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能源作为一种绿色新技术,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缓解能源危机,成为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工作作为一项能源政策,在21世纪初已纳入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与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材料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新能源材料专门人才,满足市场需要。
该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设置,主要依托化学化工学院,跨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拟培养能掌握新能源材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掌握新能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了解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的基本能力的新能源材料专门人才。
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应用光伏学、电池组件生产工艺、光伏逆变器原理与应用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比,从就业前景来看哪个更好
我想,前者是宏观的东西,可以掌握新能源的发展动态及方向,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和增长见识;后者属微观领域,跟具体的材料和器件打交道,科技含量比较高。如果你善于领导和管理,建议选择前者,如果你善于钻研,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新能源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化(实现);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侧重于新能源材料的制备与深加工成为各种新能源核心构件的制备工艺...
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和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系列. 1. 锂钴氧化物 锂钴氧化物是现阶段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成功、最广泛的正极材料.其在可逆性、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080203)、冶金工程(080201)、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Y)、复合材料与工程(080206W)、焊接技术与工程(080207W)、生物功能材料(080213S)、功能材料(080215)。
201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在专业目录之外试点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专业代码:080217S),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并批准15所高校于次年开始招生。
201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正式列入工学学科门类材料类的特设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0414T。
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隶属于工学、材料类,专业代码为080414T。
学制与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90学分[含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要求
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材料类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了解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毕业生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必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约占20%;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20%,实战内容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5%。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材料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运用相应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问题、设计与选择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通识类课程
知识领域 |
涵盖内容 |
---|---|
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 |
包括哲学、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内容。 |
工具性知识 |
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文献检索、科学研究方法论等基本内容。 |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 |
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以及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基本内容。 |
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类知识 |
包括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
参考资料:
基础类课程
知识领域 |
涵盖内容 |
---|---|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 |
包括材料结构、晶体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
材料工程基础知识 |
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
物理化学知识 |
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
参考资料:
专业类课程
固体物理 |
物理化学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能源电化学 |
电源工艺学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 |
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 |
能量转换与应用 |
先进节能技术 |
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工艺 |
能源系统的集成设计 |
世界新能源发展态势 |
参考资料:
实验课程
类别 |
涵盖内容 |
---|---|
公共基础实验 |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
专业基础实验 |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目,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
专业实验 |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
参考资料:
课程设计
类别 |
涵盖内容 |
---|---|
机械零件设计 |
进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训练。 |
材料制备装备设计 |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设备设计训练。 |
工厂工艺流程设计 |
针对至少1种材料生产工艺进行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参考资料:
专业实习
各高校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制定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实习大纲,确定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及标准,让学生在实习中实践所学知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科研与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一个实践环节,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每位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
选题应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从科研任务中选择规模适当和相对独立的题目,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实战教学活动来进行。
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
按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专任教师不少于50人;按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且生师比不高于18:1。
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应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8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具有博土学位的不低于50%。
85%以上的专业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材料类专业学历,具有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60%。
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领域分布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缘相同的教师比例原则上不高于50%,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可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担过科研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部分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各高校应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教学设施要求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5000元。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求。专业课程实验开设率应不低于90%,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每个实验既要有足够的实验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2人;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大仪器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8人。
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保证学生使用。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能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
实习带队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使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教学经费应得到保障,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以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
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执行过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对毕业生做跟踪调查时,确保跟踪反馈信息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反馈样本数量应达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当年毕业生总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制定),跟踪调研的时间和周期应有要求。
在选择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时,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应充分考虑地域分布、企业类型、岗位工种等差异。
适当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创业学生、在单位做出特殊贡献的毕业生的调查。
形成报告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及完善。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求有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以及改进活动。应根据各个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的评价结果以及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分析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后的结果与信息转入新一轮的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当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或者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系统级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代表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系统级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材料、电气、电子信息的复合学科背景之下,采取理论、实践、毕业设计相结合,以项目研究为主导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系统,是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构建材料器件-电路-系统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新能源在发电、蓄电、输电、用电中应用的基本框架体系,体现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能源从生产、存储、输送到应用整个产业链的宽厚知识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环节有形成较为深入地了解。
复合,是指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业竞赛、完成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投身科技创新、利用暑期参加夏令营或国际实习,以及邀请世界范围内的知名教授、行业从业者开展讲座或举办国际会议等,营造综合性、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等综合素质。
领军,是指在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思想教育层面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锐意进取精神和努力争第一的行业先锋意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3 1”产学研联盟培养模式
代表院校:成都理工大学
“3 1”产学研联盟培养模式,即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通过校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明确产学研联盟教育的条件和职责,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指导,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的教学任务。
其中,前三年的学习和实训以学校为主导,学科基础课与专业特色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积极引入企业参与,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实践训练;最后一年则以企业为主导,采用跟班岗位锻炼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学习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流程,由企业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与考评。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训练也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由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课题,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指导,由校企双方组成答辩组予以评价。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学生毕业生后,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学生毕业生后,可以在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发电、储能器件、电动汽车、光电照明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艺与器件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或在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初探
本文基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结合仅有两届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性地探索了该专业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在实现新能源技术突破的过程当中,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知识的新能源人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程训练课程是新能源学生培养过程中课堂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链接。但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少,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课程设置等问题极大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进程。建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完善等措施将有助于新能源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并推动新能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在介绍光电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材料种类、器件设计和性能表征的基础上,将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课如光学、电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材料、器件相结合。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章节设计、内容规划及编写工作均由周忠祥负责,同时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宫德维(第一、二、八章)、孟庆鑫(第三、四、八章)、李均(第四、六章)、田浩(第五、七章)。全书由周忠祥、孟庆鑫负责统稿。
2017年6月5日,《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介绍了多种光电功能材料的介电性质、压电性质、电光性质及包括电光效应、弹光效应、声光效应在内的一些材料的非线性效应,论述了各类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检测方法,还介绍了依赖不同材料性能制备的电光器件、光通信器件及探测器件等。在全面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该书还介绍了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重要进展,诸如弛豫铁电晶体PMN-PT、负折射率材料等新型材料的性质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