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由异黄酮(3-苯基色原酮)衍生的一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分子中C=C间双键被氢化后,则称为异黄烷酮或二氢异黄酮类。例如,芒柄花素是一种简单的异黄酮类化合物,为针状结晶,熔点 258°C,广泛分布于豆科植物如黄芪、甘草、红花翘摇等中,有抗菌和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它的结构与己烯雌酚相似的缘故。此外,由甘草中得到的甘草酮也属异黄酮类,熔点251°C,在其C苯环上有异戊烯取代基,并具有间苯三酚型含氧取代基。中药广豆根中所含的紫檀素可视为异黄烷酮的衍生物,熔点164~165°C,有抗癌活性和抗霉菌的作用。由毛鱼藤中分到的鱼藤酮(熔点165~166°C)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异黄烷酮,只是C位上多一个碳原子与B环C位形成了一个含氧的杂环,有较强的杀虫、毒鱼作用,用为农业杀虫剂。由百部同属植物的根中也分离出此类杀虫成分,称百部缩醛,含有缩醛结构,可视为异黄酮类,熔点203~204°C。
异黄酮类
异黄酮类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其中大豆中的含量最高,故特别称为大豆异黄酮。它在大豆的种皮、胚轴以及子叶中都有分布,胚轴含的异黄酮类的浓度为子叶的30~60倍,其量占总大豆异黄酮含量的30%~50%,大豆各部位的异黄酮含量见表1。另外,异黄酮在大豆中天然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丙二酰基配糖体形式存在,乙酰配糖体和配基形式很少。丙二酰基配糖体一般不太稳定,在大豆加工时容易变为配糖体,另外,它受热会脱去一个CO2变成乙酰基配糖体。
化合物:
包括大豆黄酮(Daidein(De)、染料木素(Genstein)、6一甲氧大豆素(Glycitein)、鸡豆黄素( Biochanin A)、香豆雌酚(Coumestto)和芒柄花黄素(Formnonetin(FOr)等问种化合物。
其中大豆黄酮和染料水素在大豆中含量较高,芒柄花黄素和鸡豆黄素在红三叶草中含量较高。这些化合物具有与雌二醇(EZ)相似的结构,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微弱雌激素活性,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rn)。
类黄酮是一类植物色素的总称,为三元环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类黄酮平时藏身于蔬菜、水果、茶叶及红葡萄之中。人们已认识到:低密度脂蛋白对人体有害易导致冠心病。幸而类黄酮可以抑制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的产...
首先,柠檬、柑橘等含有黄酮.早年柠檬皮的提取物中的一种白色结晶被称为维生素P,实际上这是黄酮类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
聚氨酯类结构胶强度高,粘接对象(材料)广泛,易粘接,不需要对被 粘接面进行特殊表面处理。室温固化。固化时会放热。但最大缺点是耐高温性较差,普通的不超过100摄氏度,较好的也不走过200摄氏度。硅酮类结...
红车轴中异黄酮类物质的分析鉴定及活性评价研究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LC-ESI-MS)对红车轴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筛选红车轴中α-葡萄糖苷酶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方法选用反相C18色谱柱,流动相A为0.05%磷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流动相梯度程序:0~20 min,10%~55%B;流速0.8ml/min;样品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260 nm,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负离子模式在线检测化学成分;以α-葡萄糖苷酶及黄嘌呤氧化酶作为生物靶分子,以超滤质谱技术筛选酶抑制剂。结果共鉴定出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大豆素(daidzein),樱黄素(pru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得鸢尾素(irilone)和山槐素(maackiain)。该5个化合物均可与黄嘌呤氧化酶亲和,除Gartanin外均可以与α-葡萄糖苷酶亲和。结论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红车轴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分析鉴定红车轴中的化合物并提供结构信息。利用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有效成分具有快速和灵敏等优势。
荔枝壳黄酮类物质的醇提工艺
荔枝壳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文中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分析了乙醇、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料液比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粗黄酮产率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 % ,浸提温度78℃,浸提时间4h ,料液比1∶2 0 (g :mL) ,该条件下粗黄酮产率的质量分数为17 92 %
flavonoid 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其中包括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及其氢化的还原产物,也即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也有以游离形式存在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由于这些助色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又由于分子中γ-吡酮环上的氧原子能与强酸成盐而表现为弱碱性,因此曾称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根据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度和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黄酮和黄酮醇;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又称澳咔);黄烷和黄烷醇;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向天果、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其中向天果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植物,它同时富含人参和银杏中的重要成份:皂甙和黄酮化合物,在同一植物中同时获取这两种成份,且在量的比例相当合适,这样的例子却为极为罕见的,如今竟同在一植物体内善巧配搭,有着非常珍贵的药用价值。
《马来西亚草药目录》中记载,向天果味苦、涩、性凉,解热、收敛、种仁强壮!其种子主治:糖尿病、高血压。向天果被誉为"植物之后",其保健效益在所罗门群岛早已世代相传,当地所罗门群岛居民服用向天果的历史已逾千年,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据统计,当地人的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与其长期食用向天果密切相关。
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护肝,解肝毒、抗真菌、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形成,是由葡萄糖分别经过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羟基桂皮酸和 三个分子的乙酸,然后合成查尔酮,再衍变为各类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苦苣苔科及豆科植物中存在较多;二氢黄酮类分布较普遍,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芸香科、姜科、菊科、杜鹃花科和豆科中分布较多。
黄酮醇类较广泛地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木本植物的花和叶中,以山柰酚和槲皮素最为常见;二氢黄酮醇类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双子叶植物中分布较普遍,在豆科、蔷薇科植物中也较多。
大多分布在菊科、豆科、苦苣苔科植物中,在玄参科、败酱科植物中也有发现。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豆科中占到70%左右,其余分布在桑科、鸢尾科中。
花色素类是使植物的花、果、叶、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化学成分,广泛地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黄烷-3-醇的衍生物称为儿茶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黄烷-3,4-二醇衍生物被称为无色花色素类,在植物界的分布也很广,其中在含鞣质的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中存在较多。该类化合物常因分子聚合而具有鞣质的性质。
橙酮类定位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不同,在中药中比较少见,多存在于玄参科、菊科、苦苣苔科及单子叶植物莎草科中。
双黄酮类较集中地分布于除松科以外的裸子植物中,如银杏科、松科、杉科;蕨类植物中的卷柏属植物中也有分布。
苯骈色原酮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常存在于龙胆科、藤黄科植物中,在百合科植物中也有分布。呋喃色原酮类和苯色原酮类在植物界中分布较少,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khellin)属于呋喃色原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光,氨蒸汽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为明显。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铝盐、镁盐、铅盐或锆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