着土壤表层饮用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会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不均匀,最终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长期受农药影响,最终会使土壤明显酸化。此外,还会使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比如农药通过稻穗使鸟类数量大减从而使田鼠数量剧增,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破坏环境。除此之物(污水)的任意丢弃排放造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 。
对于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地区则会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的紊乱、营养不均衡,最终使植物枯菱甚至死亡。此外,汞、砷能够有效地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氩元素的供应。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系统中的污染过程...
到园林绿化定额中去找找如果都没有合适的子目时可以按实际市场价以补充去输入计算
土壤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
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逐步降低与淘汰高毒有机磷农药生产,停止高残有机氯生产与出口。积极开发生产安全、高效、高选择性农药新品种。
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有关规定,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防止收获的农产品含过量农药残留。
鉴于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结合国际上农药管理的新动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环境管理与监督方案。
加强农药售后服务,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知识和用药技术。
对已经污染了的土壤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农药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等。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微生物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评价研究
以海河干流及河口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异构体α-HCH、β-HCH、γ-HCH、δ-HCH和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p,p'-DDT、o,p'-DDT、p,p'-DDE、p,p'-DDD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河干流及河口地区的受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受有机氯农药HCHs异构体和DDTs及其代谢产物污染程度的严重性为:东丽区>塘沽区>河口以南地区>天津城区>海河入海口区>河口以北地区。评价结果可为海河干流及河口地区进行污染场地管理及对受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和修复提供依据,也可为环保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有机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大气、水体及生态系统。有机农药以直接施用、拌种、喷撒、随降水落入等方式进入土壤。农药在土壤中会以吸附、扩散稀释和降解等几种方式发生转化,并改变土壤结构、对土壤中生物的生存及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动植物、微生物及根际环境对农药污染的降解来治理土壤中的农药,是治理农药污染的一种推荐方法。
环境土壤科学是研究人类与土壤圈,及关键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土壤科学同时
着重于基础与应用的概念,其领域包含:缓冲带和地表水的品质、通气层的功能、化粪池施灌系统(septicdrainfield)的设置评估和功能、废水与雨水的土地处理、控制水土流失、土壤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修复(remediation)被污染的土壤、恢复湿地、土壤退化、养分管理、病毒和细菌在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活动情况、生物复育、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发展可降解有害污染物的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全球暖化、酸雨和人造土壤的研究,例如terrapreta。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土壤的两种彼此关联的物理性质,即土壤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土壤电磁性的测定对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土壤调查和制图、土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指不同于土壤电化学性质的土壤电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自然电场(电位)、电阻(电导)、电渗、介电常数等。其中,尤以土壤电阻和自然电场更为重要。土壤电阻是土壤电导的倒数,常用以确定土壤含水量或盐渍度,进而可确定某些土壤的分布界线等。土壤自然电场是土壤中各种带电土粒和盐类离子所具有电场。通过测定土壤自然电场,可以了解某些成土过程的信息、区分复域土壤、确定地下水位和流向等。成土过程和耕作、施肥、灌排等所造成的土壤盐分离子的离解、解吸、淋溶、淀积、吸附等,可使剖面中自然电场产生分异,从而显示其发生学特征。如碱土和淡栗钙土等淋溶层的自然电场比淀积层高40~50毫伏,而淡栗钙土淀积层的自然电场又比碱化层高15~25毫伏。各发生层的界面上的电位差较大。
按磁性特征,土壤组分可分反磁质、顺磁质和亚铁磁质3类。由于反磁质的磁性极其微弱,土壤磁性主要决定于后两类,尤其是亚铁磁质。但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多为顺磁质,只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及其含钛系列等少数几种为亚铁磁质。土壤磁性与土壤矿物的组成关系密切。成土过程中土壤铁、锰物质的淋移、淀积和形态转化,特别是顺磁质和亚铁磁质的相互转化,是造成土壤磁性消长的原因。
土壤磁性包括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剩磁)、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等,以前二者更为重要。土壤磁化率用以量度磁化的难易,其含义可用下式表示:K=J/H。式中K为溶积磁化率,J为磁化强度(单位容积的磁矩),H为外磁场强度,为消除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则可用比磁化率表示: X=K/d。式中X为比磁化率;d为土壤容重剩余磁化强度,指物质在外磁场中磁化后再撤离外磁场时,反磁质和顺磁质的感应磁性立即消失,而铁磁质和亚铁磁质仍可长久保持的一部分感应磁化强度。土壤自然剩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磁化作用保留下的剩磁,包括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和沉滞剩磁等的综合。土壤剖面中各层的剩磁与感应磁化强度(由现今的地磁场影响产生)的比值称Q值,可作为土壤鉴定的依据。
土壤电磁性的调节主要包括电改良和磁处理两个方面。土壤电改良即利用人工直流电加速土壤中的电化学反应和电渗过程,可用于促进盐碱土的淋盐、脱碱和粘质土的排水、加固,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进行时一般将阳极置于土表、阴极置于排水沟底部,以利Na的淋洗。直流电引起阳极区的土壤溶液发生酸化,促使钙的活化和钠的排除,进而促进土壤团聚化,可显著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电流方向宜交替变换,以避免土壤的局部性酸化造成土体理化性质的不均匀性,以及电极材料被腐蚀而产生金属离子毒害。
土壤磁处理即将土壤置于外磁场中使其产生剩磁,或将含铁的工矿废渣经磁处理后用作土壤改良剂。前者可改善碱化土壤的微结构性;后者可改善粘质土壤,特别是潜育性土壤的理化性质。
本书可作为土壤、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类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并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