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20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国际杂志,并有2人担任4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学院每年出国交流的教师和来学院访问的国外学者达到30余人次。另外,下属的国际联合机构“可持续建筑与环境研究所(SBERI)”,与瑞典、美国等国教授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长期输送并接收国际交流教师及学生。
学院面向国防军工、大型装备和重大工程等国家需求,发挥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目前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材料力学行为及结构分析技术;航空航天动力学;振动理论及应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先进力学试验技术。
近五年,学院主持项目405项,总经费2.4亿,到款经费1.6亿;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共47项,经费总额2838万元,力学学科基金申请数和资助数连续两年在力学科学处排名第一;学院师生共发表论文596篇,其中SCI收录233篇,Ⅰ区和Ⅱ区论文共90余篇;五年来,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防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973课题10项,民机科研专项2项,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3项,技术基础10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6项;学院教师获得国防科技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学院传承历史,在季文美、胡沛泉、吕茂烈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带领和培养下,逐渐形成了一支以省级教学名师为代表的高质量教学队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中,由我院大学生组成的西北工业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我院代表学校承办2009年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力学教育界同行的一致认可。在研究生培养中有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4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宝钢特等奖学金”。在国际国内建筑创新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金奖、最具实效奖等大奖。
好吧,我就是土木的,我们这有土木和 建环,其他的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们第二学期有很多从建环转专业到土木的,还有土木是湖工大比较好的转业了
南苑,学22,还有学几来着,貌似学28?有八人间有六人间。南苑有水房,有食堂,一层有饮水机,当然你得买卡。每个楼层有洗衣机,但是感觉很脏。一般条件,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要知道,有的宿舍还木有阳...
在安徽很好了 今年他们还有八校联合毕业设计 都是建筑老八校 正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学院拥有“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完整性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具备总装备部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资质和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实验室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设备数量约 1599台(套),固定资产3000多万,拥有先进的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等设备,可进行飞机组件和部件实验。
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3年国家级工科力学教学基地通过验收。2006年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教育部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中排名第一,并于2012年通过验收,由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转为正式挂牌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洪堡学者”2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41人。
土木工程系成立于1985年,已发展成包含三个大类学科,二十余教职员工的中等规模的教学科研单位,学术梯队配备合理。现有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二个工学学士学位(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及一个管理学学士(工程管理)的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土木工程系下设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实验室及计算机房等多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博士导师1人,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人,讲师及工程师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4人;学术梯队合理。
建筑学系成立于1988年,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人,讲师及工程师10人,在职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1人,学术梯队配备合理。下设建筑设计研究所、专业图书资料室、学生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辅助教学、科研设施。建筑设计研究所既作为独立的设计单位对外承接设计项目,也是学生实习的教学基地。 建筑学本科专业学制5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硕士点2005年开始招收硕士生。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担负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层次的力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专门人才的任务,并承担全校各类专业本科生基础力学教学的任务。学院现设有三个系,分别为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系。一个实验中心、一个实验室。学院拥有“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
学院现有6个硕士点: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建筑学;有3个博士点: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1个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该院的力学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批准的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科。该院的固体力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结构工程为学校“211”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力学系是教育部首批批准建设的全国六个"国家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基地"之一
院徽
该院徽由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2003级建筑学本科生学生杨勇涛设计。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院徽采用蓝底白图,跟我校校徽用色相同,指向学院与学校的隶属关系。设计试图反映学院的学科构成特点。力学为抽象的概念,无法以直接的形象来描述,本案通过线条的纵横对比来呈现张力。底部实心的色块寓意大地,大厦(土木建筑)拔地而起。大厦两侧六片横向色块寓意学院腾飞的翅膀,同时在数字上暗合学院在学校的排序(六院)。院徽周边则是中英文的学校名称,构图与院徽相统一。
1997年以来,该院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以及"863"、“973”等基础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450余篇,获得了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院注重研究生的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创建了一流的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和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工程建设检测中心;拥有供研究生培养和科研的系列大型试验设备,拥有多个研究生网络计算中心;每个系都拥有网络中心计算室和网络系统。
该院面向全国招生,每年从毕业班中保送11-12人读研。硕士生招生规模44人。毕业分配去向,面向设计院、高校、公司、企事业单位等。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
李春
全面负责学院工作
高大力
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
王少华
负责科研工作
李磊
负责责研究生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温世峰
负责本科教学工作
康鹏军
负责学生工作
刘伟
朱位秋,1937年生,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双聘院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SCI杂志《Structural Safety》,《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EI杂志《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s》,国际杂志《Int. J .Computational Methods》编委。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振动组组长,《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动力学与控制》、《力学进展》及《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他先后7次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系列讨论会上作报告,并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170多篇中、英文论文,被SCI索引70篇,EI索引60篇,ISTP索引20篇,出版专著两部。他的论文被国内外专家广为引用,达600次之多。共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博士点基金项目。
岳珠峰,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兼任国际SCI杂志《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主编, 《应用数学与力学》编委,中科院力学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兼职委员。在1999年1月—2001年10月作为洪堡学者和副研究员在德国Ruhr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高温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焊接件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及结构强度、寿命和可靠性。开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6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预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60余篇,被SCI、ISTP和EI引用超过100篇次。获省部级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邓子辰,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一般力学基础学科负责人,校特聘教授。目前从事一般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力学与控制理论交叉学科及其Hamilton动力系统的辛算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21篇,《EI》收录32篇,4次获省部科技奖励。现为《计算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同时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
矫桂琼,194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结构上应用的力学问题、复合材料的损伤、断裂及其力学机理、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及仿真、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复合材料的层间增韧及其机理、多相材料的尺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2等和3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1人。目前承担有关先进复合材料力学的国家973、863研究项目、国防与航空预研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十余项。
杨治国,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员、副总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结构强度;固体力学,材料的力学性能。担任湖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分会发动机结构强度与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分会疲劳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航空学会结构强度、振动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奖励2项,完成国家基金1项,承担科研项目多项,与俄罗斯、意大利有多项技术合作。
和兴锁,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面为振动理论及应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大型结构动力学分析、计算仿真与优化设计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航空、航天基金等1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教委等科技进步奖共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主编,出版本专业教材和专著共6部10本。现任西工大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所所长,西工大空间探测研究中心主任。
任兴民,196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会常务理事,转子动力学和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转子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振动、振动主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新加坡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八五、九五、十五重点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多篇。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主编教材两本。
韩小平,1958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冲击动力学及材料动态响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1)冲击动力学及材料动态响应;(2)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分析;(3)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损伤演化及破坏分析。近十年来,已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以及省部级等10余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高行山, 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数值仿真分析、微机电系统(MEMS)动力学、振动理论及其应用、仿生材料、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被EI检索10篇、SCI检索5篇。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3部、译著1部。
支希哲,1956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高校教学名师”、“教育部力学教指委委员”、中国数力理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力学学会理事。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0项、教学研究项目12项,发表论文102篇。论文被《SCI》《EI》收录10篇次。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5本。曾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省教学成果奖。
苟文选,1953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力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工大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主持和参加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国防预研课题和教改项目多项,主编《材料力学》(I)(II)等教材6部,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多篇被EI、CA等摘录。获航空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西工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多次获得奖教金。
闫云聚,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随机振动学会理事,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评论员。获美国UTC容宏科技教育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曾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进行数年的学习和研究。长期从事结构振动控制和损伤振动诊断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课题、香港科研合作项目、航空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17篇。
卫丰,1952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主持完成“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弹性力学网络课程》;主持完成国家力学教学基地项目和校研究生院弹性力学重点课程等建设项目。先后参加编写出版《材料力学》(I、II)、《材料力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习题》和《材料力学习题解答》等教材。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网络课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20余篇。
王峰会,1962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系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人才,陕西省力学教学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及结构力学性能与可靠性,纳米材料力学,材料与结构的先进测试技术。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等索引引用40多篇次。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项。
张劲夫,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航空科学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多体系统动力学、机器人动力学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索引SCI和EI收录。作为主编、副主编和参加人共编写教材4部。曾5次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奖教金。
贾普荣,1956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子技术与测试专业,198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硕士学位,199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弹塑性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的实验与计算;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和失效分析;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界面强度测试;不同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以及计算机模拟。
吴子燕 ,女,1962年生,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土木工程系主任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委员。中国国际项目管理认证(IPMP)评估师。陕西省、西安市招标评标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系统理论及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Journal of Systems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等刊物及国际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课题等十余项。
具体研究方向为:1)建筑结构振动的复合控制 2)工程结构概念设计理论 3)建筑工程并行设计技术 4)工程项目管理
张洵安,男 1959年生 教授 博士 博导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西安市房地产学会理事,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与主持了航空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工程结构控制理论及应用
2) 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3) 工程结构动力学分析与结构抗震
4)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研究
5) 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刘洪兵,男,1957年生,教授、硕士 硕士生导师。
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场道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先后参加与主持各类基金课题、横向课题二十余项,发表
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工程技术参考书两本。
主要研究方向为:1)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研究;
2)交通工程项目设计原理;
刘海军,男,54岁,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土建系副主任,土建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力学学会会员。主要爱从事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研究,先后参加主持省部级基金及重点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专著1部,教材3本。主要研究方向:最优化设计。
任建亭,1968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98年~2000年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2001年在德国萨尔大学LPA的研究室从事智能结构的工作研究。95年以来,已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基金各1项,参加省部科研课题8项。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波动力学与控制、流固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等。
杨文献,1970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工程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96年以来已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各1项,参加省部科研课题8项。主要研究方向:机械信号处理方法;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工程中的智能算法等。
朱西平,1957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专业。从事《多体系统力学》和《工程力学中的计算机仿真与动态分析》方面的研究。主讲《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振动理论》、《高等动力学》、《多体动力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参加了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和“国家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教学研究项目。近年来共在国内学术刊物、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参编或主编已出版的论著、教材和教学软件多部。2000和2001分别被评为陕西省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和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
张大成,1951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CAI与网络课程方面,曾承担全国工科CAI协作组项目——多媒体教学系统研究,并获科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项目—材料力学超媒体教学系统与支持平台;国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合同项目——材料力学网络课程;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级“十五”规划项目——基于Web的材料力学CAI课件。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 Web的远程异地材料力学虚拟实验;2、通用教学系统的支持平台。
张光,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细观力学与损伤力学;晶体塑性与微观断裂力学;定向凝固及单晶高温合金等先进材料力学行为的模拟与实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秦卫阳,1967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工程力学系党支部书记。全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混沌控制与同步、多学科设计优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赴香港城市大学混沌同步与控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加航空基金、APTD项目4项,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13篇,IAA检索3篇。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培养硕士生1人。
吴乃森,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1:结构工程,专业方向: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学科2:交通工程,专业方向:交通规划与控制。主要从事建筑钢结构方面的理论、工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培养毕业五届硕士研究生,陕西建设理事会理事,近几年来,侧重于多、高层建筑钢结构与大跨度建筑钢结构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西北地区首例组合网架项目-咸阳招商场工程的设计研究、西安体育馆球形屋面设计研究、长安科技园会展中心及长安科技园产业别墅等一系列典型钢结构设计研究项目,平均每年承接设计研究项目几十项,经费充足,目前正在主持完成省建设厅科研项目:“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刘建民,男,1962年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
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会员、。陕西省评标专家库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及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及参加过多项自然基金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2)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3)建筑地基及基础设计与施工研究。
周丽萍,女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
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陕西省西安市招投标专家库成员, 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建筑风险分析与决策等领域的研究。参加纵向、横向各类基金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一部工程技术书。
主要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2)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3)交通工程经济与管理
刘煜,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西北工业大学青年科协委员。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自1990年起在西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工作。1995年以来主持“干热环境中的建筑体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伊斯兰建筑与生态学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1995年5月至2000年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建筑环境与生态学”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研究。在国际国内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设计及评价分析体系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具有技术学科性质的工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是机械工程、土木建筑、能源工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的共同理论基础,同时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新材料研制、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新领域的开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力学是一个非常宽口径的专业,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等学科。工程力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项现代工程项目或科研任务都会与工程力学问题紧密相关。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掌握振动与噪声控制、现代工程测试、结构及机械失效和可靠性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掌握大型工程设计与优化分析计算及软件应用,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涵盖了建筑工程、城镇建设(部分)等领域,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本专业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课程设计、设计研究和现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能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结构等设施,、地基处理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
主要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地基与基础设计、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城市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航空港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工程项目评价、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以及交通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制四年。
主要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工程制图,工程测量,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控制与管理,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航空港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原理,港站设计,交通工程,道路工程,交通项目评价,工程概预算。
建筑学
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良好的建筑素质以及建筑的空间与环境创造性设计能力的职业建筑师。
主要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建筑美术、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建筑与环境(节能建筑等)以及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并要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设计实践等多项实践性环节,学制五年。毕业学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效果图制作等专业工作。
工程力学系创立于1985年。著名力学家季文美、吕茂列等先后在我系任教。工程力学系的历届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工业建设部门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我系现设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等三个博士专业,设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等三个硕士专业。设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1996年6月力学学科被首批批准按一级学科行使博士学位授予权。
工程力学系已授予博士学位80人,已授予硕士学位260人。近年来,我系每年大约招生20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目前,我系在校本科生120人,目前在读研究生43人,其中博士生13人,硕士生29人,博士后1人。
力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具有技术学科性质的工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重要部门,其中包括机械工程、土木建筑、能源工程、核工程、航空航天、造船、兵器、水电、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冶金、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新材料研制、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研究、设计和生产部门,以及担任高等工业院校的教师。
研究生培养类别
1.脱产培养(含博士、硕士),包括定向、委托、非委定、自筹、自筹定向;
2.非脱产培养(含博士、硕士),包括定向、委托、本校在职、论文博士;
3.工程硕士研究生(含脱产、在职) ;
4.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含博士、硕士)。
培 养 方 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近五年来,主持科研项目300余项,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0余项,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上升,SCI收录论文数量持续稳定在学校前三名。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0篇,其中被SCI收录150余篇,EI收录4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4项。
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工程力学系现有两院院士1名(兼职),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土木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0人,教授4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8人,讲师及工程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建筑系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及工程师8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
学院搬到新校区后,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及学校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物质基础。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已启用的新校区实验室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设备数量约 1599台(套),固定资产3000多万。近年来,通过“211 工程”项目、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项目、国防科工委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和“985”工程项目的建设,增购了电子拉伸试验机、高温疲劳试验机、高温蠕变试验机、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等30多台大型先进实验设备,自主研发了具有多项独立知识产权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13类200多套力学实验设备。
建筑系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共添置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配备35件,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能发挥较好作用。同时,研究生平均研究用房面积从2005年5平米增加到10平米。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力学实验室之一。解放初期,航空航天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季文美,黄玉珊 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回国后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建设和发展了力学实验室,为新中国培训培养了大批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力学实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力学实验室的大规模建设是从1997年"国家工科力学基础教学基地"建设开始的,近五年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增购了电子拉压、疲劳、蠕变试验机等30多台大型先进实验设备,自主研发了具有多项独立知识产权200多套力学实验装置。2001年,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由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振动工程实验室联合成立。中心依托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一般力学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的优势,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平台。实验中心已拥有一支由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实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稳定的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研究的核心队伍。中心实验室拥有设备总资产3000 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可开设各类力学实验104项。每年接纳学生实验2000人左右,每年完成学生实验人时数超过6万。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管理,实验技术研究、队伍建设和示范辐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
师资力量:特聘教授岳珠峰同志为中心主任,由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实验技术人员等组成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研究的核心队伍,共35人组成。职称、学历与年龄层次合理,锐意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2100433B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例,对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进行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课程设计 第 1 页 共 30 页 财务评价计算 案例一 背景: 某项目建设期 2年,生产期 4年,建设投资贷款共 2200万元,其中第一年 1600万 元,第二年 60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年利率为 6%,建设期只计息不还款,银行要求建 设单位从生产期开始的 4年间偿还。请分别按等额本金偿还法和等额本息偿还法编制建 设期贷款还本付息表(计算结果取整) 。 1.等额本金法(表 2—1—1) 借款还本付息(等额本金法) 单位:万元 表 2-1-1 序号 年份 项目 1 3 4 5 6 1 年初累计借款 0 1648 2365 1774 1183 592 2 本年新增借款 1600 600 0 0 0 0 3 本年应计利息 48 117 142 106 71 36 4 本年应还利息 0 0 591 591 591 591 5 本年应还利息 0 0 142 1
学院发展与展望
在该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院党委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其扎实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全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该院多次荣获校文明单位、先进党总支、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师生的文体活动多次在省、院获奖,尤其是在乒乓球、趣味运动会、青年教职工舞蹈等方面在全校较突出……这些成绩极大地振奋了该院师生的爱院建院热情,显示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强大的凝聚力和土建人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倡导“博学、韬奋、诚信、图治”的精神,以人为本、以研为重,立足中南、面向全国,争取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建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一流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100433B
土木建筑学院创建于1978年,前身是郑州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和郑州粮食学院建筑工程系、粮油仓厂建筑工程系。现有4个行政办公室,5个系,2个中心和河南工大设计研究院。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和工程力学、交通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授权规划建设单位”,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力学等3个一级硕士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和项目管理等15个二级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土木工程专业点获批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等3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地下大型结构与环境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郑州市结构仿真与优化院士工作站;散体物料压力理论与储仓结构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现代粮仓建筑工程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粮仓建设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省粮油仓储建筑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及粮仓建筑研究所、岩土工程与轨道交通研究所、防灾减灾研究所、建筑节能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研究所、生态城市与立体绿化研究所、BIM技术与精益化建造研究所、交通与环境研究所等10个校级研究所。
近几年来,学院成功申报了以“国家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以“省级名牌专业、教学团队、重点教研项目、精品课程”等为核心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校级教学团队、教研项目、精品课程”等为核心的“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材料力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5年5月,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学院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立了在校生校际交流项目,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德国安哈特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平台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连续多年获得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较好发挥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15项。近5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8项,其中2009年,我院主持的项目《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5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河南省和建设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
学院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落实一个要求,依靠两支队伍、依托四个组织,狠抓两个建设,发挥两项作用”的党建工作思路,即按照“保方向、凝人心、促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依靠党员干部和团学工作干部两支队伍,依托党支部、工会、团委、学生会四个组织,狠抓基层组织、和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先后获得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院工会荣获校“模范教工之家”和河南省教育工会“模范教工之家”等称号。
学生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效显著。2016年学院团委被评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2012年,学院学生党支部喜获“河南省创先争优流动红旗”,也是河南省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党支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1001班团支部被评为“河南省五好团支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2011年学院作品《非规则球形网架构型原理与方法及其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荣获全国获一等奖,2013年学院作品《基于BIM地下粮仓虚拟设计》获得全国三等奖,2015年学院作品《EPS淤泥混合轻量土实验及其工程应用模拟研究》获得全国二等奖。
学院下属的河南工大设计研究院,是双甲级设计院,集设计、咨询、测绘、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总承包于一体,专业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是粮食行业科技开发的创新基地之一。编制、修订了粮仓建设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和规程20余项,成为粮食行业基本建设项目设计的基本依据。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上海外高桥、杭州粮食物流中心、南京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天津市利达粮食物流中心等国家大型现代粮食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总体设计工作。编制修订了粮仓建设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和规程20余项,成为国家储备粮食工程建设设计的基本依据。在承担的项目中,获全国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1项,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及优秀工程设计奖50余项。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统筹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中外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