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按成图的比例尺,土壤图可分大、中、小 3种;按制图单元反映的内容、结构形式分为土壤类型图、土壤组合图和土被结构图;按编图的目的、用途可分为普通土壤图、专门土壤图(如森林土壤图、工程土壤图)以及土壤图组(或系列图)。
土壤类型图
土壤类型图的制图单元主要表示一种土壤单元分布范围。据不同比例尺,一般与土壤分类单元中土类、亚类、土属、土种的某一级别相吻合。强调土壤图必须着重反映地带性规律的国家以编制此种图为主,如中国、苏联等。
土壤组合图或土壤复区图
土壤组合图(或土壤复区图)的制图单元主要为两种以上土壤单元构成的图斑。组合成分的土壤单元至少占限定面积的20%。主要土壤单元一般占70~80%,至少50%;面积小于20%的土壤单元,作为包含的土壤附于主要土壤的后面。美国编制的土壤图,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编制的 1:500万世界土壤图集。均属组合制图。中国在平原盐渍土区和水稻土区或山地丘陵区的大、中比例尺制图,也常采用土壤组合制图。
土被结构图
土被结构图的制图单元是土被基本结构单元(复区、复合和中域组合)或它们的组合。此类图既反映土壤群体的组合类型及空间构型,也反映各组成分的面积比例,为土壤资源统计评价、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毛乌素沙地土壤图即属土被结构图。
小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小于1:25万(或1:30万)的土壤图。其中:①综合土壤图,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或更小。主要反映全球、各大洲范围内、或各大自然区、国家土壤资源分布的特点。1970~197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陆续编制的 1:500万世界土壤图,中国编制的1:400万全国土壤图,均属之。②土壤开发调查图(或概查图),比例尺为1:25万~1:50万。用于各省(市)查清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但幅员较广的省(区),如中国新疆编有1:100万土壤图;面积较小,类型复杂多样的省(市)可编制中比例尺土壤图,如中国江苏省曾编有1:20万土壤图。
中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介于 1:5万~1:25万(或1:20万)的土壤图。用于重点农业建设区,或进行流域治理规划。1954~1957年为中国华北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所进行的土壤调查制图,采用 1:5万底图,完成了黄河以北华北平原13.2万平方公里的1:20万土壤图。土壤约测图(或路线调查图),比例尺稍小,为1:20万~1:25万,通常用于尚未进行土壤调查的地区,概略地反映调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
大比例尺土壤图
比例尺1:1万~1:5万的土壤图,对土壤分类和制图精度要求较高,用于县、乡的农业区划、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土壤改良和利用。对人口密集、耕作集约地区,成图比例尺可稍大(1:1万~1:2.5万);山区或牧区比例尺可稍小(1:5万)。土壤详测图,比例尺大于1:1万,也属大比例尺土壤图范畴,是为制定种植、轮作、土壤改良试验及灌排网系设计等提供依据。
土壤图组或系列制图
土壤图组(或系列制图)是指根据目的、地区特点,选择编制有关专门和普通土壤图组成系列图组。例如:①土壤养分潜力图组,根据各种养分含量分级(包括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及酸碱度pH),分别成图,供施肥、种植参考;②土壤侵蚀图组,根据土壤侵蚀类型、等级编制的图幅,包括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等图;③盐渍度图组,根据土壤盐分组成和含量编制而成;④土壤资源评价图组,根据土壤资源质量划分等级,作为农业合理布局和利用改良土壤的依据;⑤土壤利用、改良规划图组,包括土壤利用图、土壤区划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
土壤制图单元是表示土壤图图斑内容的基本单位。按其内容可分为土壤单元图斑和土壤组合图斑。制图单元的确立以土壤分类为基础,但两者并不等同。它所反映的类别内容,则依比例尺的大小、研究工作精度和制图目的而定。如大比例尺土壤图通常以土壤基层分类单元为制图单元。在中国为土种,有的国家为土系,有时还细分为变种或土相。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则逐渐用较高级的分类单元制图,如土属单元。小比例尺土壤图,只能反映土壤性态的重大差异,用于亚类和土类制图。制图单元确定后的系统排列,直接影响专业内容的清晰度和用图效果。在制图单元的排列上,土壤发生学派认为必须体现自北而南的地带性排列原则:而以欧美土壤学派为代表,则认为必须反映土壤演变过程,即从初步发育、不成熟到充分发育、成熟的土壤单元排列。体现以土壤属性为主的原则。
土壤制图程序一般分为:野外土壤草图测绘、室内底图清绘、整饰 3个步骤。野外草图测绘是运用土壤地理基础理论和土壤野外调查技术,认识并区分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将其界线勾绘并标记在地形底图上。这种直接测绘的土壤图也是编制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土壤侵蚀类型1、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
根据1979~1985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杭州市土壤总面积为150.27万公顷,其中市区为3.19万顷。全市成土环境复杂多变,土壤性质差异较大,共有9个土类、18个亚类、58个土属及148个土种。土壤...
从地带性成土条件看,深圳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红壤要在更北的地方,例如湖南、江西一带的丘陵地带,而砖红壤分布更靠南,在海南岛以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一带。当然,深圳沿海地区还分布有滨海盐渍土,平原地带多为潮...
主要目的是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土壤资源评价、制定农业区划和规划、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为利用、改良和保护土壤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制图新技术主要包括利用航天和航空遥感资料编制土壤图和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制图两个方面。
土壤遥感制图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包括航测土壤遥感制图和卫星遥感图像制图。它们是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对土壤类型、组合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研究,勾绘图斑,确定其界线。遥感制图程序为:预行编制土壤草图;进行地面实况调查,验证判读结果,修订土壤草图;详细解译遥感图像,清绘和整饰成图。土壤解译(或土壤判读)即是依据遥感图像(土壤及其成土环境条件光谱特性的综合反映),对土壤类型、组合的识别与区分过程。其方法是依据土壤发生学原理、土被形成和分异规律,对遥感图像特征(包括色调、纹理和图型结构)或解译标志以及地面实况调查资料,进行地学相关分析,直接或间接确定土壤单元或组合界线。一般遵循遥感图像,图斑界限和实际三者一致的原则。
航测土壤遥感制图
应用航测像片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美国在20世纪初就已采用。中国于60年代初开始土壤航测制图,70年代逐步开展了新红外航片土壤调查和制图,大大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和精度。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土壤图的编制。
卫星遥感图像制图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土壤遥感制图。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由于卫星遥感图像具有覆盖面积大(18.5×18.5平方公里),宏观性强,多时相,多波段特性,可采用不同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及其他图像处理技术,提供的遥感信息量为航片所不及。适于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的直接编制,提高了制图的精度和速度。墨西哥应用卫星像片目视解译,短短几年内完成了200万平方公里1:100万土壤制图。中国采用目视解译也已先后完成1:25万、 1:50万、1:100万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区)土壤图的编制。
计算机自动化土壤制图
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识别判读进行土壤制图。即将遥感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类,编成制图程序,再输入计算机自动成图。
土壤制图精度指制图单元内容的定性、定位和详细程度。一般基础底图比例尺大于成图(见表不同土壤图的基础底图和成图比例尺)。卫星遥感图最小图斑面积为0.4平方毫米,其界限误差在图面上不得超过0.2~0.3毫米。土壤遥感制图的定性判对率要求在 85%以上。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土壤的两种彼此关联的物理性质,即土壤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土壤电磁性的测定对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土壤调查和制图、土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指不同于土壤电化学性质的土壤电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自然电场(电位)、电阻(电导)、电渗、介电常数等。其中,尤以土壤电阻和自然电场更为重要。土壤电阻是土壤电导的倒数,常用以确定土壤含水量或盐渍度,进而可确定某些土壤的分布界线等。土壤自然电场是土壤中各种带电土粒和盐类离子所具有电场。通过测定土壤自然电场,可以了解某些成土过程的信息、区分复域土壤、确定地下水位和流向等。成土过程和耕作、施肥、灌排等所造成的土壤盐分离子的离解、解吸、淋溶、淀积、吸附等,可使剖面中自然电场产生分异,从而显示其发生学特征。如碱土和淡栗钙土等淋溶层的自然电场比淀积层高40~50毫伏,而淡栗钙土淀积层的自然电场又比碱化层高15~25毫伏。各发生层的界面上的电位差较大。
按磁性特征,土壤组分可分反磁质、顺磁质和亚铁磁质3类。由于反磁质的磁性极其微弱,土壤磁性主要决定于后两类,尤其是亚铁磁质。但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多为顺磁质,只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及其含钛系列等少数几种为亚铁磁质。土壤磁性与土壤矿物的组成关系密切。成土过程中土壤铁、锰物质的淋移、淀积和形态转化,特别是顺磁质和亚铁磁质的相互转化,是造成土壤磁性消长的原因。
土壤磁性包括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剩磁)、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等,以前二者更为重要。土壤磁化率用以量度磁化的难易,其含义可用下式表示:K=J/H。式中K为溶积磁化率,J为磁化强度(单位容积的磁矩),H为外磁场强度,为消除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则可用比磁化率表示: X=K/d。式中X为比磁化率;d为土壤容重剩余磁化强度,指物质在外磁场中磁化后再撤离外磁场时,反磁质和顺磁质的感应磁性立即消失,而铁磁质和亚铁磁质仍可长久保持的一部分感应磁化强度。土壤自然剩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磁化作用保留下的剩磁,包括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和沉滞剩磁等的综合。土壤剖面中各层的剩磁与感应磁化强度(由现今的地磁场影响产生)的比值称Q值,可作为土壤鉴定的依据。
土壤电磁性的调节主要包括电改良和磁处理两个方面。土壤电改良即利用人工直流电加速土壤中的电化学反应和电渗过程,可用于促进盐碱土的淋盐、脱碱和粘质土的排水、加固,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进行时一般将阳极置于土表、阴极置于排水沟底部,以利Na的淋洗。直流电引起阳极区的土壤溶液发生酸化,促使钙的活化和钠的排除,进而促进土壤团聚化,可显著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电流方向宜交替变换,以避免土壤的局部性酸化造成土体理化性质的不均匀性,以及电极材料被腐蚀而产生金属离子毒害。
土壤磁处理即将土壤置于外磁场中使其产生剩磁,或将含铁的工矿废渣经磁处理后用作土壤改良剂。前者可改善碱化土壤的微结构性;后者可改善粘质土壤,特别是潜育性土壤的理化性质。
本书可作为土壤、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类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并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2100433B
目录
1∶50万海南岛土壤与土地制图及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 周慧珍
海南岛土壤类型——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 陈志诚 赵文君
附录Ⅰ 海南岛土壤与土地属性数据编码
附录Ⅱ 海南岛土壤与土地属性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附录Ⅲ 海南岛土壤与土地属性数据库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