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应用统计学》、《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运筹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等。
就业方向
企事业单位:系统分析、设计、科学研究开发、管理决策、设计规划 高校:教学、科研。 2100433B
系统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系统科学、决策管理、控制系统、计算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培养具有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基本能力,能够与国际接轨、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在自动化系统、网络与通信、生产系统、金融经济、社会管理等宽广领域从事系统建模、分析、控制、设计、研究、开发、运行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是学科名,一般在研究生阶段这么称呼。只是在本科阶段,控制科学与工程 称为 自动化专业,是专业名称。
(1)报名的时候不填导师的,(2)是的,一个方向招收的人数不会太多的,一般招2-3个人,最多的也不会超过10名的,(3)招生人数包括保研的人的,你应该把这些名额剔除的,(4)你挺喜欢传媒的,我建议你选...
我觉得不用转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偏向于强电,也就是对工程或机械中的电路涉及的较多,就业的话,去工厂较多,不太适合女生,光电信息是这几年兴起的一个专业,开这个专业的学校不是很多,华南理工能开,说明它在...
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与功能间的关联性
一直以来,建筑形式和功能就是建筑界重点讨论的一个课题,两者存在辩证的关系。建筑功能是形式的基础,同时建筑功能通过形式而表现,两者在矛盾中得到了持续地发展。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本文针对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和功能间的关联性这一课题展开了讨论,重新解释了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内涵,并提出了处理建筑形式和功能关系的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建筑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与功能间的关联性
一直以来,建筑形式和功能就是建筑界重点讨论的一个课题,两者存在辩证的关系。建筑功能是形式的基础,同时建筑功能通过形式而表现,两者在矛盾中得到了持续地发展。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本文针对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和功能间的关联性这一课题展开了讨论,重新解释了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内涵,并提出了处理建筑形式和功能关系的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建筑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于2016年组建成立,现已形成一个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为基础,由杰青领衔,优青、新世纪人才和全国优博为骨干,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研团队。
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牵头负责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的规划与建设(该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均排名第一),参与交通运输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及研究生培养。2006年培养出我校首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0年再次培养出一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还培养出两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近年来为国家和省部级交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行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师先后主持承担了交通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300余篇为SCI检索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钱学森城市学金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项。 2100433B
第一章 广义系统科学理论及工程地质系统分析原理
1.1广义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2广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1.2.1系统论
1.2.2控制论
1.2.3信息论
1.2.4耗散结构理论
1.2.5协同论
1.2.6超循环论
1.2.7突变理论
1.2.8混沌动力学
1.2.9分形理论
1.2.10神经网络理论
1.2.11细胞自动机模拟方法
1.2.12重正化群方法
1.3工程地质系统分析原理
1.3.1动态地质历史过程分析原理
1.3.2整体性和分解协调性原理
1.3.3层次性原理
1.3.4自相似原理
1.3.5开放性原理
1.3.6突变性原理
1.3.7自组织原理
1.3.8监控-反馈原理
1.3.9对称破缺原理
1.3.10统一性原理
第二章 工程地质数据处理与建模技术
2.1基于常规统计方法的工程地质数据处理与建模方法
2.2工程地质数据处理的GMDH自组织建模技术
2.2.1GMDH方法概述
2.2.2单变量非线性时间序列的GMDH建模技术
2.2.3实例分析
2.3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工程地质数据处理与定量化分析方法
2.3.1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2.3.2基于神经网络的工程地质定量化评价方法
2.4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数学模型
2.4.1基于常规统计方法的预测模型(方法)简述
2.4.2水库诱发地震震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2.4.3各种数学模型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岩体突变失稳机理
3.1用尖点突变理论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一般方法
3.2层状岩体变形特性分析
3.2.1基本原理
3.2.2层状岩体的变形特性
3.3反倾斜坡弯曲拉裂变形的尖点突变分析
3.3.1反倾斜坡弯曲拉裂变形的尖点突变模型
3.3.2斜坡失稳的条件
3.3.3不同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3.3.4实例分析
3.4涨落诱发岩体失稳的机制分析
3.4.1临界微扰诱发岩体失稳机制
3.4.2超前强扰诱发岩体失稳机制
3.5地震作用下结构非线性响应的突变分析
3.5.1分析模型
3.5.2结构振动特性的突变理论分析
第四章 岩体失稳的动力学分析
4.1岩体平面摩擦动力学机制
4.1.1单状态变量摩擦本构模型
4.1.2双状态变量摩擦本构模型
4.2考虑粘性力的平面滑动的动力学分析
4.2.1粘弹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形式
4.2.2粘弹性体在恒定外力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
4.2.3粘弹性体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
4.2.4粘弹性体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第五章 斜坡演化特性的判定
5.1重建相空间
5.2相空间维数
5.2.1关联维数及其计算
5.2.2实例分析
5.3斜坡演化混沌性程度的Lyapunov指数判定
5.3.1最大Lyapunov指数的计算
5.3.2实例分析
5.4斜坡演化非线性特性的BDS统计分析
5.5非线性时滞相关性的判定
5.5.1时滞相关性指标
5.5.2实例分析
5.6斜坡演化趋势的R/S分析
5.6.1R/S分析的基本原理
5.6.2实例分析
第六章 斜坡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分析
6.1岩石破裂过程的自组织临界特征分析
6.1.1自组织临界现象――岩石累进性破坏的本质
6.1.2岩石破裂过程自组织现象的计算机模拟
6.2滑面形成的自组织过程
6.3斜坡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分析
6.3.1斜坡演化自组织过程的定性描述
6.3.2斜坡演化规律的定量描述
6.3.3斜坡演化的动力学分析
6.3.4外界因素对滑坡的影响
6.3.5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斜坡失稳的预测预报
7.1斜坡失稳预测评价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7.2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探索斜坡失稳前兆
7.2.1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
7.2.2固体潮应变理论值的计算
7.2.3实例分析
7.3斜坡失稳时间的协同预测模型
7.3.1协同学的基本思想
7.3.2斜坡的演化方程
7.3.3斜坡失稳时间的预测
7.3.4实例检验
7.4崩滑地质灾害全息预报理论
7.4.1崩滑地质灾害全息预报理论的学术思想
7.4.2全息预报的实施
7.5斜坡稳定性空间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7.5.1实例一
7.5.2实例二
7.6滑坡发生频率的幂律规则
主要参考文献
黄润秋,湖南长沙人,1963年8月生,1994年11月加入九三学社,1986年2月参加工作,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 1986年2月在成都地质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9月留校任教,1989年4月任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6月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助理,曾先后兼任水文系主任、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4月当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5月当选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12月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01年9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副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2007年5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十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七届、八届、十届、十一届四川省政协委员。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