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50706024 |
项目名称 |
阴燃波的稳定性及其向火焰燃烧的转化机理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604 |
项目负责人 |
卢占斌 |
负责人职称 |
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 |
上海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21(万元) |
阴燃是可燃固体孔隙材料与空气接触后发生的一种无焰放热燃烧反应,常以阴燃波的形式沿固体表面或在其内部传播,在某些条件下,它可以突然转化为火焰燃烧。因其对于火灾安全的重要意义,使得阴燃向火焰燃烧的转化机理成为阴燃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为了理解这种转化机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即三维失稳很有可能是实现阴燃向火焰燃烧转化的途径之一。这一设想已经在前期关于反向阴燃波的稳定性研究中得到了初步验证。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会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活化能渐近分析、分叉理论、以及高精度有限差分等数学和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对各种结构的正向阴燃波稳定性的系统研究,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稳定性在阴燃向火焰燃烧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100433B
燃烧性能是针对材料本身特性而言的,材料燃烧性能分为四级:A级不燃、B1级难燃、B2级可燃、B3级易燃。石膏板属于B1级难燃材料,但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第2.0.4条中很明确规定 “安装在钢龙...
火焰传感器只是接收火焰信号 安徽国赛热能
有专门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地震局啥的,一般一个场地3-5万。
NLG型桥塞火药的耐热性和燃烧稳定性研究
采用DTA、TGA、定容燃烧试验和电缆桥塞地面试验等方法,研究了NLG型桥塞火药的耐热性及其常、高温燃烧稳定性。结果表明:NLG型桥塞火药的耐热温度在250℃以上;120℃高温定容燃烧时,NLG型桥塞装药的燃气生成速率在28.0MPa压力以上时快于常温,燃烧稳定;在电缆桥塞坐封工具中变容燃烧时,NLG型桥塞装药燃烧稳定,压力上升曲线与常温时基本一致,最大压力平均值比常温高出2.5MPa。
W型火焰锅炉燃烧特性的研究
첫풭샭릤듳톧 쮶쪿톧캻싛컄 W 탍믰퇦맸슯좼징쳘탔뗄퇐뺿 탕쏻ꎺ뎵떤 짪쟫톧캻벶뇰ꎺ쮶쪿 튵ꎺ뗧솦쾵춳벰웤ퟔ뚯뮯 횸떼뷌쪦ꎺ뷰퇠 20060501 W 탍믰퇦맸슯좼징쳘탔뗄퇐뺿 ퟷ헟ꎺ 뎵떤 톧캻쫚폨떥캻ꎺ 첫풭샭릤듳톧 쿠쯆컄쿗(1쳵Ì 1 .웚뾯싛컄 쇵뫪컀.LIU Hong-wei 믹폚W 믰퇦맸슯뿕웸좼징폫O2/CO2 좼징쫽횵쒣쓢뗄뇈뷏 - 뮪뚫뗧솦2 009,37(7) 틔300 MW 죝솿뗄W 믰퇦뗧햾쎺럛맸슯캪퇐뺿뛔쿳,퓋폃ICEM 췸룱짺돉릤뻟뫍쫽횵쒣쓢볆쯣죭볾,뛔룃맸슯럖뇰뷸탐뿕웸웸럕뫍몬 O2 솿캪30 % 뗄O2 /CO2 웸 럕쿂좼징릤뿶뗄쫽횵쒣쓢퇐뺿:뗃떽쇋솽훖늻춬웸럕쿂슯쓚뗄컂뛈럖늼ꆢ NOx 얨뛈럖늼틔벰뿅솣뗄퓋뚯맬벣럖늼,늢볲튪닻쫶쇋솽훖쳵볾쿂룷룶닎쫽럖늼닮 틬뗄풭틲.볆쯣뷡맻쏨믦쇋슯쓚컂뛈뎡ꆢ룷
W型火焰锅炉主要燃烧低挥发份煤种,因此锅炉的炉膛结构,燃烧器布置、送风方式、粉风配比等因素都按照符合低挥发份煤的燃烧特点来设计。
1、W型火焰锅炉的燃烧器布置在前、后墙的拱上,上部炉膛深度小,火焰流向与W型火焰锅炉平行,不旋转,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场与速度场较均匀,因此炉膛不易结焦,而且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较小。并且通过前后墙二次风对撞增加炉内的扰动,既加强了炉内的混合,又克服了火焰刷墙等缺点
2、煤粉着火后向下自由伸展,在距一次风口数米处才开始转弯向上流动,不易产生煤粉分离现象,并且火焰行程较长,炉内充满度好,延长了煤粉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符合无烟煤燃烧速度较慢的特点,有利于煤粉的燃烬。
3、 切圆燃烧方式是四角互燃,因此着火稳定性与整个炉膛负荷有关,当负荷较低时,难以保证四角风粉均匀,所以容易燃烧不稳定。W型火焰锅炉各燃烧器之间关联度相对较小,而且调节手段较多,如改变煤粉浓度、风温、卫燃带的数量与位置以及燃烧器自身的调节等。因此,W型火焰锅炉负荷调节范围较大。国内W型火焰锅炉较多采用旋流煤粉浓缩燃烧器,提高了一次风中的煤粉浓度,降低了一次风进入炉膛的风速,增强了煤粉气流卷吸高温烟气的能力,有利于煤粉着火。
4、在着火区,设计较小的送风量,提高了火焰根部的温度,有利于低挥发份无烟煤的着火和稳定燃烧。一般一次风率较低,约为15%-20%。由干一次风本身的风量和风率无法获得足够的穿透深度,所以必须在拱部送人大量的二次风,利用二次风的引射,保证一次风具有较好的穿透深度。一般二次风率约为75%-85%。当配风不当时,会造成火焰短路,火焰直接进人辐射炉室,引起飞灰含碳量较高,影响锅炉经济性。
为了了解现有纺织品阻燃剂如何起作用以及更重要的--如何研发未来的阻燃剂,关键是更为深入地探索成纤聚合物 的燃烧机理。
在燃烧中,燃料(来自热降解或热解纤维)、热(来自引燃和燃烧)和氧(来自空气)均作为主要成分发挥作用。为了中断这种机理,人们提出了5种方式(a)~(e)。阻燃剂可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下发挥作用。以下所列为各个阶段及相关的阻燃作用:
a)除热;
b)提高分解温度;
c)减少可燃挥发物的形成,增加炭量;
d)减少与氧的接触或稀释火焰;
e)干扰火焰化学反应和/或提高燃料点燃温度(Tc);
熔解和/或降解和/或脱水需吸收大量的热(例如,在背涂层中含无机和有机磷的制剂、氢氧化铝或水化氧化铝)。
通常不为阻燃剂所利用;而在固有耐火和耐热纤维 (如芳族聚酰胺纤维)中较常见。纤维素和羊毛中多数含磷、含氮的阻燃剂;在羊毛中的重金属络合物。水合的及某些促炭阻燃剂可释放水;含卤素阻燃剂可释放卤化氢。含卤素阻燃剂,经常与氧化锑结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某些类阻燃剂可以在多种方式下发挥作用,多数有效的例子都是如此。此外,某些阻燃制剂可产生液相中间物,该中间物可湿润纤维表面,从而成为隔热和隔氧的屏障--广为接受的硼酸盐-硼酸混合物即可在这种方式下发挥作用。此外,它还可促进成炭。为了简化化学阻燃行为之不同方式的分类,可以使用术语'凝聚'相和'气或蒸汽'相活动来区分它们。二者都是复合项,前者包括上述的(a~c)方式,后者包括(d)和(e)方式。物理机理通常同时起作用,这些机理包括通过形成涂层来排除氧气和/或热量(方式d)、增加热容量(方式a)以及利用非易燃气体稀释或覆盖火焰(方式d)。
纤维是否可以变软和/或熔化(由表3中的物理转化温度所界定)决定着它是否具有热塑性。热塑性因其相关的物理变化,可严重影响阻燃剂的行为。传统的热塑性纤维(例如,聚酰胺、聚酯和聚丙烯)一收缩即可离开点燃火焰,从而避免被点燃:这使它们表面上显现出阻燃性。事实上,如果收缩受阻,它们便会猛烈燃烧。这种所谓的支架效应可在聚酯-棉以及类似的混纺织物上看到,即熔融聚合物熔化到非热塑性棉上并被点燃。类似的效应也可在由热塑性和非热塑性成分组成的复合纺织品 上看到。
随着上述效应而来的是熔滴(通常是有焰熔滴)问题,这种滴淌虽可移除焰锋的热并促使火焰熄灭(因而可以'通过'垂直火焰试验),但却能使位于其下的表面(如地毯或皮肤)发生燃烧或二次点燃。
多数在批量生产期间或作为整理剂施用于传统合成纤维上的阻燃剂通常都是通过增强熔融滴淌和/或促助有焰熔滴熄灭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迄今为止,任何手段都不能降低热塑性并大量促进成炭,经阻燃处理的纤维素(包括粘胶纤维)的情况就是如此。
按(d)和/或(e)方式在气相起作用的阻燃剂都具有下述优点,即它们会减小引燃倾向并有助于纺织品成纤聚合物的火焰熄灭。这是因为一旦热降解产生的挥发产物或燃料在火焰中与氧发生氧化反应,其化学性质就会变得非常类似。因此,像断绝氧气((e)方式)或生成干扰自由基((f)方式)这两种方式无疑都能保证阻燃剂的效果。
根据成本和效益,锑-卤素阻燃剂是本体聚合物和背涂层纺织品领域内最成功阻燃剂。与用于纤维素纤维的含磷和氮的纤维反应性耐久阻燃剂不同,它们通常只能借助树脂粘合剂用作背涂层剂。就纺织品而言,多数锑-卤素体系都由三氧化二锑和含溴的有机分子(例如氧化十溴联苯(DBDPO)或六溴环十三烷(HBCD))组成。一经加热,这些物质就会释放出HBr基和Br。基。这二者会干扰火焰的化学反应。
激烈进行发光、放热反应的界面或空间称为火焰,其亮度取决于可燃物的性质。炽热的烟气发光较弱,形成白色火焰。如果燃烧区内有固体微粒(如碳黑),就会出现发光强烈的火焰。
名称 |
着火温度(℃) |
着火浓度范围(%) |
|
低限 |
高限 |
||
氢 |
530~590 |
4.0 |
75.0 |
一氧化碳 |
610~658 |
4.3 |
12.5 |
甲烷 |
645~850 |
5.3 |
15.0 |
乙烷 |
530~594 |
3.0 |
12.5 |
乙烯 |
490~550 |
3.1 |
32.0 |
乙炔 |
335~500 |
2.5 |
80.0 |
硫化氢 |
290~487 |
4.3 |
45.0 |
氨 |
651 |
15.5 |
26.6 |
发生炉煤气 |
530 |
20.7 |
73.7 |
火焰锋面在可燃混合物中的传播形成燃烧波。燃烧 波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正常燃烧,是通过热量传递使未燃气体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或由于活性中间物质扩散到未燃气体中引起反应而燃烧。正常燃烧典型的火 焰速度约50厘米/秒,常压下火焰厚度为数毫米,燃烧在燃烧波内完成。通常的燃烧设备和喷气发动机内的燃烧即属此类。另一类为爆震(又称爆轰),是靠极薄的激波 传播的,波面两侧压力和温度可相差十倍,甚至更多,使可燃物在激波后的燃烧区迅速完成反应。爆震的传播速 度可达每秒2〜5千米(气体爆炸物)或8〜9千米(固体和液体爆炸物),因而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在正常燃烧中通常遇到的火焰有:
预混火焰 可燃气体和空气或氧气按化学当量比预先混合后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又称动力燃烧火焰。化学反应局限在很窄的火焰锋面内,以一定的速度向可燃气体传播。火焰锋面位移的法向速度称为正常火焰传播速 度υn(厘米/秒),可表示为:
式中
层流火焰 静止或处于层流运动的可燃混合物燃烧 时形成的火焰。它以正常速度扩展,火焰锋面光滑而明显,可燃气体在锋面各点的法向分速均等于正常火焰传播速度(见图)。
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 左边为长时间曝光照片 右边为纹影照片 上部为层流火焰 下部为湍流火焰
湍流火焰 可燃混合物达到湍流工况后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工业上应用的大都是使可燃混合物从喷嘴流出的速度达到湍流工况后燃烧所形成的火焰。由于气流的脉动,湍流火焰锋面厚度比层流火焰大得多(见图,下 左为长时间曝光照片)。当气流脉动速度不大且脉动微团的平均尺寸小于层流火焰锋面厚度(通常为0.01 〜1.0毫米)时,称为小尺度湍流火焰(雷诺数为2300~6 000) ;这时火焰锋面呈波纹状(见图,下右纹影照片),用湍流的物性参量代人层流火焰扩展的理论公式即可求解。当气流脉动速度不太大,但脉动微团的平均尺寸大于层流火焰锋面厚度时,称为大尺度端流火焰(雷诺数≥6000);此时火墙锋面弯曲得很利害,使反应表面积大增。根据湍流火焰传播的理论,燃烧速度和火焰的锋面面积成比例,故湍流燃烧速度比层流燃烧速度大得多。如果雷诺数更高,气流脉动和湍流微团尺寸都很大,火焰锋面就被撕得四分五裂,不再以连续面出现。部分被撕裂的可燃物火焰锋面和高温烟气合并到新形成的微团内,使微团内也出现燃烧,这是湍流容积燃烧理论的设想。此时燃烧速度和气流脉动速度成比例。但实验发现湍流燃烧速度往往要比气流脉动速度大好几倍,这是因为在火焰锋面中温度剧增,气流膨胀和可燃物浓度降低导致火焰锋面内产生很大的速度、温度和浓度梯度,从而使脉动速度显著增加,使燃烧速度也相应增加。不过总的说来,湍流燃烧理论还不够成熟。湍流燃烧速度ut (米/秒)主要通过实验来确定,通常可表为;
式中为气流脉动速度;A、B、m、n为实验常数,对常见的可燃气体,A→0,B=2.5~5. 3,m=1. 0~0. 8,n=0~0.2。
扩散火馅 未经预先混合的可燃物和氧气(或空气)燃烧时形成的火焰。这种火焰锋面把可燃物和氧气分隔开,两者均需依靠浓度梯度向火焰锋面进行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见扩散),因此火焰的形状和燃烧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可燃物和氧的热量、质量交换和混合的速度,而不是化学反应速度。扩散火焰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类;前者如气体燃料的扩散燃烧形成的火焰,后者如固体或液体燃料的燃烧形成的火焰。固体燃料燃烧时,往往要经历预热、干燥、挥发成分的析出和着火、焦炭的着火和燃烧等阶段。这些阶段互有重叠,其中以焦炭燃烧所需时间为最长。温度较低时,对燃烧速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化学反应速度;当温度足够高、化学反应速度已很快时,燃烧速度便取决于氧向固体燃料表面的扩散速度和燃烧产物的离去速度。焦炭燃烧时的生成物CO和CO2在扩散离去时还可能产生二次反应。
故只有温度较低时,氧才有可能扩散到焦炭表而,而在温度较高时,氧在扩散途中就与CO反应而被消耗殆尽。同时高浓度的CO2反而向焦炭表面扩散,进行二次反应。液体燃料的燃烧也靠扩散,但对于轻质燃料,液滴表面只有蒸发而无反应,因为它的沸腾温度低于着火温度。对于重质燃料,沸程宽,在液滴内便进行裂解,产生的可燃气体在向外扩散过程中进行燃烧。直径为如d0(厘米)的煤粒或油滴燃烧所需时间t0(秒)可用下述经验公式表达:
式中K为由燃料特性、流动工况、炉温所决定的经验常数(秒/厘米);n为常数。理论值n=2;实验值n=1.5~2.0。
火焰的稳定 为使燃烧持续,火焰锋面需稳定在某一位置上,其必要条件是可燃物向锋面流动的速度等于火焰锋面向可燃物扩展的速度。可燃物流速如果高于后者,火焰即被吹脱,此时的速度称为吹脱速度。由于工业燃烧装置中可燃物的流速大大高于火焰扩展速度,因此大多采用一些流体力学的手段来稳定火焰。常用的方法有:使用引燃火炬,不断对高速可燃气流进行点燃;设计非流线型物体作为稳燃器或使用产生高速旋转射流的燃烧器,使其后部出现低速的回流区并吸引高温燃烧产物回流以稳定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