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关注中国农村的当代乡土住宅/1
1.1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时代语境/2
1.1.1城市化语境下城郊乡村的“重写”/2
1.1.2全球化语境下乡土住宅的自发性建造/3
1.1.3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农村的样本作用/4
1.2什么是乡土建筑研究/5
1.2.1从风雅建筑到风土建筑/5
1.2.2西方20世纪以来的乡土建筑研究/7
1.2.3中国学界的乡土建筑研究/9
1.2.4乡土建筑相关研究综述/10
1.2.5本研究所处的位置/12
1.3为什么研究当代乡土住宅/14
1.3.1乡土住宅,一种日常视角/14
1.3.2研究乡土住宅和聚落的意义/15
1.3.3选择萧山南沙地区的原因/16
1.3.4概念辨析/18
1.4本书的论证结构与框架/20
1.4.1基本研究方法/20
1.4.2论证结构的建立/20
1.4.3本书研究的框架/22
第2章历史和条件——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语境/27
2.1萧山南沙地区的地理形成/29
2.1.1“三亹”的演变(宋嘉定年间至清乾隆年间)/29
2.1.2南沙的成陆(清嘉庆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32
2.1.3南沙外围新涂的形成和围垦(1956—1980年)/35
2.1.4小结/36
2.2萧山县三个子地区的地方文化——塘里、南沙和南乡/37
2.2.1塘里的地方文化/37
2.2.2南沙的地方文化/38
2.2.3南乡的地方文化/40
2.2.4小结/41
2.3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聚落格局的影响(1949—1984年)/41
2.3.1新中国成立前时期/42
2.3.2土地改革时期/42
2.3.3人民公社时期/42
2.3.4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3
2.3.5小结/43
2.4聚落和住宅的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20世纪50年代—2005年)/46
2.4.1园田化规划(20世纪50—80年代)/46
2.4.2政府颁布农村建房标准(20世纪80—90年代后期)/49
2.4.3“农民住宅区”试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5年)/49
2.4.4官方推荐农宅设计方案(2005年至今)/50
2.4.5小结/51
2.5城市化进程下的规划和重写(1990年至今)/52
2.5.1第一阶段:安于一隅,卫星城镇/54
2.5.2第二阶段:杭州的侵蚀,大都市副城区/55
2.5.3第三阶段:萧山的分解,新城计划/56
2.5.4小结/58
第3章取样和阅读——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样本/61
3.1样本取样方式/62
3.1.1取样的前提/62
3.1.2取样的范围/63
3.2取样村镇基本情况/65
3.2.1新街镇/65
3.2.2瓜沥镇/66
3.2.3党湾镇/68
3.2.4南阳镇/69
3.2.5义蓬镇/70
3.2.6临浦镇/71
3.3样本阅读/72
3.3.1样本001:老夫妻独居之家/75
3.3.2样本002:“歪”住宅/79
3.3.3样本003:老于家的扩建计划/83
3.3.4样本004:独居老人的出租屋/87
3.3.5样本005:平台上的基督徒之家/90
3.3.6样本006:乡土基督教堂/94
3.3.7样本007:以厂为家的工作坊/98
3.3.8样本008:租户集合住宅/103
3.3.9样本009:老组长的田园之家/107
3.3.10样本010:新家在“新农村”/111
3.3.11样本011:工长的“去装饰”住宅/114
3.3.12样本012:“山寨”——新流行样式的发生/119
3.3.13样本013:建造中的婚房/122
3.3.14样本014: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一/127
3.3.15样本015: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二/131
3.3.16样本016:设计和调整,村委会会计的家/135
3.3.17样本017:第二居所,兄弟住宅的更新/138
3.3.18样本018:“农民城市人”的第二居所/143
3.3.19样本019: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流行样本/147
3.3.20样本020:新旧嫁接——老宅的生长/151
第4章形式和组织——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157
4.1样本分析方式/158
4.1.1多角度考察/158
4.1.2样本的局限性/159
4.1.3类型分析方式/159
4.2样本的时间断代和分布/166
4.2.1年代组01:20世纪80年代之前/166
4.2.2年代组02: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167
4.2.3年代组03: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168
4.2.4年代组04:2000—2009年/169
4.2.5年代组05:2009年至今/170
4.2.6小结/171
4.3主体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172
4.3.1原始型/174
4.3.2基本型和扩展型/175
4.3.3对称型和组合型/178
4.3.4“基因图谱”——主房空间的类型进化规律/187
4.4附属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189
4.4.1附着型/191
4.4.2共生型/193
4.4.3替换型/196
4.4.4扩张型/199
4.4.5占据型/202
4.4.6“新陈代谢”——附属配房的演化逻辑/206
4.5聚落的地块格局分析/207
4.5.1聚落肌理/207
4.5.2地块格局/209
4.5.3围合和阡陌——萧山南沙聚落的地块格局/209
4.5.4边界和圈层——萧山南沙聚落的入户路径/213
4.5.5网格和细分——悉尼奥斯特拉地区的比较研究/220
4.5.6地块格局、规划和生产的博弈/226
4.5.7未来规划,重写并非唯一解/228
4.6萧山南沙乡土住宅形式的组织机制总结/234
4.6.1基因——受控的广谱性/237
4.6.2共享——短程通讯/241
4.6.3突变——特征涌现/242
4.6.4蔓延——“序”的形成/246
4.6.5小结/246
第5章特征和模式——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生成逻辑/251
5.1萧山南沙地区乡土住宅的模式/252
5.1.1映射:地域基因的“函数”/252
5.1.2模式:子系统的映射组合/252
5.2“之间”:萧山乡土住宅的外部条件特征/256
5.2.1在乡土建筑语境下“之间”的内涵/256
5.2.2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之间”状态/257
5.3萧山的社会规则:乡土和都会之间/258
5.3.1“家”,通用的框架/258
5.3.2礼俗和迷信,乡民的心态/263
5.3.3差序格局,亲疏的隔离/265
5.4萧山的经济形态:农业和工业之间/269
5.4.1高密度小规模工业化,扁平化的城乡/270
5.4.2“不离乡不离土”,萧山的工业化转型/273
5.4.3“农民城市人”,萧山的新农村人/274
5.5萧山的文化价值:地方和全球之间/277
5.5.1“山寨”,缺乏自信的文化/277
5.5.2“媚俗”,核心价值观的缺失/279
第6章结语——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启示/285
6.1乡村,从城镇化到村镇化/288
6.2土地,从争利到让利/289
6.3品位,从媚俗到白贲/292
6.4传统,从静态到动态/295
6.5关注,从精英到民粹/296
6.6匠作,从业余到规范/299
6.7设计,从封闭到开源/301
6.8结语与展望/304
参考文献/3052100433B
乡土建筑质朴而真实的建造方式一直吸引着我。读博数年来,我跟随导师翻山越岭,走访了中国各地的农村。田野乡陌的一间间粗陋的民房总能让我驻足良久,乡土住宅里的历史、生活、匠作、人伦、教化都吸引着我的心灵。多少次,我从四面八方回到乡野,这些房屋总能激荡起我的万千心绪,我享受着这种充满魅力的风景带来的愉悦,却无法参透其底蕴。记录和理解乡土建筑是我的愿望,博士论文研究期间我走访了浙江、湖北、云南等地的农村。在田野调查中,我游览乡野的风景,测绘乡土的房屋,记录乡民的生活,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体验,亦教化了我的心灵,并引发了我对当代中国农村乡土住宅的关注,进而让我明确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种巨变,当代中国乡村几乎已经完成了一种自发的“现代化”的转型,广大城郊农村地区的乡土自建活动逐步抛弃了古典时代的技艺、结构、符号,甚至审美品位。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乡村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从物质环境到心理环境,这些从传统的“农为邦本”里走出的乡民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经历着一种巨变,而这种巨变也正以乡土住宅和聚落的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建筑学者记录、分析和反思。
经过数年的田野调查和走访,萧山逐渐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杭州城郊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广泛的乡土自发性建造现象,拥有着蓬勃的高密度小规模工业化集群和田园化的乡村人居景观。巨量的自发建造的拥有自我进化能力的乡土住宅和聚落在萧山存续了数十年。值得注意的是,萧山所拥有的特征已经组合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相互支持,相互依存,极具活力。萧山现存的当代乡土住宅和聚落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城郊较发达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的历史、形式和模式,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样本。
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记录,产生了立足于实地调查的137处样本和详细测绘访谈的20处样本,我将萧山当代乡土住宅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进行了一种较为逻辑的梳理,并完成了博士论文《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本书即在该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
本书取名“萧山自造”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本研究关注的是萧山南沙地区的乡土住宅和聚落,试图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其进行忠实的记录。萧山南沙地区的乡土住宅样本事实上也只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和聚落大家庭中的小小一分子,对它们的梳理是对这个大家庭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即对“建造”的记录。另一方面,本研究借由它们的形式、特征和模式对“当代”的中国乡土住宅进行一次个案考察,管中窥豹,以期理解当代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生态、规则和文化,即理解其“自发”机制。综上,本书关注的既是这些建造于萧山南沙的房屋,亦是这些房屋背后的人为动因,故而取名“萧山自造”。
博士论文研究工作繁重而辛苦,在这期间,我获得了许多老师和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衷心感谢导师王路教授。在五年多的学习中,我有幸多次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学术和设计研究项目。王老师敏锐而富于创造力的才思,深厚而广博的学术素养,细腻而浪漫的乡土情怀,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尤其是王老师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对我影响颇大。五年多清华园的学习,让我从建筑世界逐步走向了世界建筑,而王老师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伯乐、导师、朋友和领路人。
感谢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许亦农老师。在我博士学习过半时,有幸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许老师严谨而务实的学术态度,让我在踌躇之际获得了细致而严格的学术指导,在许老师的帮助下,我完善了对学术研究的理解,锻炼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开拓了学术的视野。许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身受益。此外,还要感谢新南威尔士大学的JamesWeirick教授专门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文献的参考书目,开拓了我的视野,感谢BruceJudd教授提供的有关澳洲乡村聚落的咨询,他们专业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单军老师、许懋彦老师、张悦老师、卢向东老师、周燕珉老师、张路峰老师、王丽方老师、王向荣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感谢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徐雷老师、贺勇老师为我的调研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绿城集团的冯雨峰先生分享了他早年对萧山的研究成果。感谢新街镇江南村的冯小齐和金洪良、瓜沥镇城镇建设科的何峰科长、党湾镇的曹卫汉、坎山镇的杨志良、南阳镇的王莹、义蓬镇的俞义峰等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调研渠道。
感谢卢健松、郑小东、郑昕、张婷、王舒亦、赵海翔、李文虹、孙德龙、李睿卿、高菲等诸位同门师兄弟姐妹的帮助,感谢彭相国、兰俊、厉基巍、高玉琛、周婷、王鑫、章宇贲等诸位博士,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收获颇丰。感谢浙江大学的本科学友杨望川、李航、罗一南,为我的论文研究和调研提供了支持。
感谢萧山新街镇、瓜沥镇、南阳镇、党湾镇、义蓬镇和临浦镇每一位欣然为我打开家门的农民朋友,你们的热情和支持,给了我最深的感动和收获。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年迈之际仍然为我的学习而牵挂,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术研究的最温暖的支持。
感谢我的妻子项曦对我研究工作的理解和生活上的帮助,她不仅是我心灵上最温暖的依靠,也为我的学术论文提供了诸多建议和帮助。
谨以此书作为我未来学术道路的第一步。前辈老师们严谨的治学风范,学友们的同窗之情,亲人朋友们的关心支持,都将激励着我继续努力。
本书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及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资助。
段威二〇一四年十月于清华园
本书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南沙地区为地理范围,从单体到聚落层面的形式和组织秩序入手,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现存的当代的乡土住宅为对象,研究其历史背景、形式规律和生成模式,并企图挖掘在新城镇化语境下未来城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建议。相关研究的目的并非绘制一张萧山南沙地区的演变历史画卷,也非对其现存乡土住宅和聚落的纯粹考记,而是以萧山南沙地区的若干村镇的乡土住宅为一系列样本,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郊农村的聚落和住宅的一些特征和模式,以及促成其形式和组织秩序的外部条件。 本书适合对乡土建筑和聚落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阅读,也可作为对当代乡土建造感兴趣的建筑师及高校师生的读物。
春秋时期为越国辖境(今浙江绍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 “余”,因...
家里的房子买了一年多了,一直想装修,经朋友介绍,让这家帮我做了一下。做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都做的很坚固的,用的材料都很好的,有很多都是环保的。很是征求我的意见,最后出来的风格,跟我想像的没差多少,做个...
杭州杭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1、厨房的设计应从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方便使用来考虑。 2、厨房燃气灶台的高度,以距地面700mm左右为宜。 3、厨房设计应合理布置灶具、排油烟机、热水器等设备,必须充分考虑...
浙江萧山佳力管道油泵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萧山市工程机械厂)
浙江萧山佳力管道油泵制造有限公司(原萧山市管道油泵厂、萧山市工程机械厂)是市农机水利局所属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泵类生产定点企业。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专业技术研究开发人员30余人,年创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十几年来,公司坚持以科技兴厂、质量取胜的经营方
2007年6月浙江萧山房地产市场月报
2007年6月浙江萧山房地产市场月报——一.萧山房地产市场综述 二. 总体市场 三. 个案解析 11页word文档。
本项目研究对严寒地区村镇住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严寒地区村镇节能型住宅的规划及平、立、剖面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式的研究,同时对住宅外转护结构做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给出寒地村镇住宅的主要计算参数的取值及主要控制指标分析法建立了分析与评价严寒地区村镇节能型住宅的系统模式,并在MSEXCEL97为平台使用宏语言和EXCEL语言基础开发、编写了围护结构节能评价系统。研究工作按原计算完成,研究内容具有独创性和普遍意义,对寒地村镇住宅的节能设计具有指导价值,部分成果可适于城市住宅的建筑节能研究。 2100433B
内容介绍
扬州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曾数度繁华,清代达到当时中国城市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巅峰。扬州地区特定的区域背景和诸多影响因素,使其住宅的发展具有独特意蕴和内在气质,给扬州地区住宅的历史演变带来突变或跳跃,继而使其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起落变化。张春华的《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脉络研究》以当代地域住宅相关理论为基础架构,分别从城市历史发展、地域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影响因素、城市街巷体系及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等多维视角探究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演变机制。从建筑学的专业视野展拓和完善了扬州地区住宅的特征体系,即从街巷肌理体系的演变过程、群体布局特征到单体的平立剖面特征、材料运用和技术特征到细部构造和装饰特色、地方适宜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扬州地区住宅的人文特质和价值内涵的继承,全面系统研究了扬州地区住宅的特征及其历史嬗变规律。并探讨了扬州地区传统住宅的多元化嬗变过程及其规律,为当代扬州地区住宅发展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脉络研究》第1章为地域住宅理论架构及研究框架,第2、3、4章分别论述了城市发展、地域文化背景、主要影响因素等与扬州地区住宅发展演变的关联互动,第5章重点阐述了扬州地区住宅的特征体系及多元嬗变,第6章分析了中小城市历史性住区更新发展的模式、方向、现状和扬州地区住宅更新的通用做法和普遍特征及各自地域化的具体方略。
本书适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者阅读参考,并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2100433B
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发展对人类居住建筑历史形成了空前的贡献;本研究拟在世界住宅建筑发展的框架下,对当代中国住宅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源流总结,上溯原型,分析主要类型学特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讨论变型,提出未来转型的多种可能性。研究拟归纳住宅建筑发展与设计方法的中国模式,总结其个性与成就、经验与教训,以期增强中国住宅建筑的国际话语权,突破欧美学术界对住宅建筑发展规律和设计原则的一般认识。.研究内容主要为:1,城市与住宅的互动高速发展;2,住宅体系从福利到市场再到保障的进程;3,高容积率下的高层住宅策略;4,新城新区新村的城市设计特点;5,户型和面积的演变;6,商业化推动下的建筑形式表现;7,适用易行的技术观。.研究团队有较强的国际合作、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背景,拟采用建筑类型学、建筑历史学方法,运用比较研究等手段开展工作,力求在国际建筑语境下提出对于中国住宅建筑的创新认识观,并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