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发光二极管(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
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缩写:OLED)又称有机电激发光显示(英文: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缩写:OELD)、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技术最早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由法国人和美国人研究,其后索尼、三星和LG等公司于21世纪开始量产,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为不同类型的产品,前者具有自发光性、广视角、高对比、低耗电、高反应速率、全彩化及制程简单等优点,但相对的在大面板价格、技术选择性 、寿命、分辨率、色彩还原方面便无法与后者匹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可分单色、多彩及全彩等种类,而其中以全彩制作技术最为困难,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依驱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被动式(Passive Matrix,PMOLED)与主动式(Active Matrix,AM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可简单分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和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两种类型,均已开发出成熟产品。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相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主要优势是其柔性大面积显示。但由于产品寿命问题,市面上的产品仍以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主要应用。
光互连是一种光通讯的方式,是用光纤或是其他光传输介质来在计算机内的各元件或子系统中交换资料。光纤的带宽比一般导线高很多,从10 Gbit/s到100 Gbit/s。
光互连已被用作电脑和行动设备连线的方式之一,也用在电脑的主板及设备上。
IBM已经建立一个波分复用的光互连通讯协定,若此技术成功,会产生第一个可以百万兆等级运算(每秒可以处理百万兆个指令)的电脑。其中会有波导管将八种不同颜色的光束发射到调变器的七个接口中,因此八个资料可以同时传送。多波长的光速延著芯片传播,再利用光学开关来切换方向。
晶体管(transistor)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
晶体管收音是一种小型的基于晶体管的无线电接收机。 历史上的“晶体管收音机”专指单声道接受 540-1600千周[1]频率的调幅广播波段收音机。第一款...
晶体管收音机是一种小型的基于晶体管的无线电接收机。历史上的“晶体管收音机”专指单声道接受540-1600千周频率的调幅广播波段收音机。
节能光源:有机发光二极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oled 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电激发光。
透过电流驱动有机薄膜来发光,其发光可为单独的之红色、蓝色、绿色,甚至是全彩。由于oled所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材料会自行发光,因此不像lcd面板后方须要加上背光源,可以大幅降低耗电、简化制程、使面板厚度变薄。oled的特点为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响应速度快、低耗电量、对比强、亮度高、厚度薄、可全彩化,及动画显示等,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平面显示技术。
主流有机EL技术是由美国大手胶卷企业柯达的邓青云(Ching W. Tang )于1987年研究发现的。
有机EL的发光原理跟LED极为相似,都是在材料的阴极和阳极加入电压后,两极之间产生可以移动的电子和阳子。电子和阳子由于受到电场作用,分别向阳极和阴极移动,离开两极,在复合材料的中间层(发光层)结合。电子和阳子结合是产生的能量使材料的最外层电子被激发,跨越到外一层电子轨道。由于只是激发,最外层电子轨道不稳定,最外层电子马上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这样就会把过剩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这一点看,有机EL和LED是一样的。只不过,有机EL的材质是复合材料,即多种材料薄膜化叠加在一起。阴极材料为容易释放电子的金属,多为铝,银镁合金,钙等金属薄膜;阳极为能释放阳子的氧化物,例如ITO,一种透明金属氧化薄膜。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技术依其所使用的有机薄膜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以染料及颜料为材料之小分子元件(molecule -baseddevice)系统,另一则以共轭性高分子为材料之高分子元件系统(polymer-baseddevice)。由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具有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LED)整流与发光的特性,因此小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亦被称为OLED,高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则被称为PLED
OLED的研究从1963年起,以anthracence分子之单晶外加电压而发光开始,因为当时的操作电压太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直到1987年Kodak公司发表了采用蒸镀方法,制作出含电子电洞传递层之双层式的有机薄膜元件,此元件的效能有大幅的改进,因此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当时使用的元件结构为ITO/Diamine/Alq3/ Mg:Ag,具有1%的外部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efficiency),在低于10V的操作电压下 ,有超过100 cd/m2的亮度。
PLED则始于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成果,首先将PPV应用在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上,其结构为ITO/PPV/Ca,此元件发黄绿光,量子效率为0.05%。正是这二个研究成果的发表,带动起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技术的研究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