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比较著名的三菱缸内喷注汽油机(GDI),可令混合比达到40:1。它采用立式吸气口方式,从气缸盖的上方吸气的独特方式产生强大的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在弯曲顶面活塞附近得到加强并在气缸内形成纵向涡旋转流。在高压旋转喷注器的作用下,压缩过程后期被直接喷注进气缸内的燃料形成浓密的喷雾,喷雾在弯曲顶面活塞的顶面空间中不是扩散而是气化。这种混和气被纵向涡旋转流带到火花塞附近,在火花塞四周形成较浓的层状混和状态。这种混合状态虽从燃烧室整体来看十分稀薄,但由于呈现从浓厚到稀薄的层状分布,因此能保证点火并实现稳定燃烧。
大众的直喷汽油发动机(FSI),则是采用了一个高压泵,汽油通过一个分流轨道(共轨)到达电磁控制的高压喷射气门。它的特点是在进气道中已经产生可变涡流,使进气流形成最佳的涡流形态进入燃烧室内,以分层填充的方式推动,使混合气体集中在位于燃烧室中央的火花塞周围。
本田最新的VTEC发动机也将采用稀燃技术。这款取名为VTEC-i 2.0升发动机将比一般本田发动机省油20%,其特点是将VTEC技术与稀燃技术相结合,也是当低转速时令其中一组进气门关闭,在燃烧室内形成一道稀薄的混合气体涡流,层状分布集结在火花塞周围作点燃引爆,从而起到稀薄燃烧作用。
车汽油发动机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采用紧凑型燃烧室,通过进气口位置改进使缸内形成较强的空气运动旋流,提高气流速度;将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缩短点火距离;提高压缩比至13:1左右,促使燃烧速度加快。
按照常规是无法点燃的,因此必须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燃烧方式。通过缸内空气的运动在火花塞周围形成易于点火的浓混合气,混合比达到12:1左右,外层逐渐稀薄。浓混合气点燃后,燃烧迅速波及外层。为了提高燃烧的稳定性,降低氮氧化物(NOx),采用燃油喷射定时与分段喷射技术,即将喷油分成两个阶段,进气初期喷油,燃油首先进入缸内下部随后在缸内均匀分布,进气后期喷油,浓混合气在缸内上部聚集在火花塞四周被点燃,实现分层燃烧。
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增快,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是指在内燃机中,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如果它恰好等于能使得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计量比,则称为化学计量空燃比。空燃比是减少排放和提高内燃机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空燃比是指在发动机进气冲程中吸入气缸的空气与燃油(汽油)重量之比,混合气中的空气与燃油的比例称为空燃比。 汽油与空气混合燃烧时,空气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不能有效进行燃烧。汽油完全燃烧所必需的空气比例,可以根据理论计算得到,并称之为理论空燃比。具体地讲,一份汽油对14.7份空气。因此理论空燃比为14.7。必须根据发动机的工况改变空燃比。在带有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发动机中,发动机必须调整到理论空燃比,14.7∶1。在带节气门开启时,发动机以较稀薄的混合气,即空燃比在15-16∶1范围内运转,但在稀薄燃烧发动机中,将以更为稀薄的混合气,即空燃比大于18。
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比条件下困难,暴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发动机包括内燃机,但不只是内燃机。内燃机包括柴油机、汽油机、燃气轮机。外燃机就是蒸汽机。蒸汽机也可称为蒸汽发动机。一般来讲,凡称发动机者,均有很复杂的能量转化。例如将燃料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但是,像电...
一、严禁用高压水枪进行清洗虽然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很多都做了防水处理,但很多汽车均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舱里会安装有发动机电脑、变速箱电脑、点火电脑及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如果这些电子原件接触到...
清洗燃烧室积碳和清洗发动机积碳是两个问题吗?是的,燃烧室积碳就是发动机引擎积碳。发动机除了引擎外还有其他地方也有积碳和油泥。一般都被认为是积碳,进气管、排气管都会有积碳。润滑系统有油泥,按照专业术语,...
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汽油与空气之比可达1:25以上[Lean burn refers to the use of lean mixture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air-fuel ratios can be as high as 25:1, so the mixture has considerably less fuel in comparison to the stoichiometric combustion ratio (14.7:1 for petrol for example).]
随着空燃比的增加,发动机油耗明显下降,这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采用稀薄混合气燃烧时循环热效率提高。汽油机的实际循环接近于定容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的指示热效率与压缩比和绝热指数的关系可以看到,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和压缩比有利于指示热效率的提高。随着空燃比的提高,空气所占的量增加,因此工质的绝热指数逐渐接近于空气的绝热指数,理论上,在空燃比达到无限大时,热效率达到最大值。另外,由于稀燃混合气燃烧温度低,燃烧产物的离解损失减小,并且降低了与气缸壁面的传热,也使热效率得以提高。 由于稀燃发动机一般不受到高负荷时的爆燃极限的限制,可以采用较高压缩比,有利于热效率的提高。当采用稀薄混合气燃烧时,由于进入缸内空气的量增加,减小了泵气损失,这对汽油机部分负荷经济性的改善是很明显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变质调节,不用节气门或是小节流,会大大减小泵气损失,特别有利于改进部分负荷性能。
随着空燃比的增加,由于采用稀的混合气使燃烧温度降低,NOx的排放明显减少,同时燃烧产物中的氧成分有利于HC和CO的氧化,因此,HC和CO的排放也减小,然而,随着空燃比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燃烧速度的降低可能会使燃烧不完全,HC的排放会迅速增加。如果能合理地设计紧凑的燃烧室,并组织好空气运动使燃烧在短时间内完成,那么三种排放都可以大大减少。
根据稀燃发动机运转状态,在分层稀薄燃烧到均质理论空燃比燃烧过程中,空燃比连续变化。因此,三效催化转化器不能够净化排放气体中的NOx。这是因为三效催化转化器要利用排气中的HC或CO进行NOx还原反应的缘故。在稀薄燃烧中,在排放气体中残留很多氧气,不能进行NOx还原反应。为了使NOx吸储型催化剂获得高效功能,其温度必须保持在250-500℃范围内。当超过这一温度范围发动机会自动转换到均质理论空燃比燃烧,并通过三效催化转化器进行废气处理。
然而这又与燃油经济性下降相关,为此,必须增加废气冷却装置。
利用这种冷却装置,排放气体通过NOx吸储型催化转化而被冷却,由于稀薄燃烧的范围宽,催化转化器的寿命也延长。然而,NOx吸储型催化转化器会受到硫侵蚀而中毒,所以必须把汽油中的含硫量尽量降低到最少。但是,如前所述,含硫低的汽油不是到处能供应的。大众汽车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把催化剂反应温度提高到650°以上,从而把附着在催化剂上的硫通过燃烧而加以消除。
在高速行驶时,能够保持这样高的催化剂温度,但是,在城市内行驶时则催化剂温度下降,就不能烧除附着在催化剂的硫。为此,通过NOx传感器监视硫附着在催化剂上的程度,根据监测情况提高排放气体的温度。
作为其措施,一般采用点火正时延迟,尽管这样做会引起燃油经济性恶化,但是为了净化处理NOx,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稀燃发动机由于喷射器的加入导致了对设计和制造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如果布置不合理、制造精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刚度不足甚至漏气只能得不偿失。
另外稀燃发动机对燃油品质的要求也比较高。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由于当今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使用天然气作为替代燃料成为船用发动机方面的研究热点.而由少量柴油引燃天然气的双燃料发动机不仅能降低发动机燃料成本,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尾气排放量,因此,本文就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内容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汽油HCCI发动机燃油预燃烧(FPC)过程的热功转换研究
实现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的难点是控制着火时刻和扩展负荷范围。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利用负阀重叠(NVO)期间缸内预燃烧可以实现HCCI着火时刻控制和低负荷范围拓展。通过对预喷时刻、预喷油量以及NVO阶段氧的体积分数系统研究,分析了缸内燃油预燃烧热功转换过程及其对主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NVO阶段喷射的燃油在高温废气中发生的预燃烧是一种特殊的热功转换过程;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转换成有效功,一部分加热缸内残余废气,提高了换气过程中平均压力,减少了泵气损失;预燃烧阶段放出的最大热量与NVO阶段废气中氧的体积分数有关,而相同氧的体积分数条件下放热量由此阶段燃油喷射时刻以及喷射量决定;预燃烧阶段的放热量直接影响主燃烧过程的燃烧相位从而影响循环指示效率。
·高速响应性响应时间仅约80ms.
·宽量程适用于各种发动机,包括稀薄燃烧发动机。
·高精度UEGO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均进行出厂检查,保证测量精度。
·小巧化设计容积(130×170×75mm)、重量(主体大约1.1kg)都只有原来的1/3.
·较强的通用性不仅可以车载,而且可以多通道组合方式以及安装到19英寸机柜中。 规格
量程:A/F:3.99~500.0
λ:0.275~30.00
O2:0.00~99.99 vol%
A/F精度(量程保证范围9.5~200A/F)
(常温常压、大气压下使用时):
带3点校准(9.5A/F、当量点、60.0A/F)
9.5A/F~当量点: ±0.3A/F以内
当量点: ±0.1A/F以内
当量点~20.00A/F: ±0.3A/F以内
20.01~30.00A/F: ±0.7A/F以内
30.01~40.00A/F: ±1.0A/F以内
40.01~50.00A/F: ±1.5A/F以内
50.01~60.00A/F: ±2.0A/F以内
60.01~80.00A/F: ±6.0A/F以内
80.01~100.0A/F: ±9.0A/F以内
100.1~150.0A/F: ±20.0A/F以内
150.1~200.0A/F: ±38.0A/F以内
响应时间 标准80毫秒(最大150毫秒)
数字输入输出 RS-232C(标准)
模拟输出 0~5V DC(可微调)
H/C设置范围 0.00~99.9(可键选)
O/C设置范围 0.000~6.811(可键选)
外形尺寸 130(宽)x170(厚)x75(高)mm
重量 约1.1kg(控制单元)
UEGO传感器技术规格 (每个传感器均附有数据表)
样气温度:-7~900℃
加热器温度控制:PID控制
6角对边尺寸:22mm
紧固扭矩:40±4N?m
标准附件:UEGO传感器1个、传感器电缆线(10m)1根、DC电源线1根、记录仪导线1根
可选项:AC电源适配器、双通道机柜配套元件(带AC电源适配器)、传感器电缆线(5m、20m)、标定设备、传感器固定螺母、紧固螺栓、RS-232C电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