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多年生,具横走根状茎。秆直立,疏丛生,高50-120 厘米,无毛或节下具倒毛。叶鞘闭合,无毛或有短毛;叶舌长1-2毫米;叶片扁平,长20-30厘米,宽4-8毫米,先端渐尖,两面与边缘粗糙,无毛或边缘疏生纤毛。圆锥花序长10-20厘米,较密集,花后开展;分枝长达10厘米,微粗糙,着生2-6枚小穗,3-5枚轮生于主轴各节;小穗含6-12花,长15-25毫米;小穗轴节间长2-3毫米,生小刺毛;颖披针,具膜质边缘,第一颖长4-7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6-10毫米,具3脉;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具5-7脉,无毛,基部微粗糙,顶端无芒,钝或浅凹缺;内稃膜质,短于其外稃,脊具纤毛;花药长3-4毫米。颖果长圆形,褐色,长7-9毫米。花果期7-9月。染色体2n=56(Sokolovskaya et Probatova 1976a,1985,Roos 1975),14,28,56+BS (Armstrong 1987)。
生于林缘草甸、山坡、谷地、河边路旁,为山地草甸草场优势种,海拔1 000-3500米。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甘肃、 青海、新疆(伊吾、奇台、阜康、哈巴河)、西藏、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产地分布
无芒雀麦原产于欧洲,其野生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多分布于山坡、道旁、河岸。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都有野生种。在内蒙古高原多生于草甸、林缘、山间谷地、河边及路旁草地。在草坪中可以成为建群种或优势种。该草现已成为欧洲、亚洲干旱、寒冷地区的重要栽培牧草。我国东北1923年开始引种栽种,解放后各地普遍进行种植,是北方地区一种很有栽培价值的禾本科牧草。
1、雀麦(BromusjaponicusThunb)俗称火燕麦,属禾本科雀麦属,是草原主要牧草之一,带入麦田之后,却成为难以根除的恶性杂草。 2、燕麦:润肠通便保护心血管,(拉丁学名:Avena &n...
该鱼体形修长,后部恻扁,有着非常漂亮的尾巴,该鱼雌雄鱼的体型和色彩差别较大。雄鱼身体瘦小,体长4~5厘米。背鳍较长,卜靖尖状,尾鳍宽而长约占全长的二分之一以上,尾柄长,大于尾柄高。根据其尾鳍的形状,何...
您好,很乐意为您解决这个问题。孔雀鱼,又称孔雀花鳉、虹鳉、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称之为“凤尾鱼”、“火炬”,是鳉亚目,花鳉科,花鳉属的一种热带鱼,饲养难度较低。原产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巴巴多斯,巴西北部与圭...
本种是著名优良牧草,营养价值高,产量大,适口性好,利用季节长,耐寒早, 耐放牧,适应性强,为建立人工草场和环保固沙的主要草种,是新疆和北方各地重要的草种。世界各地均有引种栽培。性状变异幅度较大,种下划分不少变种或品种。
无芒雀麦属丰产刈草型耐旱无性系组合,多年生。具短根茎,多分布在15cm以上的土 层中,二年生根茎侵染半径为25.3cm,三年生平均可达28.1cm。茎圆形,直立,粗壮光滑,株高(生殖枝)67cm~82~120cm(149cm),有较明显的叶层标准面为57cm,茎具节,5~7节。在多点试验中表现出丰产、稳定性好的特性。该无性系组合生态幅度广,从海拔600~2500m地带均能种植和生长,年降水量350~500mm的地区旱作,生长发育良好,喜砂壤或壤土,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宜于降水量多,气候温暖的地区广为栽植。连续四年(2000年~2003年)品种比较试验知,第一年可收3茬草,干草总量为14941.5千克/公顷,超过对照(奇台无芒雀麦,收两茬草)78.6%,呈极显著差异水平,种子产量125.7千克/公顷;第二年收了四茬草,干草总量为23993千克/公顷,超过对照31.32%,呈极显著差异水平,种子产量1418 千克/公顷,超过对照10.95%;第三年收了三茬草,干草总量为17760.5千克/公顷,超过对照38.22%,与对照为差异显著水平,种子产量1290.2 kg/hm2;第四年收三茬草,干草总量为16911.8千克/公顷,超过对照33.72%,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水平,种子产量442.0千克/公顷。
生长要求
以早春(4月上旬)播为好,秋播(9月上、中旬)亦可。春播时先将秋播地耙平,播种深度3~4cm,镇压蓄墒,收草以条播为宜,行距30~45cm,播量1.5~2kg/亩,收种行45~60cm,播量0.5~0.75kg/亩;与苜蓿混播,乌苏一号无芒雀麦播量0.5~1 kg/亩,苜蓿为0.5~0.75 kg/亩。乌苏一号无芒雀麦属丰产刈草型,对水肥敏感,有一定耐旱能力,年灌水5~7次,产草量高。对氮肥、磷肥需求大,氮肥提 高产量,氮磷复合肥提高种子产量。种子田一般施尿素15~25 kg/亩,分几次施给效果好,施二胺5~10 kg/亩。苗期的中耕除草:苗期生长速度缓慢,易受杂草抑制,所以苗期的除草是主要的田间管理措施。种子田应注意秋季的田间管理,灌足秋、冬水,以利秋季分蘖芽的越冬,它决定第二年的种子的产量。该品种返青早,注意灌好春水。拔节前注意中耕,翻切行间草根,增加土壤透气性。孕穗期灌好扬花水,盛花期注意灌好灌蔡、浆水,并注意人工辅助授粉。采种一般在蜡熟期分2~3次分期收获种子为好。该品种不宜连作,应与其它作物倒茬轮作,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学特性
为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牧草,是用做干草、青储、青饲和水土保持最好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地下茎强壮蔓延能力极强,可防沙固土,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广,特别适于寒冷干燥地区,较耐盐碱,耐水淹时间可长达50天左右。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各种家畜均喜采食。
1、无芒雀麦根系发达,地下茎强壮,播种前易深耕,由于苗期生长缓慢,所以需要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有机厩肥1000~1500公斤/亩,过磷酸钙15公斤/亩;播种时施种肥:硫氨5公斤/亩。在拔节、孕穗或每次刈割后再追施氮肥: 尿素10公斤/亩可显著提高干草产量。无芒雀麦对磷肥极其敏感, 当施入磷肥(P2O5)10公斤/亩作为种肥时,干草产量可提高1.7倍左右。
2、北方春旱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夏天雨季来临时播种效果最好。单播时的播种量为1.5~2公斤/亩,播种深度为2~3厘米,通常以条播为主,行距为15~30厘米。可与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杀打旺等豆科牧草混播,混播时无芒雀麦播种量一般为1~1.5公斤/亩,豆科牧草为0.3~0.5公斤/亩。
3、与豆科牧草混种时,不仅有效提高了干草产量,还可防止形成坚实的草地,更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延长利用年限。
4、生长到第4年以后,根茎积累盘结,有碍土壤蓄水透气,需进行耙地松土,切破草皮,改善土壤的通透状况,促进分蘖、分枝。
5、无芒雀麦为刈割和放牧兼用型牧草,根系发达,能形成致密的草地,也是优良的水保植物。一般情况下常在抽穗期刈割第一茬调制干草,此时叶丛多,产量高,养分积累也最多,再生草可放牧或青刈,作为水保植物时,同样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放牧利用。
分蘖期粗蛋白质最高达20.4%,抽穗后下降至10%左右。从总产量上看以抽穗期利用较好,此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6.0%,粗脂肪6.3%,粗纤维30.0%,无氮浸出物40.7%,粗灰分7. 0%;成熟期干物质中,粗蛋白质9. 02%,粗脂肪2. 26%,粗纤维36. 34%, 无氮浸出物44.57%, 粗灰分7.81%,钙0.70%,磷0. 16%,可消化粗蛋白质74克/千克,消化能9.74兆焦/千克, 代谢能7.99兆焦/千克。 干草粗蛋含量达18.35-19.44%,干草率27.69%,干叶率59.22%。
营养价值很高,茎秆光滑,叶片无毛,草质柔软,适口性好,一年四季为 各种家畜所喜食,尤以牛最喜食,是一种放牧和打草兼用的优良牧草。即使收割稍迟,质地并不粗老。经霜后,叶色变紫,而口味仍佳。可青饲、制成千草和青贮,被誉为"禾草饲料之王"。
无芒雀麦属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优良牧草,具短根茎,其适应性广泛,海拔500m~2500m均可栽植,年降水量350mm~500mm的地区旱作,生长发育良好。在我国南方种植,夏季不休眠,产草量高,营养价值高,草柔嫩,再生能力强,耐牧性强,适宜于青饲,调制干草和放牧利用,常被用作护坡、草坪及高尔夫球场建植。亦可飞播改良天然草地,是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治理荒山、荒坡、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的理想草种。与紫花苜蓿混播建立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20%左右和弥补紫花苜蓿调制干草中的落叶性不足。乌苏一号无芒雀麦以抗旱性为特点,表现为耐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返青早、再生能力强、绿色期长、生育期82-111天,平均干草产量达18191.6公斤/公顷(以每公斤0.4元计算,产值为7268.64元/hm2,合484.57元/亩),干草粗蛋含量达18.35-19.44%,干草率27.69%,干叶率59.22%。种子产量为50-80kg/亩,按平均50kg/亩计算,每公斤批发价按20元计算,仅牧草种子产值达1000元/亩,推广种植5000亩,生产种子可达200吨,产值达400万元。另外,秸秆产出2000吨,产值达80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在分布区内, 各地先后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美国和加拿大育成的品种较多,在世界各地种植。其品系分为两大类型:由德国、前苏联引进的品系衍生成北方类型,适宜美国北部和加拿大西部的气候条件,种子产量高,易成簇生长,不迅速絮结成草皮,抗寒性强, 主要品种有: 卡尔顿 (Carlton)、帕克兰(Parkland)、马丁(Martin)等。由法国和匈牙利引进的品系衍生成南方类型, 适宜美国中部和加拿大东部的气候条件,抗叶病,干草产量高,耐寒性较差。主要品种有美国育成的林肯(Lincoln),瑞典培育的帕奥尔(Prior) 是永久性草地的优良品种。
中国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卡尔顿、马格纳(Magna)、梅帕(Mempa)、林肯等在北方种植表现良好,其中卡尔顿、林肯两个品种已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吉林的公农无芒雀麦、新疆的奇台无芒雀麦,干草产量高、种子量大、返青早、再生性能强,都已经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并在东北、西北地区推广。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一种仿孔雀石材料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近期北京珠宝市场上出现的一种仿孔雀石材料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矿物学、谱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仿孔雀石材料的主要成分为由环氧树脂胶结的重晶石粉以及以石英或方解石为次要成分的混合物。与天然孔雀石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前者的相对密度较小,表面可见气泡断面和特征的红外光谱。
地方标准《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19)规定了苜蓿(Medicago L.)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混播栽培的生产性能及种子准备、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的技术。该标准适用于在年极端低温不低于-35℃地区进行。
地方标准《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19)的制定,有利于保护中国牧草种质资源的需要,促进草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大栽培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业和奶业产业化向更高品质提升的需要,增进国际间饲草产业及其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的需要。 2100433B
标准计划
该标准是根据2017年由原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公告》安排174项地方标准进行修订的任务、2018年3月7日下发的《关于加快地方标准修订工作进度的通知》、2019年1月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地方标准修订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的,该标准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转化利用重点实验室提出,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起草阶段
2017年由原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公告》安排174项地方标准进行修订的任务,接到任务后,着手安排原标准制定负责人王建光教授进行准备工作。随着原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8年3月7日下发的《关于加快地方标准修订工作进度的通知》,由王建光牵头组织成立了该标准的修订小组。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0500)中子课题“中温性荒漠草原区退化草地修复与家庭牧场精准管理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的资助下,将该标准的修订工作列入该项目的科研工作中。经过修订小组成员的多次研讨和生产地调研,在原标准基础上于2018年12月底形成修订初稿;初稿于2019年1~4月分别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乌拉特中期草原工作站等单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规程修订初稿》进行了审核;目前,按照专家返回的审核意见,对《规程修订初稿》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至此最终形成了该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2019年11月14日,地方标准《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19)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19年12月14日,地方标准《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19)实施。
地方标准《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19)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规则起草。
该标准代替《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每公顷产15吨干草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05),与《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每公顷产15吨干草栽培技术规程》(DB15/T 408-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改旧版标准题名“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每公顷产15吨干草栽培技术规程”为新版标准题名“灌溉条件下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
修改了旧版“1范围”部分;
修改了旧版“2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
新版增加了“3术语和定义”部分;
新版修改了“4生产性能”部分;
新版修改了“5种子准备”部分;
新版修改了“6耕作播种”部分;
新版修改了“7田间管理”部分;
新版修改了“8收获贮藏”部分。
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转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主要起草人:王建光、韩国栋、李治国、格根图、贾玉山、特木尔布和、徐军、高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