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近年来,日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建筑学界对近代建筑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研究热情,研究目标不仅在於表述近代建筑的发展过程,而且希望从中寻求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作用。从亚洲近代建筑的发展来看,中日近代建筑的发展在建筑形式、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型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近代是中国和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整体发展偏向西方化,在此背景下的建筑也表现为以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尽管近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但西方化仍可称为中日近代建筑发展的主流及共同特徵。而由於中日两国近代化的社会背景不同,决定了建筑西方化的过程和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虽然中日近代建筑发展过程都呈现出“西方化”的特徵,但前期和後期对西方学习的态度存在明显不同:前期倾向於全盤移植;後期则追求自立发展,具有真正近代化意义。而近代建筑体系的西方化转变,中日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异值得提出:日本是以日本人为主导完成;中国则由於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近代建筑体系是在租界的外国人社会中发生和发展,近代後期中国建筑师登场以後才真正趋於完整。从日本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看,处於後进状况的首要问题是缩短差距,有选择的、极端的“西方化”是日本近代疾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崛起也正是摆脱“西方化”的必要前提。然而有选择的、甚至极端的吸收异质文化并不意味著传统会被湮灭,这也是日本近代建筑发展过程所显示出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当代中国建筑现实问题的关心引发对中日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本书并非史料考证,而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的中日近代建筑史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再认识,试图寻求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启示,并确立建筑体系概念,形成风格—技术—建筑师的研究结构,此外,也引发对“西方化”与民族性、建筑技术,及“建筑师”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日本走了一条独特而又比较成功的近代化道路,在建筑思想观念和经验方面具有借鉴价值。本书作者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其虽以中国大陆作为研究主体、再以日本为参照对比,但为同是华人地区的台湾建筑相关学业者在面对本地、甚至作为宏观华人地区建筑发展时,具有极大参考价值,且同样有深刻省思意义。当前不管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地区,建筑设计领域者都感受到了社会对建筑师和建筑创作的认同还没有达到适宜程度,大为制约了建筑创作整体水平的发展,此问题除了要待社会的整体进步,更主要的是靠建筑师自身主动争取,发挥建筑团体、建筑教育、建筑传媒等方面的作用。
后记
中国近代主要建筑师
日本近代主要建筑师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结语
建筑师领导人
数量/类型与存在方式
建筑师数量、类型与存在方式
外国建筑师的作用
作为个体的近代建筑师
停滞期
西方建筑师/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成长期的日本建筑师
成长期
西方建筑师/日本第一、第二代建筑师/中国早期建筑师
转型期
西方土木建筑工程师/传教士与工匠
移植期
建筑分期与建筑师
外力的作用
“系统”概念的启示
东西方差异
“建筑”与“建筑师”的确立
近代建筑师
主要建筑材料/关于“国产化”
建筑材料的生产
建筑企业的近代化/施工组织与技术
建筑企业与施工技术
应用技术
建筑师与结构理论
过渡形式/钢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砖的使用/西式三角屋架
砖木混合结构建筑
建筑材料与结构的演变
对西方技术的反应
移植途径
技术的西方化
西方建筑技术的移植
近代建筑技术
中国固有形式/和风、帝冠式和兴亚式
民族形式
西方人与传统样式
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新发现/西方宗教“中国化”运动
传统建筑的发现
传统建筑的演变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
欧洲新建筑思潮/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日本分离派建筑会/装饰艺术派的影响
欧洲新建筑思潮的影响
“西方化”的反省
新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
日本建筑师的古典主义作品/中国近代西方建筑师的古典主义作品/中国建筑师的古典主义作品
成熟
导入的起因/日本:向西方古典主义过渡/中国:向西方古典主义过渡
导入
渊源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仿洋式建筑
产业建筑
教堂建筑
概念与分类/外廊式的演变/避板外墙式的演变
殖民地建筑
早期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风格
战后
战争
终结与开端
渊源/日本近代城市规划/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日本在中国占领地中的规划实践
近代城市规划
建筑业的繁荣/新技术与新思想/建筑体系的形成
近代建筑的全面发展
民族主义
近代化
“西方化”的成果
附图2开端/“文明开化”与建筑/“洋务、维新”与建筑
附图1近代建筑的开端与发展
第六章早期租界/租界的发展/租界的收回
第五章租界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西方化”
四开埠
第三章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西方文化传来
第三节东西方相遇
第二节近代社会、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近代/建筑体系/主线和视点
第二章作为前提的概念
三日本近代建筑研究/中国控建筑研究/相互研究和影响
二既有研究
一背景、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导言
2100433B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采用大的内部空间和吸声系数低的墙面,以产生长混响声,造成神秘的宗教气氛。建筑声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室内声波传输的物理条件和声学处理方法。因此,现代建筑声学可分为室内声学和建筑环境噪声控...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十三五项目研究内容简介
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工业化建筑是我国建筑业改革的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我国今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为代表的工业化建筑将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本书从环境行为学的人与环境综合关系的角度,提出中国和日本的城市建筑比较研究框架,揭示中日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特征。在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实体构造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对与城市建筑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规则、习俗、制度等)和信息环境(意识、心理、行为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本书以环境行为学和比较文化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主义的研究手法及引导出的结论,为环境行为研究和比较文化研究,尤其是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日本十年从事环境行为学领域设计、教学及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书涉及的主要学术领域是建筑学和城市学,还涉及了比较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可供从事建筑学、城市学、环境行为学、比较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和学生使用、参考。
李斌,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一级建筑士、工学博士中国环境行为学会(EBRA)常务理事ArchitecturalSeienceReview编辑顾问委员研究领域:环境行为学、比较文化论、设计方法论。主要成果(截止至2006年底):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发表沦文130篇,日语专著(合著)l本;主持及参加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规划、环境设计等项几50项。所属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学会、中国环境行为学会、日本人与环境学会、火阪府建筑士会。简历:1967年生199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化工部第六设计院上海分院建筑师。1994,年,赴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筑工学专攻留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00年,任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丁学研究科建筑工学专攻助理教授。2004年,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2100433B
前言
第一章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环境行为学的视点
1.环境行为学的发展概要
2.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3.人与环境的基本理论
4.建筑学与环境行为学的关系
三、比较文化论的视点
1.文化的概念
2.比较文化论的发展概要及主要理论
四、研究方法
1.基本观点
2.理论模型
3.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结构
1.城市的整体形态
2.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道路和街区
1.平面分析:道路密度和街区面积
2.立面分析:道路立面的连续性
三、城市的两面性
1.城市性:空间的易识别性
2.地缘性:居住的场所意识
四、城市中的人
1.街区内外:行为和领域
2.“邻居”的范围
3.集团的形态
五、小结
第三章建筑
一、“家”的形态
1.典型住宅
2.“家”的结构和分化
二、住宅的领域划分
1.内部和外部的领域
2.公室和私室
三、建筑中的人
1.集团中的人和空间
2.领域变换的行为——换鞋
3.起居方式——坐
四、建筑空间的本质
1.日本的传统建筑空间——“场”的转换
2.中国的传统建筑空间——“场”的统一与转换
五、小结
第四章结论——空间的文化
一、日本的“场”的一元性
二、中国的“场”的二元性
图表出处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