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原产我国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英德以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东栽培最盛。
植株丛生,具匐匍茎,矮型的高3.5米以下,一般高不及2米,高型的高4-5米,假茎均浓绿而带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为多。叶片长圆形,长(1.5) 2-2.2 (2.5)米,宽60-70(8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两侧对称,叶面深绿色,无白粉,叶背浅绿色,被白粉;叶柄短粗,通常长在30 厘米以下,叶翼显著,张开,边缘褐红色或鲜红色。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但基部略淡,具光泽,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带浅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缘,先端有锥状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间二侧生小裂片长,长约为中央裂片的1/2。最大的果丛有果360个之多,重可达32公斤,一般的果丛有果8-10段,约有果150-200个。果身弯曲,略为浅弓形,幼果向上,直立,成熟后逐渐趋于平伸,长 (10) 12-30厘米,直径3.4-3.8厘米,果棱明显,有4-5棱,先端渐狭,非显著缩小,果柄短,果皮青绿色,在高温下催熟,果皮呈绿色带黄,在低温下催熟,果皮则由青变为黄色,并且生麻黑点(即“梅花点”),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无种子,香味特浓。剑头芽(即慈姑芽或竹笋芽)假茎高约50厘米,基部粗壮,肉红色,上部细小,呈带灰绿的紫红色,黑斑大而显著,叶片狭长上举,叶背被有厚层的白粉。
据初步了解,本种为一栽培种,按其栽培品系和品种可分为高型(通称高把蕉、高脚芽蕉或高脚香蕉) 矮型(通称矮把蕉或矮脚香蕉)、半高型与油蕉(果皮深绿而有光泽)四个类型。本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花苞片不脱落,极易识别。其亲本来源,据文献报道,认为是小果野蕉经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因此,本种也可用 Musa acuminata Colla (AAA)这一名称来表示。 2100433B
写景作文:美人蕉
写景作文:美人蕉 写景作文:美人蕉 美人蕉听名字就令人神往。我想:她一定很美丽、很娇艳,也一定很妩媚、 很动人。 7月 2日,我怀着一睹芳容为快的急切,打听到在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处 有一个农家小院,那里种了一些美人蕉。于是,我驱车前往。 十几分钟,我就赶到了那里。这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坐北朝南。院子的东 面是一棵沙果树,西面是六七畦蔬菜。在蔬菜畦的北端约一米多宽的地方,全 部种植着美人蕉。 还没等主人给我介绍,美人蕉那宽大的叶片就频频向我招手,红彤彤黄灿 灿的花朵老远就向我点头,她一点都不腼腆,一副神采飞扬的样子。 我走近它的跟前:它的茎从地上一长出来就有一种气势,一种昂首挺胸、 努力向上、力拔群雄的气势。这种气势是别的花所没有的。它的茎靠近地面的 一段很粗,差不多像田地里长着的玉米的茎。茎高一米二三,从地面往上约三 分之一这一段,都被叶片的柄包得严严实实,一点肌肤都不露。往上她将端庄 而挺
凤尾蕉
cycad
亦译苏铁。
凤尾蕉属常绿针叶树。拉丁名C.revolute,原产地我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亚洲南部地区,别名铁树、苏铁、避火蕉。
凤尾蕉目(Cycadales)4科——凤尾蕉科(Cycadaceae)、泽米科(Zamiaceae)、斯坦杰氏树科(Stangeriaceae)、鲍恩氏树科(Boweniaceae)——棕榈状的木本植物。某些权威用凤尾蕉一词指所有凤尾蕉部(Cycadophyta)植物。已知该类群的植物从中生代开始存在(约2.45亿年前∼6,640万年前),仅凤尾蕉目尚有现存种。
凤尾蕉的特点是具由大型羽状复叶构成的冠部,孢子叶毬生于枝端。有些凤尾蕉茎干高大而不分枝,外形甲胄状。其他种类则树干膨大,部分埋於土中。凤尾蕉的茎具粗大的髓部,围以薄而柔软的木质组织。雌雄异株,雄毬花成球状花序,产生花粉,花粉藉风力传到雌毬花(大孢子叶)上,受精过程在此发生。
凤尾蕉生长缓慢,用作温室观赏植物,但某些种类在温带地区可生长於户外,某些凤尾蕉的茎部淀粉经透彻烹调除去生物碱後可食用。另一些种类的幼叶和种子亦可食。
沙紫蝎尾蕉、金火炬蝎尾蕉、火红蝎尾蕉、矮牙买加蝎尾蕉、奥利维拉蝎尾蕉等。
拉丁名:Heliconia angusta Vell.
恩格勒系统(1964)
相关类群
比海蝎尾蕉 H. bihai
布尔若蝎尾蕉 H. bourgaeana
加乐比蝎尾蕉 H. caribaea
垂花粉鸟蝎尾蕉 H. chartacea
粉鸟蝎尾蕉 H. collinsiana
H. curtispatha
黄火炬蝎尾蕉 H. episcopalis
依切诺蝎尾蕉 H. excelsa
巴西蝎尾蕉 H. farinosa
H. ignescens
李氏蝎尾蕉 H. indica
黄苞蝎尾蕉 H. latispatha
扇形蝎尾蕉 H. libr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