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1 定义和内涵
1.2 主要优势和主要特点
1.3 主要类型
1.4 主要技术挑战
1.5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6 展望与对策
1.7 本书导读
参考文献
第2章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典型构型和应用
2.1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典型构型
2.1.1 串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
2.1.2 并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
2.1.3 超声速强预冷涡轮发动机
2.1.4 “三喷气”组合循环发动机
2.1.5 膨胀循环空气涡轮冲压发动机
2.1.6 深冷涡喷-火箭组合循环发动机
2.2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主要用途
2.2.1 军用飞行器动力
2.2.2 民用飞行器动力
2.2.3 空天飞行器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总体方案和循环分析
3.1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需求分析
3.2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循环分析
3.3 变循环涡轮冲压串联组合发动机的结构特点
3.4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总体仿真建模
3.5 串联式组合发动机变比热容部件级性能模型算法研究
3.5.1 气体热力性质
3.5.2 部件特性及其出口气流参数计算
3.5.3 发动机共同工作点的确定
3.5.4 发动机非线性方程组Newton-Raphson数值求解方法
3.5.5 变循环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模型校核
3.6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串联方案
3.6.1 涡扇模式初步方案设计参数选取
3.6.2 冲压模式的初步方案设计
3.7 涡轮/冲压模式转换控制规律研究
3.7.1 模式转换过程的控制变量和控制目标
3.7.2 涡轮/冲压模式转换过程过渡态模型及多变量控制规律研究
3.7.3 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优化问题抽象
3.7.4 多变量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
3.7.5 Newton-Raphson目标规划算法研究
3.7.6 Newton-Raphson目标规划算法有效性验证
3.7.7 转换过程控制规律进行多目标规划后的过渡态仿真
3.8 进气道/串联组合发动机性能匹配
3.8.1 高超声速混压进气道设计原则
3.8.2 混压进气道外压缩波系设计
3.8.3 混压进气道内压缩波系设计
3.8.4 附面层抽吸流量估算
3.8.5 进气道压缩斜板和喉道几何参数的计算
3.8.6 扩压段总压恢复系数计算
3.8.7 高超声速混压进气道外流阻力估算
3.8.8 组合发动机进气道几何调节研究
3.9 串联组合发动机/喷管性能匹配
3.9.1 二元收扩喷管主要几何尺寸设计及调节原则
3.9.2 二元对称可调斜板收扩喷管特性估算算法
3.9.3 几何调整对喷管推力系数的影响
3.1 0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一体化设计方案
3.1 0.1 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及设计点性能
3.1 0.2 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一体化控制规律优化结果
3.1 0.3 组合发动机沿飞行轨迹的稳态安装性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加力/冲压燃烧室
4.1 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工作环境和设计需求
4.2 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研究现状
4.2.1 日本HYPR计划冲压燃烧室
4.2.2 美国RTA计划冲压燃烧室
4.2.3 我国的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研究
4.3 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法及方案
4.3.1 加力/冲压燃烧室的性能估算方法
4.3.2 串联式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案
4.3.3 并联式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案
4.3.4 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小结
4.4 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火焰稳定技术
4.4.1 试验装置及数据处理方法
4.4.2 值班火焰稳定器
4.4.3 可变几何火焰稳定器
4.4.4 支板火焰稳定器
4.4.5 火焰稳定技术小结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排气系统
5.1 排气系统工作环境和设计需求
5.1.1 高超声速飞行器对排气系统的需求
5.1.2 单边膨胀喷管的概念和特点
5.2 排气系统气动方案设计
5.2.1 主要几何参数确定
5.2.2 SERN模型流道设计
5.2.3 SERN模型其他参数设计
5.2.4 SERN模型流路设计
5.3 SERN模型运动机构设计
5.3.1 设计要求和主要技术难点
5.3.2 SERN喉道设计方案
5.3.3 可调SERN方案设计
5.3.4 运动机构设计小结
5.4 SERN内特性模型试验方法和装置
5.4.1 喷管试验台的组成
5.4.2 试验测量内容
5.4.3 试验步骤
5.4.4 试验误差分析和置信度分析
5.5 SERN内特性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5.5.1 膨胀面型线对SERN性能的影响
5.5.2 下腹板长度对SERN性能影响
5.5.3 整体气动流路对SERN性能影响
5.5.4 侧壁构型对SERN性能影响
5.5.5 膨胀面长度对SERN性能影响
5.5.6 喷管喉道宽高比对SERN性能影响
5.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进气系统
6.1 概述
6.2 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特征和设计基础
6.2.1 进气道的基本设计要求
6.2.2 进气道的结构类型
6.2.3 进气道特性对推进系统性能的影响
6.2.4 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问题
6.2.5 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
6.3 TBCC发动机进气道和扩压器设计方法
6.3.1 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道一体化设计问题
6.3.2 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过程中主要参数确定的总原则
6.3.3 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步骤
6.3.4 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计算方法
6.4 TBCC发动机进气道型面设计和特性计算结果
6.4.1 TBCC发动机推进系统设计点选择
6.4.2 TBCC发动机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和主要参数
6.4.3 设计状态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
6.4.4 沿飞行轨迹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
6.4.5 展望
参考文献2100433B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以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为对象,简述了国内外的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给出了其定义、特点、难点、主要类型和用途、典型构型及工作原理。以飞行速度Ma4 的涡轮亚燃冲压组合发动机为重点,对总体、加力/冲压燃烧室、进排气系统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总体循环分析、结构特点、总体方案、仿真建模、模式转换规律、进气妙组合发动机/喷管一体化设计技术等;加力/冲压燃烧室工作环境、设计需求、设计方法及设计方案,传统型和带裙板蒸发式值班火焰稳定器、可变几何火焰稳定器、支板火焰稳定器的性能及特点等;二元单边膨胀喷管概念特点、气动方案、模型运动机构、内特性模型试验、内外流数值模拟、膨胀面型线等典型结构参数对喷管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等;进气道和扩压器设计方法、进气道设计步骤、进气道特性计算方法、进气道型面设计和特性计算等。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可供从事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亚燃冲压发动机、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排气系统以及燃烧装置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相关项目或计划决策的背景材料使用,还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工作和学习的教师及研究生参考。
涡轮桨扇发动机是在涡轮喷气发动机基础上发展来的,也就是桨扇发动机中间也是个喷气发动机,最前面有个大螺旋桨,两个部分都能提供动力,既有速度又省油,还有另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跟桨扇发动机差不多意思,只是风扇...
<p>发动机是靠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作功来产生功率的,输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汽缸内空气量的限制,所产生的功率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已处于最佳状态,再增加输出功率只能通过压缩更多的空气...
国产的30小时,进口的50小时。保养时除了加保养油之外还需更换轴承。比较小的,静止推力5千克的涡喷机一颗3万元,加上飞机,电子设备,遥控器,总共4万5千元左右。买飞机不可能给你发整机,但会有人亲自过来...
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集成技术
收稿日期 : 2005206220 基金项目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 ( NCET 20420281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02AA414420 )? 作者简介 : 王成恩 (1964 - ) ,男 ,黑龙江鸡西人 ,东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第 27卷第 5期 2 00 6年 5 月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127 ,No. 5 May 2 0 0 6 文章编号 : 100523026 ( 2006) 0520485204 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集成技术 王成恩 , 刘 震 (东北大学 教育部暨辽宁省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 : 航空发动机设计需要大量的计算软件
涡轮增压发动机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的说明
标题 :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的说明 一、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不能说明涡轮增压器有问题。 导致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驾驶工况、保养维护、曲轴箱 正常通风等 ;这是由涡轮增压器的特性以及相关系统的布置确定的。 因此 ,不能简单地将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等同于涡轮增压器有问题 ,或漏油。 二、导致中冷器进气管中有机油的原因 发动机长时间的怠速 空滤脏 曲轴箱通风系统堵塞或变形 涡轮增压器进回油管堵塞 ,泄露或变形 涡轮增压器的中间壳体润滑油结焦 气缸磨损导致活塞环窜气 排气系统中流动阻力过大 由于进气压力长时间与增压器轴承体内压力不平衡 ,从而导致涡轮增压器内机 油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密封件渗漏到压气机中。 此外 ,如果机油加注量过多 ,会引起曲轴箱通风系统中润滑油含量不可避免的增 多 ,从而促使润滑油从曲轴箱通风系统进入进气管。 通常增压发动机的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的 PCV阀安
因为涡轮发动机非常多样,在本手册中讲解详细的运行过程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一些适用于所有涡轮发动机的操作考虑。它们是发动机温度限制,外界物体破坏,热启动,压缩机失速和熄火。
任何涡轮发动机的最高温度都发生在涡轮进气口。涡轮进气温度因此通常是涡轮发动机运行的限制因素。
涡轮发动机推力直接随空气密度变化。当空气密度降低时,推力也降低。当涡轮和往复式发动机受高的相对湿度有某种影响时,涡轮发动机推力损失可以忽略不计,而往复式发动机的制动马力会降低很多。
由于涡轮发动机进气口的设计和功能,吸入物体碎片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这会导致重大的损坏,特别是压缩机和涡轮节。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称为外来物体损伤(FOD)。典型的FOD是吸入来自停机坪,滑行道或者跑道上的小物体导致的小凹痕和花边。但是,也会发生飞鸟撞击或者冰吸入导致的FOD损坏,可能导致发动机整个损毁。
外物损伤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地面运行期间,一些发动机进气口有在地面和进气口之间形成涡流的趋势。在这些发动机上可能安装了一个涡流消散器。
也可能使用其他设备,如屏幕和/或偏转器。飞行前检查程序包括一个对任何外物损伤迹象的目视检查。
热启动是当EGT超过安全限制时的启动。热启动是由于太多燃油进入燃烧室或者是涡轮机转速不够引起的。只要发动机热启动时,参考飞机飞行手册,飞行员操作手册或者相关的维护手册来了解检查要求。
如果点火后发动机不能加速到适合的速度或者没加速到慢车转速,这时就发生了悬挂启动。悬挂启动也可以称为假启动。悬挂启动可能是由于启动动力源不足或者燃油控制故障而导致。
压缩机叶片是小的翼型,遵守适用于任何翼型的相同空气动力学原理。压缩机叶片有一个迎角。迎角是进气口空气速度和压缩机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这两个力合成构成一个向量,它确定了翼型冲击进气口空气的实际迎角。
压缩机失速可以描述为进气口速度和压缩机旋转速度这两个向量数值的失衡。当压缩机叶片迎角超过临界迎角时发生压缩机失速。在这个点上,平稳气流受到干扰,随着压力波动产生了紊流。压缩机失速导致空气流进压缩机时速度降低和停滞,有时还反向流动。如图4
压缩机失速可以是瞬时现象和间歇性现象或者是持续的状态,甚至更严重。瞬时/间歇性失速的表现通常是在回火和反向气流发生时间歇的爆炸声。如果失速发展成为稳定状态,可能从持续的反向气流产生强烈的振动和高声的啸叫。驾驶舱仪表基本上通常不会显示轻度的或者瞬时失速,但是会显示形成的失速。典型的仪表表现包括转速的波动和排气温度的增加。大多数瞬时失速不会对发动机有害,经常在一两个周期后自己纠正过来。稳定状态的失速导致发动机损坏的可能性很大。必须快速的通过降低功率,减小飞机迎角和增加空速来完成改出失速。
尽管所有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会受压缩机失速影响,大多数型号都有抑制这些失速的系统。有一个这样的系统使用可变式进气口导叶(VIGV)和可变式定子叶片,它可以把进来的空气以适当的迎角导向到转子桨叶。防止空气压缩失速的主要方法是使飞机在制造商确立的参数范围内运行。如果压缩机失速确实形成了,请按照飞机飞行手册或者飞行员操作手册中的建议程序来做。
熄火是燃气涡轮发动机的一种运行状态,此时发动机的火无意的熄灭。如果燃烧室中油气混合比超过富油限制,火焰将会被吹熄。这个状态经常称为富油熄火。它通常发生于非常快速的发动机加速,过度富油的混合气使燃油温度降低到燃烧温度以下。也可能由于气流不足而不能维持燃烧。
另一方面,更多常规的熄火事件是由于燃油压力低和发动机速度低,这些典型的和高高度飞行有关。这种情况也会在下降期间发动机油门收回时,这会产生贫油条件熄火。贫油混合器很容易导致火焰熄灭,甚至是正常的气流通过发动机时也会发生。
燃油供应的任何干扰也会导致熄火。这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非常规姿态,发生故障的燃油控制系统,紊流,结冰或者燃油耗尽。
熄火的征兆通常和发动机失效后一样。如果熄火是因为瞬时条件,例如燃油流量和发动机速度之间的失衡,一旦状态被纠正就可以尝试空中启动发动机。无论如何,飞行员必须遵守飞机飞行手册或者飞行员操作手册中适用的紧急程序。一般的,这些程序包含了关于高度和空速的建议,在这些条件下空中开车很可能成功。
指示润滑油压力,润滑油温度,发动机速度,排气温度和燃油流量的发动机仪表对于涡轮发动机和往复式发动机都是普通的。然而,有一些仪表是涡轮发动机特有的。这些仪表指示发动机的发动机压力比,涡轮机输送压力,和扭矩。另外,大多数燃气涡轮发动机有多个温度敏感仪表,称为热电偶,它向飞行员提供涡轮节内部和周围的温度读数。
涡轮发动机相比往复式发动机有下列优点: 振动少,增加飞机性能,可靠性高,和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