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公元1世纪~2世纪前,武汉地区河道纵横,湖群密布,人口较少,多住武昌、汉阳高地。公元2世纪开始设军事城堡。公元7世纪,人口增多,修城墙的同时开始修堤防水。17世纪初,汉水尾闾从晴川阁人江改由龙王庙人江后,汉口开始修堤。
据有关记载:武昌汉阳门至平湖门间花蕊堤始建于1111年~1118 年;1190年~1194年筑万金堤;1206年~1308年修打门堤;1612年后修熊公堤;1899年~1900年修武青堤、武泰堤。武昌历代所修堤防多次为洪水所毁,屡经修复。汉阳自1506年开始据地势修筑零星垸堤,1644年修拦江堤。汉口1635年筑长堤(即袁公堤),1905年修张公堤,1929年修武汉关堤,1931年后逐渐围成汉口圈堤。至1949年,三镇堤防总长108km。但堤防堤身低矮,堤型参差,管理不善,隐患多,加之堤上挖壕沟,筑碉堡等工事,堤防遭到严重破坏,防御洪水能力很低。江水位到27m以上,堤防即险象丛生。
1949年~1954年,按照1931年长江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8.28m的标准,对堤防进行维护和建设。1954年长江大水后,按照1954年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1.0m的标准进行维护和建设。武汉附近设杜家台、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和东西湖分蓄洪区6处。到1974年,根据整体防洪规划要求,三镇堤防系统和分蓄洪工程基本建成。1968年丹江口水库工程初期规模建成,减轻了汉水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至此,武汉市初步形成具有堤防、分蓄洪工程和丹江口水库的防洪体系,1974年~1982年,按武汉关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1.5m的标准进行堤防维护和建设。1982 年~1999年,按武汉关水位29.73m加安全超高2.0m的标准进行维护和建设,并把隔渗和除险加固纳入建设范畴。
武汉市的外江洪水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①汛期长。长江洪水一般发生在5月~8月,而汉水洪水发生在7月~10月,因此武汉汛期长达6个月左右。
②流量大。长江武汉河段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374亿m3,最大洪峰流量76100m3/s。
③水位高,且高水位的发生频次愈来愈密。1954年洪水位最高,1865年~1999年武汉关水位超过27m以上的达18次,平均7.5年1次。其中,1980年~1999年以来发生9次,平均约2年1次。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水陆交通重要枢纽和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机械、轻纺、商贸、汽车、光纤通信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底,城区人口740.2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 208km2,国内生产总值1085.68亿元。长江、汉水把市区分隔为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汉口以北紧靠府环河。长江流经市区长为145km;汉水流经市区长为62km;府环河在市区流程长60km。市区地面除局部山丘外,一般高程在21m~27m之间,平均地面高程约为24m,低于外江最高洪水位1m~7m。武汉市主要受长江和汉水等外江洪水的威胁,市区暴雨会造成涝灾。
1、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
见《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 2.1.2 城市防洪设计标准应根据城市等别、洪灾类型可按表2.1.2分析确定。 2.1.3 对于情况特殊的城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防洪标准可以适当...
营改增是税制改革,与规费没有关系,最多就是调整一下费率,规费同样要取税金。
武汉防洪工程包括堤防、涵闸、水库和分蓄洪区。城市堤防包括城区和郊区两部分。武汉市堤防全长800km,其中按重要程度和水系划分,长江、汉水干堤465km,连江支堤335km;按等级划分,国家确保干堤194.4km,一般干堤、连江支堤605.6km;按堤防结构划分,混凝土防水墙 52.42km,其中蔡甸2km,城区50.42km,其余为土堤。武汉市城区分为汉口、武昌、汉阳3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
①汉口防洪保护圈由汉口沿河堤、汉口沿江堤、张公堤组成,全长52.73km,堤顶高程31.7m~32m,保护圈面积133.8km2,除京广铁路留有约20m道口外,其余堤防均已形象达标。
②武昌防洪保护圈由长江武惠堤、武钢工业港堤、武青堤、武昌市区堤、八铺街堤、武金堤以及武昌地区以南的自然高地组成,堤线77.72km,堤顶高程30.7m~32.2m,保护圈面积约820km2。
③汉阳防洪保护圈由汉阳沿河堤、汉阳拦江堤、高公街堤、鹦鹉堤、江永堤、烂泥湖堤、永固堤、襄永堤、保丰堤、汉阳隔堤和自然高地组成,全长63.95km,保护圈面积约413.5km2。市区确保干堤防洪标准按1954年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9.73m超高2m,水面坡降按1954年当地最高洪水位控制确定。混凝土防水墙采用“上”型结构,内外设置挡土墙戗台马道,以控制墙身稳定;土堤顶宽为8m,内外坡比为1:3,堤外防浪台(防渗铺盖)面宽一般为10m~25m;堤内压浸台多为一级,面宽10m,部分堤段设置二级压浸台,面宽15m,高出地面约1m~1.5m,两台边坡均为1:3。至1998年,全市长江、汉水干堤已达标165km。武汉城区堤防上共有通道闸口303处,排水出口80处,涵闸47座,排水泵站51座。武汉全市有水库273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6座,小型264座,集雨面积852km2,总库容9.25亿m3。武汉附近6个分蓄洪区,规划分蓄洪水68亿m3。 1998年大水后,国家在1999年安排了投资6.5亿元,主要实施堤防除险加固达标、涵闸除险、水库除险、泵站维护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148项,工程完成后,全市长江、汉水干堤达标堤段可增加到283km。2000年长江、汉水干堤计划达标堤段增至374km。至2001年,465km长江、汉水干堤全部达标。
①至2000年汛前,长江、汉水堤防尚有91km未全部按防御1954年洪水标准形象达标。
②已达标的工程由于堤顶堤身问题及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历史险工未彻底治理。
③江滩乱建乱占,人为设障影响行洪。④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远未达标,运用时难以按分蓄洪标准调度。 2100433B
武汉市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问题浅议
洪水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防洪工作的战线长、任务重,以武汉为例,市区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城郊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历来受洪水严重威胁,城市防洪安全,全依赖堤防保护。市区确保干堤178.5公里,在中等洪水年分,每遇汛期出现大小险情几十处,为了揭示堤防过去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问题,总结教训,分析工程的正常老化和非正常老化,掌握堤防工程实际防御洪水能力,或在防汛期间选准重点防守对象提供依据;为了深入探讨工程抵抗老化,提高耐久性能的途径和方法,为设计中的耐久性指标,提供一定可靠的量化数
武汉市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 将城市防洪工程打造成亲民水景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的交汇之处。滨江而立,依水而兴。 2001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全面总结 1998年大洪水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新思路, 把长江、汉江两江四岸防洪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凸现滨江生态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在汉口江滩率先实施了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防洪工程效益,防洪工程设施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效益。主要包括:(1)经济效益,指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区经济发展、减免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所带来的效益;(2)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环境效益,指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可获得的效益。一般通过对有、无防洪工程相比较,以所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可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表示。计算方法有减少损失法、替代方案法、稳定财产增长法和保险费法等。
与其他工程建设相比,防洪工程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1)防洪工程建设涉及面较广,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如一条防洪圩堤的建设,不仅是某个地方的事,而是涉及邻近几个乡镇甚至数县的事。对于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建设,通常要由省 ( 区、州)际之间协作完成。因此,防洪工程建设既是系统性工程,又是社会性工程。
(2)防洪工程的效益主要不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在防洪减灾的过程中产生效益,也就是以减少洪灾机会、降低洪灾程度、减少洪灾损失或改变洪灾损失的负担方式以及安定民生为效益。
(3)由于洪灾损失受洪水随机性的影响,导致防洪减灾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洪水出现的特点,虽有统计方面的规律,但年际变化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年际变化更大。一般年份不发生洪灾或灾害很小,一旦出现大洪水,损失就很大。
(4)防洪工程在安定社会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防洪工程建设具有社会性,工程建成后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而这种社会效益难以用货币的方式全面地衡量或核算。防洪工程这种效益机制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其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的责任机制也具有特殊性。
防洪工程联合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