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模式模本采自云南镇源县。
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
: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
2b.无芒竹叶草(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 inActa Phytotax. Sin. 22 (6): 470. 1984.
竹叶马豆 【异名】铁马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牧地香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叶枚地香豌豆多年生草本,高约3...
产于四川省峨眉山。 峨眉竹叶青属于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区之一,山门上“天下名山”四个大字是郭沫若所写。历代文人都赞美峨眉之秀丽,唐代诗人元稹有“锦江滑腻峨眉秀”,南宋诗人...
中药中的竹叶就是淡竹叶,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叶,清热除烦,利尿。和其他竹子的叶不是一回事。不论开竹叶还是淡竹、淡竹叶、淡竹米、竹叶心、甘竹叶等都是一个东西。
与"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相关的变种有:
竹叶草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compositus
台湾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L. Chen & Y.X. Jin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intermedius (Honda) Ohwi
大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
福建竹叶草Oplismenusfujianensis S.L. Chen & Y.X. Jin
疏穗竹叶草Oplismenuspatens Honda
狭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angustifolius (L.C. Chia) S.L. Chen & Y.X. Jin
疏穗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patens
云南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yunnanensis S. L. Chen & Y. X. Jin
求米草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求米草(原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undulatifolius
双穗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binatus S. L. Chen & Y. X. Jin
光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P. Beauv. var. glaber S.L. Chen & Y.X. Jin
狭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imbecillis (R. Br.) Hack.
日本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japonicus (Steud.) Koidz.
小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microphyllus (Honda) Ohwi
淡竹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与含量测定
目的: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提取淡竹叶总黄酮,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测得淡竹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62%,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7%(n=6)。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反应速度加快,提高了提取效率。
无芒竹叶草
无芒竹叶草(变种)
野生竹叶草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
竹叶草(5张)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叶草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叶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
大叶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牛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贵州、台湾、广东、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分布日本、泰国北部。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态特征】:秆较粗壮,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顶端被长约1毫米短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两面密被毛。圆锥花序长10—15厘米,主轴及穗轴密被疣基毛;分枝长2—5厘米;小穗孪生(基部偶有3个簇生),较紧密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卵状披针形,疏被毛,长2.5—3毫米,第一颖草质,长为小穗的1/2—2/3,顶端芒长2—4毫米,具3—5脉:第二颖顶端具芒长约0.5毫米或具小尖头,具5-7脉;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内稃狭小,膜质;第二外稃草质,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0月。
【本种提示】:本种与竹叶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较紧密,小穗较小,颖片具较短的芒或仅有小尖头,以及叶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产地分布】:产福建;生于灌丛中阴湿处。
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无芒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分布于中国四川和云南;生长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 L. Chen et Y.X. Jin)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生长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intermedius):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一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长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
大叶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4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日本、泰国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贵州、台湾、广东和云南;生长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