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控制地下水埋深在临界深度以下,是盐碱地排水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排水沟深度的主要依据。地下水临界深度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不致引起耕层土壤积盐危害作物生长的最浅地下水埋深。影响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因素有气候(主要是降雨和蒸发)、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等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灌溉排水和施肥等人为活动,可采取定位观测,结合土壤调查分析来确定,也可由地下水蒸发量和积盐时间等确定。一般轻质土壤的地下水临界深度在 1.8米左右,透水性弱的粘土和透水性强的砂土比轻质土壤的临界深度低1.3米左右。
1.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主要排除地表多余径流,也可排除土壤中多余 水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暗管排水
3.竖井排水
4.生物排水
盐碱地排水因盐渍土中盐分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盐渍土中氯化钠主要通过对流和扩散运动排除,无溶解过程,不受洗盐季节温度的影响,排水流速可大些。硫酸钠有溶解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季排水冲洗含硫酸钠盐的效果差,水流速度不能太大。硼能被土壤吸附,因此排水洗硼比排水洗硫酸盐的速度要慢,需要的水量也多。
控制地下水埋深在临界深度以下,是盐碱地排水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排水沟深度的主要依据。地下水临界深度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不致引起耕层土壤积盐危害作物生长的最浅地下水埋深。影响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因素有气候(主要是降雨和蒸发)、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等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灌溉排水和施肥等人为活动,可采取定位观测,结合土壤调查分析来确定,也可由地下水蒸发量和积盐时间等确定。一般轻质土壤的地下水临界深度在 1.8米左右,透水性弱的粘土和透水性强的砂土比轻质土壤的临界深度低1.3米左右。
绿化池底铺塑料布碎石垫层将盐碱水通过淋水管收集到淋水井后排出
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 努力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林业局 一、关于2006年林业工作情况 2006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
低洼盐碱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地表,水文、地质条件恶化。因此在低洼盐碱地造林,要慎重选择树种。 乔木树种 刺槐。刺槐的根可直接固定氮素,是沙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不宜在排水...
是在冲洗改良盐碱士阶段,增加藿水和降雨人渗量,促进土壤脱盐;在土壤经过初步改良、处于正常利用阶段,控制地下水水位,避免土壤再度返盐。
排水方式多采用明沟。沟的深度等于地下水临界深度与剩余水头(两沟中间日常地下水水位与沟水位的差值)之和。在冲洗改良时,排水沟的间距可根据土壤的掺透性能、冲洗定额和冲洗历时确定。如排水农沟间距过大,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常在田间增设临时性毛沟,或采用暗管排水。根据经验,一般毛沟的间距为50~100m,沟深为1.0~1.5m。在土壤含盐高,土质又比较黏重的地区,如土壤脱盐要求的冲洗定额过大,通过冲洗改良短时间不易见效时,可以结合种稻进行冲洗改良。由于种稻人掺时间久,可采用浅而密的排水沟。
排除由于灌水和降雨而产生的多余地下水;在强烈蒸发季节,控制地下水埋深在临界深度以下,并促使士壤脱盐和地下水炭化或盐分处于平衡状态,排水沟间距可视上述要求而定 。2100433B
宁夏平罗盐碱地排水渠道抗冲性野外水槽试验
采用水槽试验的方法来分析宁夏平罗西大滩地区分别以白僵土、沙土所铺设成的排水渠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用白僵土铺成的渠道有很强的抗冲性,白僵土的侵蚀及渠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归因于反复对白僵土的浸润湿化与脱水干燥;沙土粘性小,抗冲性弱,用沙土铺成的渠道在水流作用下纵向横向变形都很大,随着试验的进行,沙土逐渐被河流冲刷带走,渠道中出露的白僵土颗粒能起到抗冲铺盖层的作用,阻止渠道进一步在纵向上的变形。对比西大滩常见的白僵土和沙土的抗冲性发现,用白僵土铺成的渠道稳定性好,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白僵土浸润湿化与脱水干燥问题,则以白僵土构建排水渠道将会维持其稳定性。
明沟排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优化配水模式
分析了盐碱地改良传统冲洗模式的弊端,对土壤水的盐分运动进行了活塞流简化。取对称半田面,建立了基于淡化时间的分区灌水数学模型,通过室内试验对冲洗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动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利用试验数据求解分区灌水模型得到了盐碱地改良优化配水方案。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模式,分区灌水模式下水资源用量明显减少,二分区和三分区模式比较合理,并分别确定了这二种方案最佳的分区位置。
1956年,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土壤改良研究所成立,人员来自水利部灌溉总局、留学回国人员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编制近90人。设有盐碱地改良研究组、灌溉研究组、水文地质队、 土壤队和化验室,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区土壤和水文地质调查、盐碱地排水和种稻改良、农作物灌溉制度试验、地面灌溉技术试验、渠系水利用系数测定等方面。
1959年,由于水利部与电力部合并,水利部灌溉总局划归农业部,全所科研骨干力量一分为二:一半人员归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田灌溉研究所,另一半留下,水利土壤改良研究所改名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灌溉研究所。研究工作主要结合群众性水利建设项目开展。
1961年,灌溉研究所更名为水利研究所,设有5个研究组和一个水工试验厅。研究工作集中在灌区盐碱地排水改良、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技术、土壤改良区划、渠道防渗和渠系建筑物工程技术(包括室内外模型试验)、北方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及井灌技术、 南方地区鼠道排水试验、室内排水模型试验和渗流理论计算等方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停顿,1969年水利研究所被解散,科研人员下放到各省、区和水利水电建设工地。
1978年,水利研究所在北京恢复。
1980年,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水利研究所。
1984年,水利电力部成立水质研究中心,挂靠在水利研究所。
1988年,水质研究中心独立运行;依托水利研究所自1975年以来开展的滴灌技术研究成果成立了北京燕山滴灌技术开发研究所。
1991年,经水利部科技司批准,在北京大兴建立农业节水灌排试验基地,占地250亩。
1993年6月,水利部批准成立“水利部灌排设备检测中心”,该中心挂靠在水利研究所。
199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以水利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于2002年通过科技部验收。之后水利研究所与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并行运作。
2005年8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水利部灌排设备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挂靠在水利研究所。
2006年9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业务。
2011年2月,科学技术部挂牌成立中美节水灌溉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