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物候期:孢子叶球期4-5月,种子10-11月成熟。
Thiselton-Dyer于1899年根据采自广西龙州H.B.Morse的羽叶二叉分歧的苏铁标本建立刺叶苏铁的叉叶变种(Cycas rumphii Miquel var. bifida Thiselton-Dyer);20世纪初W.Micholitz替Messrs.Sander&Sons在越南河内一带采集植物标本时又采到这类奇特的苏铁标本,引入新加坡植物园栽培,1904年将其中一株运回英国。与此同时Thiselton-Dyer得到一套完整蜡叶标本材料,在新加坡植物园主任H.Ridley的帮助下完成线描图,次年以纪念采集者Micholiz正式发表Cycas micholizi(中文译名为:叉叶苏铁),并认为中国广西与越南接壤,两类羽片二叉分歧的苏铁很可能是属同一种类。
该种蜡叶标本材料极少,而郑万钧等(1978)在《中国植物志》对该种描述基本上是以往文献的翻译,并指出由于未见到龙州叉叶苏铁的生殖器官,故仍不能肯定其与越南的叉叶苏铁是否同属一种;此后,中国国内学者都把两者归为一种(李树刚、张本能1989,李树刚、梁時芬1991,陈家瑞、王玉忠1995);随着多岐苏铁(陈家瑞、杨思源1994a,b)及多羽叉叶苏铁、长柄叉叶苏铁(王定跃1996)的陆续发现,羽片分叉的“叉叶”苏铁不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广西与越南的叉叶苏铁是否属同一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核实。
2004年,K.D.Hill发表文献Bot. Rev. (Lancaster) 70: 161,将分布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云南东部以及越南北部的叉叶苏铁提升为独立种——叉叶苏铁(Cycas bifida (Dyer) K. D. Hill)。 分布于越南和老挝的Cycas micholitzii Dyer,中文学名更换成了越南叉叶苏铁。
多歧苏铁(Cycas multipinnata C. J. Chen & S. Y. Yang)与叉叶苏铁(C.micholitzi)近缘,但回羽片4-5次二叉分歧,具5-8厘米的小叶柄;而后者一回羽片(1-)2(-3)次二叉分歧,仅具2-7毫米的小叶柄。
叉叶苏铁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广西龙州及云南弥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区,由于森林乱砍滥伐,生境遭受破坏,种群陆续减少,又因群众采挖,已处于濒危境地,急待保护 。
铁树 铁树(Cycas revoluta)又名苏铁、凤尾蕉。裸子植物,苏铁科。常绿乔木,主干单一,不分枝。大型羽状复叶,丛生茎端,长0.5~2米,小叶...
是苏铁科苏铁属的植物,又称龙口苏铁、叉叶凤尾草,虾爪铁等。 主要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等地,常生长在石山脚阔叶林中,中国许多地区有栽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19年)——附录Ⅱ。
种群现状
叶绿体数据的居群动态分析显示越南叉叶苏铁在历史上的有效居群大小一直稳定,直到最近5万年开始逐步减小,且没有经历再扩张的迹象。微卫星数据也显示该种有居群收缩的现象。越南叉叶苏铁减少了很多,野生居群中成熟的个体十分稀少。
濒危原因
由于生境被过度开垦,野生资源被盗挖。 据截至到2009年的估计,在过去的90年中,原始生长地的30%至50%已被清除。
越南叉叶苏铁属于叉叶类苏铁,形态独特,具一至多回二叉分裂小羽片,观赏价值高,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茎干地下生,有时基部膨大,地上茎高20-60(-80)厘米,径10-20厘米;干皮灰褐色,具宿存叶痕;叶3-8片,二回羽裂,长2-3.5米,宽40-70厘米;叶柄长0.5-1.5米,两侧具短刺;裂片1-2(-3)次二叉分枝,长30-40厘米,柄长0-5厘米;羽片薄革质或坚纸质,线形,不等长,长10-40厘米,宽1.5-3.2厘米,先端渐窄或长渐尖,基部明显下延,边缘平直或稍波状,两面中脉隆起。
小孢子叶球窄梭状圆柱形,长20-35厘米;小孢子叶楔形,长1.2-2厘米,宽8-10毫米,先端具短尖头;大孢子叶长8-15厘米,不育顶片倒卵形,长4-6厘米,宽3-4厘米,篦齿状深裂,裂片每侧6-8,钻状,长1-2厘米;胚珠2-4;种子2-4,绿色,熟时黄色,倒卵状,长2.3-2.8厘米,中种皮具细乳突。
分布于越南中部和老挝东部的安南高地地区;生于低矮、灌木丛生但相当密集的林地中。分布区具有大量季节性(季风)降雨和额外的全年山地降雨。
多歧苏铁和长柄叉叶苏铁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多歧苏铁(Cycas multipnnata)和长柄叉叶苏铁(C.longipetiolula)为中国云南特有种,是我国现存苏铁类植物中最古老的类群,集中分布于云南大围山地区,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存种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其开展人工授粉,探索其提高种子结实率的技术和育苗方法,是科学保护这两种苏铁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长柄叉叶苏铁和多歧苏铁可进行种间杂交,其种子出苗率可达80.0%,3年生子代植株茎干粗达4.4cm,高7.5cm。
广西崇左叉叶苏铁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在调查广西崇左叉叶苏铁种群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集群指数等方法研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叉叶苏铁幼苗个体比例较大(其中Ⅰ、Ⅱ级幼苗占总个体数的59.17%),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结构比较稳定;种群内开花植株少,仅发现5株开花,未见结实个体;叉叶苏铁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型,这与叉叶苏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生境异质性影响.
1904年英国著名植物学家麦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形态特殊的苏铁植物,随即带着活苗将其引种于新加坡植物园,经过植物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于次年作为新种正式发表,并以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这就是本植物拉丁学名的由来。由于小羽叶片呈二叉分歧,中文称之为叉叶苏铁是合适的。实际上叉叶苏铁早在1899年于我国广西就已经被发现,当时被定为刺叶苏铁的叉叶变种。越南发现的和广西发现的二种苏铁其实都是一回事。因为叉叶苏铁仅分布于从广西到越南河内狭小范围,又因奇特的叶形是研究苏铁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材料。
多羽叉叶苏铁与叉叶苏铁(C. micholitzii)类似,与叉叶苏铁的羽片解剖特征也非常接近。但多羽叉叶苏铁羽叶通常4~10片,小叶柄长5~35mm,大孢子叶顶片较长而细尖和叉叶苏铁区别。 王定跃(2000)和黄玉源(2001)均将其看做独立的种,而Chen&Stevenson(1999)、陈家瑞(2000)和Whitelock(2002)将多羽叉叶苏铁作为叉叶苏铁的异名处理,认为它们是同一物种,但未给出合并的根据。在羽片比较解剖学研究中,发现叉叶苏铁和多羽叉叶苏铁在上述形态解剖特征均十分接近,甚至很难区分,表明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涉危种。叉叶苏铁(Cycas micholi)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广西龙州及云南弥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区,由于森林乱砍滥伐,生境遭受破坏,种群陆续减少,又因群众采挖,已处于濒危境地,急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