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交通大学添设铁路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校将铁路班升格为铁路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增设电机科。
宣统元年(1909年),增设航海科。
民国2年(1913年)初,改电机科为电气机械科,同时调整了课程设置。
民国4年(1915年),电气机械专科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民国10年(1921年)8月1日起,学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除原有的电机科外,新增设了机械科。机械工程科四年级分机厂工务、铁路工务、工业管理等三门。
民国17年(1928年),机械科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机械工程学院添设汽车工程门。
民国24年(1935年),将汽车工程门改为自动机工程门,分设汽车组与飞机组,其中“飞机组”成为后来“航空系”、“航天航空学院”的前身。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一度是两地(渝校与沪校)办学,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
民国30年(1941年),渝校机械系下设铁道、汽车、航空、造船四组。
民国32年(1943年),渝校增设4系,其中与机械工程教育相关的有造船管理系、工业管理系;同时增设轮船、驾驶两专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渝校复原回上海,沪校与渝校两校合一。
民国35年(1946年),组建工学院共有10个系2个专修科,机械工程系为其中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动力部分调出,成立动力机械制造系;同济大学机械系调整到交通大学;调整后的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制造系。仿苏联模式,机械制造系下设5个专业1个教研室,即机械制造专业、锻压专业、铸造专业、焊接专业、金相热处理专业及金工教研室。
1956年,交大开始西迁,机械制造系随迁至西安。经过解放后第八次院系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为5个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运输起重系、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
1980年,机械制造系更名为机械工程系,设有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金属材料、锻压、铸造、焊接、液压传动及控制等7个专业。
1983年,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从机械制造工程系分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设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铸造,锻压,焊接,液压状态及控制6个专业。
1986年,与机械工程系相关的科研机构是机械工程研究所(国家教委批准),下设机床基础理论研究室,液压及机械控制研究室,模具研究室,机械故障诊断研究室,激光与红外技术研究室,CAD和CAM研究与开发中心,耐磨材料研究室。
1987年,增机械学系,设机械设计与制造1个专业;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原理与零件、工程画3个教研室;设机械原理与零件、计算机制图2个实验室。
1992年,机械工程系(简称机械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锻压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铸造,机械电子工程(5年制)。机械学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1994年6月,由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学系两系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工业设计系。
2001年,工程院润滑理论与轴承研究所、CIMS研究所并入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铸造及焊接专业调整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4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仪器科学与精密制造系。
2008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车辆工程系。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4个系、本科专业4个。
教学系: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车辆工程系、工业设计系
本科专业: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70余人,有教授80人,副教授81人,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 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26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7人。
专职院士:谢友柏(中国工程院)、卢秉恒(中国工程院)、蒋庄德(中国工程院)
双聘院士:王立鼎(中国科学院)、李应红(中国科学院)、王华明(中国工程院)
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李涤尘(2006年)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丁玉成 (2003年)、江平宇(2004年)、梅雪松(2004年)、赵万华(2004年)、洪 军(2004年)赵玉龙 (2005年)、毛军红(2005年)、贾书海(2005年)、吴成军(2006年)、李兵(2006年)、魏正英 (2006年)、姜歌东(2007年)、陈雪峰(2008年)、刘红忠(2008年)、王海容(2009年)、吴九汇 (2009年)、訾艳阳(2010年)、赵立波(2010年)、杨树明(2010年)、段玉岗(2011年)、雷亚国 (2011年)、李 兵(2012年)、周光辉(2012年)、曹军义(2012年)、温广瑞(2013年)、邵金友(2013年)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李涤尘(2007年)、林 京(2014年)、赵玉龙(2015年)
“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李涤尘(第一批) 刁东风(第二批)、徐光华(第三批)、方素平(第四批)、赵万华(第五批)、赵玉龙(第六批)、林 京(第七批)、陈雪峰(第八批)、刘红忠(第九批)、訾艳阳(第十批)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林京(2011年)、陈雪峰(2012年)、赵玉龙(2013年)、刘红忠(201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中青年专家:林京 (2014年入选)
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赵玉龙(2014年)、林京(2016年)刘红忠(2017年)、彭年才(2017年)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
“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机械电子工程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改革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改革专业:机械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机械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工业设计
办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级别及等级 |
获奖时间 |
---|---|---|---|
深化内涵,创新路径,多方协同:机械工程领军潜质人才培养“一五三”新模式 |
陈雪峰、卢秉恒、王永泉、段玉岗、李兵、徐莉莉、郭艳婕、李瑞萍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8年 |
校企协同、创新引领,打造“两交叉四融合”菁英班实践育人新模式 |
徐忠锋、管晓宏、王小华、陈立斌、段玉岗等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8年 |
科学选拔、因材施教、敦笃育人——西安交大少年班32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朱世华、郑庆华、杨森、宋红霞、王娟、邱捷、訾艳阳等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8年 |
瞄准三个面向科技战略,实施拔尖人才分类培养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
陈花玲,赵万华,李兵,卢秉恒,孙利平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6年 |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梅雪松,陈花玲,徐学武,许睦旬,张小栋,张东升,董霞,张庆,刘吉轩,姜歌东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4年 |
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梦工厂”—工程坊的建设 |
程光旭、王晶、宋超英、何茂刚、张春梅、冯祖仁、昝鑫、朱世华、于德弘、王峰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4年 |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于德弘、张陵、张思锋、宫辉、贾濯非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5年 |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
申瑞民、郑庆华、陈德人、王燕昌、刘庆慧、徐乃庄 、于德弘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05年 |
科教融合、校企协同,构建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段玉岗、王永泉、訾艳阳、陈雪峰、陶唐飞 |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5年 |
立足改革、多措并举,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新机制 |
陈天宁、裴怡、南文海、史力键、罗婧 |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5年 |
参考资料: |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
引智基地: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命科学检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近十年,学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8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8项,承担了国家973、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及重大、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300多项。
项目名称 |
课题名称 |
---|---|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动态综合补偿技术 |
数控机床故障预警诊断技术及基于功能部件的可重构监测诊断系统 |
|
Φ1500大尺寸超精密非球面车磨复合加工机床及应用工艺 |
|
高档数控机床用长光栅制造及读数方法研究 |
|
高速高效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平台 |
|
精密、重型机床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试验技术 |
|
精密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技术研究 |
|
复杂零件快速精铸技术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
|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
仿生与生物摩擦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指导专家组及管理专家组调研和学术交流组织 |
电毛细力驱动的纳米结构压印成形及其流变和界面行为研究 |
|
纳米制造中的计量溯源与测试理论研究 |
|
三维光子晶体微/宏结构可控制制造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
|
复杂机械系统装配基础理论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 |
|
关键设备故障预示与运行安全保障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
|
资源节约型高速驱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方法 |
|
复杂机电系统多维频谱特征建模与集成设计方法 |
|
复杂件多向振动增量式滚轧塑性成形的基础研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
ECR纳米表面的极端制造原理与方法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
基于材料定域生长和薄膜断裂机理的大面积纳米缝电极并行制造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
|
国家“973”计划项目 |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
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 |
|
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 |
|
国家“973”计划子课题 |
超高速轴承微约束空间、强剪切润滑介质的热、动力学耦合行为 |
超高速柔性主轴系统高精度动平衡的数学力学原理 |
|
超高速加工机床整机集成及验证平台的构建 |
|
轴承复杂界面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接触机理及轴承失效 |
|
高速重载精密轴承服役性能控制研究 |
|
非定常局部扰动与复杂结构系统全局热动力奇异性 |
|
复杂构件的高能束控形控性制造 |
|
纳米结构的外场诱导流变成形规律与控制 |
|
难加工异形零件复合加工过程的误差波动监测与工艺能力评估 |
|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 |
|
多场耦合作用下超高速加工的切削学行为 |
|
多场强作用下的结合面物理表征 |
|
磨粒与工件微观作用、表面强化层的形成与其可控机理研究 |
|
晶圆表面加工中几何参数的纳米精度在线测量方法与表征 |
|
大功率传递接触界面应力波传递规律与界面阻 |
|
高压动压轴承的自适应机理研究 |
|
复杂环境下大尺寸超薄晶圆的高效稳定传输原理与实现 |
|
多功能多孔材料高温下以及阻尼、隔声特性对声传播影响的研究 |
|
无再结晶层微冷却孔群的高能束高效加工与检测 |
|
复杂曲面加工及装配精度的检测原理 |
|
多工序加工中的精确定位原理 |
|
涡轮叶片双工质冷却实验平台建设及复杂通道 |
|
国家“863”重点项目 |
植入式人工肝组织制造技术 |
100kw级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 |
|
高速主轴研究 |
|
大口径光学非球曲面加工机床和成套应用工艺 |
|
高档数控机床综合动态特性在线测试系统 |
|
复杂与大型齿轮测量系统 |
|
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 |
|
危化品状态检测MEMS传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
|
智能诊断控制灌溉技术 |
|
油气田监测高性能微传感器及数字化系统 |
|
油井监测微传感器及系统 |
|
石化设备群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管理系统研究及开发 |
|
高性能数控机床模块化设计平台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大型覆盖件及高速级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
基于KBE的发动机设计指导软件系统 |
|
陕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
|
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 |
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
纳米制造中的测试技术与理论研究 |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 |
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
国家发改委项目 |
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
参考资料: |
年度 |
名称 |
完成人 |
类别 |
等级 |
---|---|---|---|---|
2018年 |
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
陈雪峰、雷亚国、訾艳阳、李兵、杨志勃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7年 |
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 |
赵玉龙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4年 |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
李涤尘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3年 |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住处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
林京等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13年 |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
梁晋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2年 |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
董光能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09年 |
大型旋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
何正嘉、陈雪峰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09年 |
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及其系列测量装备 |
蒋庄德、李兵等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06年 |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
蒋庄德、赵玉龙、赵立波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05年 |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
卢秉恒、赵万华、吴普特、魏正英、王尚锦、张鸣远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05年 |
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 |
朱钧(第4)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03年 |
柔性转子全频谱现场动平衡及其应用 |
屈梁生、张西宁等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参考资料: |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系列课程、测试技术。南通大学,简称“通大”,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
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德学院的话只要德语水平达到合作院校的要求(一般是daf4x4,个别院校要求低一些),并且在通过德国相关合作院校的面试之后,都可以去德国院校学习,毕业后取得两个学校的双学位。如果成绩...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原名济南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济南市办学最早的职业院校之一,是集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校。学校“一校两址”,该校区位于济南市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院徽
学院院徽如同齿轮与飞鸟相结合。
学生活动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了就业文化月系列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志愿活动等活动。
职务 |
名单 |
---|---|
党委书记 |
王朝晖 |
党委副书记 |
张敏 |
院长 |
陈雪峰 |
副院长 |
段玉岗、周光辉 |
参考资料: |
渊博的知识不倦的探索——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吴九汇教授
乘风破浪济沧海,雄鹰展翅击长空.道尽科研艰辛路,不改心中一片情.二十载科研岁月,见证了他不断蜕变的人生历程,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科研领域里绽放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博学多识,广纳众家之长,以天下风云出我辈的豪情壮志,全身心投人到科研工作当中.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 笔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 面试科目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2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1 理论力学 B01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M01机械制造工艺学 M02切削原理及刀具 M03机械制造装备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2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日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1 理论力学 方向 1: M0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M05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06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方向 2: M07液压元件 M08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M09液压传动系统 0802Z2 流体传动与控制 8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4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8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1921年,交通大学创建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成立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系之一。
1975年与工程物理系部分专业合并后,调整为动力机械一系和动力机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别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动力机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院系调整,上述两系合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4年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主体并入。2012年,过程装备与控制系、化学工程系独立成立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截至2017年3月,学院设有11个系(中心),4个本科专业。
系、中心:热能工程系、热动力工程系、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系、热流科学与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压缩机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
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 。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共有教职工327名,其中教师248人,实验技术人员48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86名、副教授104名,讲师58人,博士学位获得者达95%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74人,“80后”教师109人,占全院教师总数43.95%。
学院在职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中青年教师队伍中有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2名,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12人次。
2015年2名教授分别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学院拥有一支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内的教师队伍 。
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陈学俊、陶文铨、何雅玲、郭烈锦。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林宗虎。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孟庆集、林宗虎、陈听宽、束鹏程、陶文铨、吴业正、徐通模、王尚锦。
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陶文铨、何雅玲。
陕西省教学名师(2名):王秋旺、何茂刚 。
截至2017年3月,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以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得A 。
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2009-2014),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单位(2013-2017),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2014-2018),中国高教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12-2016) 。
质量工程
2000年至2017年3月,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3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提名奖7篇。
学院建设了包含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等一流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拥有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核电厂与火电厂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重要实验/实践教学基地。
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级精品课程(6个):核反应堆热工分析、热工基础、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省级精品课程(6个):核反应堆物理分析、锅炉原理。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个):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热工基础。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个):能源的高效利用 。
学生成绩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学子连续多年荣获校运动会研究生组女子团体、男子团体和团体总分三项冠军;曾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中华之声”研究生合唱比赛一等奖,并获得2012年陕西省学生联合第九次代表大会歌咏比赛特等奖;2012年成功承办“凯盛开能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2011年以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1项;2016年参加全美SAE飞行器设计大赛,荣获微型组载重比赛第一名、微型组总载重第一名、微型组总分第二名,获得“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金奖1项,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第二名,海尔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复赛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学院组建了由企业赞助并命名的学生科技俱乐部“西安交通大学空气产品俱乐部”、“西安交通大学-普莱克斯女工程师俱乐部”;先后有近30个个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校研究生“十佳党支部”及特色示范党支部 。
截至2017年3月,学院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及短期交流的研究生近百名,赴欧美名校做访问学者的青年教师近20名。
学院参与“新丝路大学联盟”活动,与韩国釜山大学、LG电子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加强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鲍曼技术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的合作。
学院在读留学生78名,包括自2013年起与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能源管理”项目留学生36名 。
学院为教育部高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单位,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召开了全国能动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学院承担了教育部首个对口支援新疆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2 2”项目,2012至2016年间为新疆培养能源动力领域紧缺人才120余人;接收宁夏银川能源学院进修教师20余人次,并在该校设立能源动力工程硕士教学点,助力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承担对口支持榆林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建设。
截至2017年3月,学院与国家节能中心合作制定了39项行业能效评估标准。多次承办包括全国CO2减排研究生暑期学校和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暑期学校;2012年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门报道;2014年承办“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2700余人汇聚古城交流工程热物理学科进展和最新科研成果。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已接待上万名参观者。编著院士科普选之《能源》篇、院士科普丛书《变幻流动的科学:多相流体力学》、《能源工程概论》等;与CCTV合拍《留住太阳的光热》科普片,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 。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校本部在职教职工5635人,专任教师2416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