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现场处理工作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
(1)接受野外原始资料,包括原始磁带、仪器班报(SPS文件)、野外静校正数据及有关观测系统资料,其重点在于检查各项原始资料是否符合要求、齐全及能否正确机读等;
(2)将野外记录格式磁带数据正确地解编成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接受的格式数据,同时显示部分单炮记录,以进一步检查数据解编的正确性;
(3)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包括定义炮点、检点的野外实际位置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并绘制及分析炮点、检波点的平面位置图,CMP面元的覆盖次数和最小、最大炮检距分布图,用来检验和野外实际情况是否符合;
(4)通过叠前去噪剔除不正常道记录、炮记录及野值,消除强面波和其他规则干扰,使得去噪后的剖面信噪比应有明显的提高,波组特征清楚;
(5)通过振幅补偿和反褶积(选做)处理,使地震记录上的浅、中、深的反射能量基本均衡,相邻炮记录之间也无明显的能量差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有明显提高;
(6)认真检查炮点和检波点高程数据,绘制静校正量平面图,分析静校正量变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静校正,必要时可选做剩余静校正(其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的地震层位),使剩余静校正的剖面上不应出现明显的假象、剖面质量至少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
(7)速度分析点的密度应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每公里选取一个点,三维情况下要求每平方公里选四个速度分析点(每个速度分析点使用的CMP面元个数要合理,并尽量包含各种不同炮检距的道,切除参数要正确,速度扫描范围应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速度范围),速度拾取要可靠,空问变化要合理;
(8)选做倾角时差校正速度分析,用于速度分析的道集除应符合以上速度分析的原则外,还应采用倾角时差校正后的CMP面元道集,所用的偏移孔径应小于最大炮检距的2/3,其倾角应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最大倾角,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加剖面的断面波、绕射波应更丰富,倾斜反射更清晰;
(9)将经动校正后的单炮按共面元进行叠加,获得叠加剖面;
(10)选做叠后去噪声处理,注意选用合适的去噪方法及合适的参数;
(11)通过叠后时问偏移(选做)处理,使同相轴归位,断点清晰(偏移前要做好偏移算法和速度场试验);
(12)再进行一些修饰性处理(选做),如滤波及增益处理,力求使有效反射同相轴的波组特征清楚。
现场处理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产物,它是地震数据采集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现场地震处理软件,90年代初中国自主开发的现场处理商业软件GRISYS面世,2000年由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自主开发的KLSeis新一代地震数据采集工程软件研制成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震勘探现场数据采集质量的提高。如今现场处理已经成为油公司或地震承包商对现场采集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随着勘探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现场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现场处理和室内处理的区别也越来越小,现场处理有代替室内处理中预处理部分的趋势,从而成为室内最终处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100433B
基础数据现场地震处理要检验的数据主要包括原始地震数据、观测系统或SPS文件、测量数据及静校正数据等一切地震采集数据。具体有: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地震仪器月检记录;分析采集的原始资料噪声水平;炮点、检波点点位的准确性;激发状况(包括TB状况)及接收状况(死道、不正常道、反极性道、漏电等);静校正量的效果;采集数据的记录质量及叠加剖面上目的层的成像质量等。
首先说分布,该工程布孔间距是多少,如果布孔间距过大,怎么保证这层粉土在别的地方没有分布呢?分开评价一定准确吗?还是就高不就低的好啊
要记取的 朋友 你只管记取吧
地下室的平整场地按地下室的首层建筑面积.谢谢
在现场处理工作中,为了选择最佳的处理流程和参数,在执行每个重要的处理步骤之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试处理。试处理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振幅补偿、反褶积、剩余静校正、切除、倾角时差校正、偏移速度场、滤波和增益、去噪等。在现场处理工作中,每完成一步作业,都应该认真检查作业运行的文件、质量控制图件和中间成果,以确保使用的处理方法、参数正确,作业运行正常,达到各项技术要求。此外,应按工作Et向施工质量监督反映现场处理中发现的采集质量问题;每条剖面(每束线)还要填写质量信息(反馈)报告,一式两份,内容包括施工效果初评、存在问题。
铁路施工现场地震应急预案
铁路施工现场地震应急预案
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及地基处理
本文分析了地基失稳,计算震陷值及差异震陷等地基失效形式和液化土层的隔震作用,研究了液化指数、地基失效、液化土层隔震与多层房屋震害的关系,根据液化土的双重作用原理划分了液化危害等级,并提出了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方法和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液化处理原则。
内容简介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18208.4-2005)》结构明晰,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将为从事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人员准确理解地震现场灾害损失的技术规范、评估方法,解决在地震现场评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最好的指导和帮助。为使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人员准确掌握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和程序,中国地震局组织从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多年的专家编写了本宣贯教材。本宣贯教材对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关键技术内容、房屋破坏和室内外财产损失评估、生命线系统和其他工程结构破坏损失评估、地震现场调查评估工作程序、震害等级评定等方面做了详尽讲解。
2100433B
4.1 观测范围
现场地震观测在5级和5级以上地震的现场进行;近海和边运地区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和工作条件确定观测内容和规模。
4.2 观测内容
4.2.1 测定余震分布范围、余震震源参数,编制相应的地震目录。
4.2.2 跟踪震情发展趋势,预测强余震。
4.2.3 观测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震系列的发展过程。
4.2.4 测定强余震的震源物理参数。
4.2.5 测定震源区的介质和应力状态。
4.2.6 宜设专项观测项目
4.2.6.1 布没场地影响观测台阵;观测地形、地貌、不同场地类别和覆盖厚度对地震动的影响。
4.2.6.2 布设典型建筑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获取结构反应信息。
4.2.6.3 布设烈度异常观测台阵。
4.3 技术要求
4.3.1 用于现场观测的地震仪,应是性能稳定、可靠、一致性好、可比性强的便携式地震仪。
4.3.2 宜使用三分向、宽频带、大动态的数字地震仪或遥测台网。
4.3.3 一般观测台网的台间距应不大于10km,极震区要有台站,特别是6级以上大地震的极震区,要有三个以上的数字强震仪台站。
4.3.4 对小于6级的地震,台网的台站数宜不少于5个;对于6级地震,台站数应大于10个;对于7级以上的大地震,台站数应大于20个。
4.3.5 应测定台站经纬度和高程p一般情况宜用1250000的地形图标定。有条件时,可利用GPS技术进行标定。
4.3.6 在台站地震仪正式开始记录之前和停止记录时,应分别对其时间服务系统和仪器特性进行标定,并记录在案。
4.3.7 应观察、搜集、记录每个台址的地质、地貌资料,必要时,可进行钻探测试。
4.3.8 应在中心台站配置可视的实时记录与数据处理系统。
4.3.9 应合理设置地震仪的参数。
4.3.10 专项观测台阵和资料分析处理应由专项小组负责。
4.4 编写观测报告现场调查结束按附录F编写地震现场观测报告。
《地震现场工作报告(2003年)》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与震源机制解、受灾情况、灾区自然与社会环境、震前预测预报、现场应急工作组织与实施等基本情况;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宏观烈度调查;生命线工程考察;建筑、构筑物安全检定;次生灾害源排查与避险;发震构造调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结构震害调查;地震社会调查;地震现场监测与跟踪预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