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上篇 趋势与对策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未来
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趋势与设计对策
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动态
体育馆发展方向探讨
体育建筑综述
他山之石——国外体育场馆发展趋势
体育场馆建设刍议
中篇 理论与方法
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平面空间布局
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场地选型
多功能体育馆观众厅的视觉质量
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框架研究
更新观念,改善布局——体育馆疏散方式探讨
体育馆设计与建筑效益
高校体育馆设计思辨
中小型体育馆的用途与设计
体育馆结构型式多样化初议
空间结构形态与建筑的统一
奥运建筑与结构
下篇 立意与构思
体育场馆国际设计竞赛述评
新世纪的献礼——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国际设计竞赛评介
探索·创新·综合—全国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竞赛述评
自律至善,情理相依——第11届亚运会排球馆和摔跤馆设计构思
效率与品质的探求——黑龙江速滑馆设计构思
休闲情趣与空间氛围——哈尔滨梦幻乐园设计构思
复合·简约·回归——淮南市文化体育中心设计思考
吉林冰上运动中心设计回顾
惠州体育馆设计
后记2100433B
梅季魁,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建筑师。1950~1956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1956~195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曾任建筑系主任两届。1986年创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任博士生导师,20世纪90年代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创立建筑研究所任所长。2000年随哈尔滨建筑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回归哈尔滨工业人学,任教于建筑学院,2001 年退休。从事建筑教育50多年,培养硕博研究生50多名,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从事体育建筑等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研究50多年,发表论文 50多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3部。主持设计人中型工程项目40多项,建成近30项,获建筑创作奖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多项。
王奎仁,工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擅长公共建筑设计,近期代表作品:北京石景山区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第三教学楼、鄂尔多斯国土大厦、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龙潭公园中心岛文化活动广场(可开启式屋盖)等。
姚亚雄,1965年生于哈尔滨,浙江海盐人。1988年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留校任教于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从事高层建筑及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与结构形态学的研究和教学。2003年调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任集团设计部副主任建筑师、现代都市院主任建筑师、现代华盖院副总建筑师,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20余项。
罗鹏,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后。从事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1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图书两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创、主要参与人等参加大中型体育场馆设计项目2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10余项。
《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有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在其他地方名气盖过其他设计院,在上海不是那么突出,上海有同济、华东院、现代院比较知名。
很不错的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要是以研究制定各种建筑标准、规定等方面的业务,相当于建设部的一个行政标准制定部门。中国建筑...
同学,说得不客气点,应届毕业生能进省院你就烧高香吧,别想太多了,人家会不会要你才是真的。 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主要还看进去后你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至于平台,以后如何发展,现在不是几十年前了,没有哪...
薪火相传 行健不息——记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设计研究
作为国内系统开展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三个高校院所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最初探索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现已80高龄的梅季魁先生作为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带头人,基于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及调研资料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早期大量兴建体育场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在高校中最早树立起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旗帜。历经50余载几代人的不懈求索,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及实践体系日臻成熟,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人才,对我国体育建筑的发展贡献巨大。本文为本刊编辑在梅先生提供的文字资料及口述回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希望能够记录下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团队几代人的努力,并期盼后来人薪火相传,行健不息。
基于可持续性及高校特点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摔跤馆为例
以多功能综合性、人员瞬时集散为特点的高校体育建筑,有着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而追求形式,费用昂贵现象却层见迭出,奥运等赛后体育场馆面临着不经济节能、运行困难等问题。基于可持续设计理论,针对体育建筑的机理特点,从可研、规划、设计、评估等全过程出发,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工程的应用、评价、反馈,探讨系统的设计理论。围绕整体协调、灵活适应与节能降耗等主题,探讨基于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编排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体育建筑相关论文,结合实例探讨体育建筑相关设计理论,介绍相关技术的运用要点;二是对体育建筑案例资料汇总介绍,分体育场、体育馆、水上运动中心、网球中心四个大类,以简要的说明文字,主要说明这些实例的位置、面积、容量等设计要点和优缺点。对比较重要的实例还有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让读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到想要的场馆的主要特点。附录中以表格方式收集整理了近年国内承办的主要体育赛事场馆资料,方便读者横向对比。本书面向主要群体包括体育建筑设计师、设施建设的管理决策者以及研究学者等。本书既是体育建筑设计实例直观的案例手册,也是各种类型规模体育设施规划的参考读物,同时也可作为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课题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王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一级注册建筑师。先后参与多项体育、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设计项目。2100433B
体育建筑一方面是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体育建筑结构跨度大、建筑体量大、设计综合性强而且难度大,本课题以体育建筑这类技术复杂度高、设计、施工和运行流程复杂的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形成基于BIM系统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展开,涉及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全生命周期理论、以及BIM系统的应用与操作。目前已完成的研究主要包括:从体育建筑设计层面展开的项目选址、座席规模、功能复合化、观众厅形态、场地尺寸、外部环境设计、结构材料等设计指标的分类研究与评价分析;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层面展开建筑性能优化与评价,对自然采光、围护材料、室内外热舒适、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热工等设计指标分类研究与评价分析;从BIM系统展开的应用于建筑设计各阶段的参数模拟输入、数据输出反馈、设计评价分析与平台整合研究。在体育建筑设计中,推进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将科学理性的设计分析方法带入到体育建筑设计当中,促使体育建筑向高性能、可持续的建筑方向发展。 通过研究,建立对应于设计周期各阶段的体育建筑绿色指标体系和基于评价-反馈的体育建筑参数化整合设计流程,对所形成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在设计周期各阶段进行相应评价与反馈,弥补建筑师依赖经验判断形成的设计缺陷;对设计周期各阶段,尤其是前期方案阶段利用BIM平台对建筑进行绿色效能分析,加强设计的分析、优化与反馈评价;研究在BIM平台支持下,形成基于BIM系统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层面的体育建筑性能优化与评价方法。 课题研究,填补了体育建筑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系统梳理了绿色体育建筑的设计评价指标,建立绿色体育建筑设计指标集,对BIM平台在绿色体育建筑中的协同优化作用及其对体育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对体育建筑的生态节能减排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