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有机磷酸酯的暴露、毒性机制及环境风险评估》从有机磷酸酯的生产使用状况与环境来源、在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与人体内的暴露出发,通过研究明确不同结构特征有机磷酸酯进入环境多介质和生物体的途径和迁移转化规律,结合高通量靶位点测试和活体动物测试技术解析有机磷酸酯的毒性效应和生态毒理学作用机制,深入认识其环境危害和风险,为探索环境污染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为化学品风险管理及替代策略提供方法学基础和科学支撑。
第1章有机磷酸酯概况
第2章天然水体中有机磷酸酯的暴露与迁移转化
第3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有机磷酸酯
第4章土壤环境暴露
第5章有机磷酸酯的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
第6章室内灰尘与人群呼吸接触暴露
第7章有机磷酸酯的人群膳食暴露
第8章有机磷酸酯对儿童的暴露评估
第9章有机磷酸酯的计算毒理学预测与评估
第10章有机磷酸酯的离体生物毒性效应
第11章水生生物毒性效应
第12章有机磷酸酯的健康危害与相关损伤机制
第13章有机磷酸酯与人体慢性疾病
第14章有机磷酸酯水生态风险评估
第15章有机磷酸酯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第16章有机磷酸酯的风险管理、未来挑战和替代策略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作为溴类阻燃剂的替代物,近年来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分子结构类似有机磷,对人体、环境都有潜在风险,近年有关其使用安全和检测方法的研究成为热点。综述了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污染与危害情况以及现有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环境风险评估
1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 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 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 所造成的人 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 (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 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
甲拌磷以农药喷洒进入环境,土壤是其在环境中的主要归宿。研究表明,甲拌磷在土壤中半衰期为0.8~3.4d。经过氧化反应后其代谢物主要为甲拌磷砜,土壤中的甲拌磷耐受菌株,能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在该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物质可迅速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和食道进入体内。
该物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神经生理功能紊乱,可能发生累积影响。其中毒症状出现较迟,作用慢,但接续时间长,并且症状常出现反复。近年发现,本品急性中毒后可诱发中间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触后的神经肌接触头损伤,罹及呼吸肌,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
急性毒性LD50:3.7mg/kg(大鼠经口);70~300mg/kg(大鼠经皮)。
致突变性:小鼠腹腔注射750μg/kg,5d。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2mg/L;仓鼠肝细胞40mg/L。
生殖毒性:砂鼠腹腔注射最低中毒剂量(TDL0):2.5mg/kg(1d,雄性),引起精子形态、活力计数改变。
水生生物忍度限量(48h):鲤鱼为1.2mg/kg。原药喂大白鼠90d,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mg/kg。
急性中毒:短期内接触(口服、吸入、皮肤、黏膜)大量接触引起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肌束震颤等。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昏迷、呼吸麻痹。部分病例可有心、肝、肾损害。少数严重病例在意识恢复后数周或数月发生周围神经病。个别严重病例可发生迟发性猝死。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慢性中毒:尚有争论。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多汗、肌束震颤等。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1)日常户外活动或户外作业,暴露于日光紫外线,如农民、建筑工、养路工、高山雪地逗留人员等。
(2)职业性生产活动环境中有紫外线辐射的作业,如紫外线照明灯具、电弧焊接、金属冶炼电炉等。暴露途径为皮肤及眼组织直接吸收。个体人工光源的紫外线暴露通常低于日光紫外线的暴露量,然而对某些个体而言,来自人工光源的紫外线可能会占其一生总暴露量的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