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首次将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三个学院统筹规划,凝聚了现代主义建筑师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安东尼"_blank" href="/item/城市规划专业/2552543" data-lemmaid="2552543">城市规划专业的定义加以界定。埃罗弗森为我们呈现了现代主义运动的星星之火,让美国的现代主义斗争全貌跃然纸上。 本书中的照片、绘图和学生作品均首次出现在正式出版的图书之中。本书对于建筑史、艺术、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致谢 4
前言 5
1."para" label-module="para">
2."para" label-module="para">
3."para" label-module="para">
4."para" label-module="para">
5."para" label-module="para">
6."para" label-module="para">
7."para" label-module="para">
8."para" label-module="para">
缩略语 270
注释 271
附录:大事记 301
图片版权 306 2100433B
著 者:(美)Anthony Alofsin(安东尼"para" label-module="para">
作 译 者:王宁,赵长凤
出版时间:2017-04
千 字 数:505
版 次:01-01
页 数:308
开 本:16开
I S B N :9787121311925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一股新思潮也开始登上西方建筑舞台。晚期现代主义的一些特点:技术畅想、极端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
迷失的建筑帝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辉煌与悲剧
老实说,《迷失的建筑帝国》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艰涩。若不是小巧的开本和并不巨大的篇幅让它捧在手里不会令人“本能”地感到太过沉重,仅凭引经据典的正文之后那长达27页的参考文献目录,就足以吓退大多数读者。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喜爱建筑,或者那些从事着相关职业的人们来说,出于对“压力”的畏惧而与迈尔斯的这本书失之交臂又着实可惜。
现代主义设计与其过度的国际主义设计之间的关系
由现代设计主义演变的国际设计主义 摘要: 二战前夕,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之下, 一些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开始来到美国,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好, 现代主义设计开始结合美国富裕的经济进行了改变,慢慢的滋 生出一种新的设计主义,那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国际设计主义,也称“瑞士平面设计风 格”。二战结束后的 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 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 , 即社会性、大众性 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 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 “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 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 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 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虽然说国际设计主义是由现代设计主 义所过渡而成。但是由于其生长的环境变为了富裕
外文书名: architecture & culture of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是“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丛书”之一,从人文的角度介绍了哈佛大学校园中最具历史性和重要性的建筑。《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规划了12条路线,中间穿插4篇有关哈佛历史与建筑关系的焦点短文,哈佛大学本部、人文与科学研究所、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的著名建筑在书中徐徐展开,配以20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令人有神游其中之感。《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中文译稿版权属哈佛人出版社所有。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可供建筑院系师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者、文物建筑保护与管理工作者、建筑设计工作者使用,也可供文物建筑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