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主持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主持完成科研课题6项,并通过省级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山东省和潍坊市科技进步奖4项;潍坊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EI摘录、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鼓励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研与科研,使学生及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提高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进行自学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那些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潜能和特长、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教学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本科教育在落实“2.5 1.5”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平台,三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三结合、一突出”的运行模式。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面向、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凸现出了用“一流的师德熏陶育人、一流的学风引导育人、一流的质量教书育人、一流的管理服务育人、一流的科研塑造育人”的办学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几年来,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两届共有11名学生获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二等奖和优秀奖;许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近两届学生考研率达18%。
机电工程学院现有教师7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3人;博士4人,硕士学位教师3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其中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骨干教师15人。另外,聘请22名大型机械企业和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和教授作为兼职教授,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拥有潍坊市CAD/CAM应用推广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总值达到1000万元,拥有机电工程实训中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山东潍坊拖拉机厂等稳固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教师承担教育部教研课题2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6项;院级教研项目多项。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院级教学成果奖8项。教师们将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工作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办学水平。结合研究成果完成了13部规划教材编写,主审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2部。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如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该系所在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2005年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科学研究领域包括:精细微纳结...
公办高职院校。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机电行业骨干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
是真的 我在这个学校毕业的
机电工程学院情况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情况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一直以来秉承学院“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立 德践行、经世致用、忧乐天下、求索创新”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内 涵建设成果丰硕。校内现代工业制造园建设有 4200㎡和 3600㎡的两 栋标准厂房,拥有中央财政和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数控技术专业人 才实训基地和湖南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技能认证培训基地, 为进 一步提高游乐设施产品质量和游乐园安全运营水平, 推动游乐产业健 康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 20多家单位共 同发起成立中国游乐设施产业联盟, 并将我院列为全国唯一的游乐设 施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与广州凌凯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共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厂, 设备总值近 500万元。独立的教学大楼, 优美的学习环境,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企业真实项目 优化的课程体系,充分反映行业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 采用“教、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是我校历史最久的院系部之一,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学科、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代物理教研室教学团队、潍坊市首届“鸢都学者”岗位——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现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4个本科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1个专科专业,在校生近1000人,其中物理学专业是我省的优势专业(全省第三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博士14人、硕士18人,有多名教师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富民兴鲁”、“富民兴潍”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物理学实验中心是我校最大的实验中心之一,是山东省高等学校一类教学实验室,潍坊市奥赛培训基地。仪器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教学仪器设备30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实行开放式教学,每年接纳学生实验3000多人。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出版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实验技术立项等各类教研科研立项50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收录;取得各类专利、鉴定成果20多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40余项。
广泛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等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与歌尔声学合作成立了歌尔科技学院,对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采用“X 2”培养模式;与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与华光通讯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与中微光电、山东欧龙、共达电子、凯信机械、艾克特电子、鑫奈克电子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累计平均通过率均达94%以上。大学IT考试平均一次性通过率均达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40%以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考研率也在30%左右,考研率一直位于全校前三位。物电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等手段在学生中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例如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山东省物理创新大赛等。
女,1956年4月出生,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调研员,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徐州工程学院教学名师。近几年,共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煤炭部、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徐州市科技局下达的包括省自然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等二十余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研成果A类奖、阜新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男,1966年2月生,江苏姜堰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完成江苏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地方政府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男,辽宁省阜新人,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原阜新矿业学院,1991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硕士学位,1982年至2006年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任教,现任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矿山机械设计,机械电子工程,无损检测与控制等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20余项,编写出版统编教材和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省级、校级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获奖,主持建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螺杆铣刀数字化设计与加工仿真系统研究”“大型覆盖件模具的数字化敏捷开发”等8项,“单层钎焊金刚石成型砂轮的研究”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编写出版教材《机械制造基础》等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得省文明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和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男,满族,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注册ASE)。现任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0年7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1篇;出版教材等4部,其中3部任主编;主持省级教研课题3项,其中两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省市科研课题各1项。
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近几年主持、完成河南省省级科研项目11项,省级鉴定均达国内领先以上水平,获河南省省、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其中国家纺织总会重点教改项目“热加工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纺织工业局部级教改项目二等奖,河南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著书4部。共在“焊接学报”、“中国造纸”、“东华大学学报”、“金属热处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其中EI收录4篇。
男,汉族,河南偃师人,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1983年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现任徐州工程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江苏省金工教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主要从事化学热处理方面的研究,承担和参加了省部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4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2篇论文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论文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编写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2001年和2003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专家。
男,1970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徐州市高校科学技术协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工程机械专用车辆制造工业协会副会长。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SCI、EI收录9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多项。
男,1970年7月生,教授,工学博士。主讲《金属学》、《专业英语》、《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等课程。另外,多年来一直从事轧制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高强度管线钢DWTT断裂理论,低碳贝氏体钢强韧性机制,有限元模拟,高层建筑用耐的抗震、耐火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科研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
男,1964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湖北工学院(现湖北工业大学)机械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毕业后在湖北恩施轴承厂工作。1992年—2007年先后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5年到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2002年评为副教授。2009年至今在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工作。任本职以来在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共发表文章21余篇,其中EI收录1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8篇,其中5篇EI收录。发明了机筒成型法技术,以发明人排序第一授权、受理机筒成型法相关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
男,1969年生,山东费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机械制造与测试。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车辆与发动机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济南军区某部从事装甲车辆维修管理工作。2002年至2008年,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技术革新等项目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
男,1973年生,中共党员,山东曹县人,工学博士,副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08年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焊缝无损检测、图像处理、缺陷分割与识别、缺陷定位、可视化以及堆焊材料的优化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的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结题1项,参与的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结题1项,徐州市课题结题2项,在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校培育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高校“青蓝工程”青年优秀骨干教师。2010年12月入选徐州市首批科技镇长团,2011年3月-2012年8月挂职担任江苏省睢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2012年8月获徐州市首批科技镇长团优秀成员称号。
目前有教职工 36人,教授4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7人,硕士23人,在校生1780人。通过建设,已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被SCI收录32篇,出版专著3部;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项目25项,校级科研课题19项,横向课题5项,承担“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机械、自动化类国家教研立项课题6项,主编、参编教材31部。
依据“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创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理念,按照“培养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机电工程学院在维持办学规模的同时,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自2006年有首届本科毕业生以来,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平均每年在30%以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于同年成立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太阳能应用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内涵要求,以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成立“德州学院清洁能源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心”为契机,以特色突出的地方太阳能行业为引领,加强专业学科特色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引领的能源类、机械类、控制类专业群,形成以“太阳能热利用”和“新能源装备”两个特色方向。
机电工程学院牢固树立“科研强系,服务地方”的理念,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合,加大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项目的开发力度,使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与企业的合作日益增多,已在景津集团、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皇明集团、鲁南制药、魏桥纺织、福田汽车、山东机床、东营光伏、汉能控股集团等18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和实习保证。
机电工程系狠抓学生工作,坚持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狠抓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努力工作,勤奋创新,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学生工作立足于搞好“六个突出”,切实做到在思想教育上突出“实”,在日常管理上突出“严”,在学风建设和科技活动上突出“新”,在素质教育上突出“活”,在特困生工作上突出“爱”,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突出“导”,确保了整个学生工作局面的稳定,使学生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新提高,并逐步形成了富有机电特色的学生工作格局。机电工程学院在山东省建立了22个学生就业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金优势,与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技术骨干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就业岗位,学生一次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6%以上;学生成立有专业特色的各种组织,比如:机械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新能源兴趣小组、科技项目创新创业办公室等,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突出,2009年在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有51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有273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在全国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和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38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