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第二版《预算会计实务》的基础上,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吸收了最新的各项补充规定编写而成。 本教材分三篇进行介绍:第一篇主要介绍预算会计的概要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本要求,财政收入业务、财政支出业务、其他业务的核算以及年终结算和会计报表编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专户会计的核算。第二篇主要介绍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基本要求,行政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的核算方法。第三篇主要介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基本要求,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的核算方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方法。
第一章 预算会计总论
第一节 预算会计概述
第二节 预算会计要素
第三节 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四节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第二章 政府收支分类
第一节 政府收支分类概述
第二节 政府收入分类
第三节 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第四节 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第五节 政府收支分类应用
第三章 财政总预算会计概述
第一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
第二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任务和作用
第三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四章 财政收入的核算
第一节 一般预算收入
第二节 基金预算收入
第三节 专用基金收入
第四节 资金调拨收入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第五章 财政支出的核算
第一节 一般预算支出
第二节 基金预算支出
第三节 专用基金支出
第四节 资金调拨支出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第六章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和财政专户会计的核算
第一节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概述
第二节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方式
第三节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支付核算方法
第四节 财政专户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七章 其他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货币资金
第二节 预拨款
第三节 预算往来和暂存、暂付款
第四节 国债转贷和政府采购
第五节 财政结余资金和预算周转金
第八章 年终结算和总预算会计报表
第一节 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
第二节 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特点和编制要求
第三节 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第四节 总预算会计报表的审核与汇总
第九章 行政单位会计概述
第一节 行政单位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和凭证
第十章 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现金和银行存款
第二节 有价证券和暂付款
第三节 库存材料
第四节 固定资产
第十一章 负债和净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应缴预算款
第二节 应缴财政专户款
第三节 暂存款
第四节 固定基金和结余
第十二章 收入的核算
第一节 拨入经费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收入
第三节 其他收入
第十三章 支出的核算
第一节 经费支出
第二节 拨出经费
第三节 结转自筹基建
第三篇 事业单位会计
第十四章 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第一节 事业单位及其会计的特点
第二节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和会计要素
第三节 事业单位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第四节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科目
第十五章 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现金和银行存款
第二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三节 对外投资
第四节 存货
第五节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十六章 负债的核算
第一节 借入款项
第二节 应付及预收款项
第三节 应缴款项
第十七章 净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事业基金
第二节 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
第三节 结余及分配
第十八章 收入的核算
第一节 补助收入
第二节 拨入专款
第三节 业务收入
第四节 其他收入
第十九章 支出的核算
第一节 拨出资金和专款支出
第二节 业务支出
第三节 成本费用
第四节 其他支出
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概述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种类和年终清算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五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袁的审核与分析 2100433B
已发,请查收!
请查收吧
查收!
监理示范表式(第三版)
1 各市(区)建设局、苏州高新区建设局、 各监理公司: 现将省建设厅《关于统一使用〈江苏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现场 用表〉的通知》(苏建工 [ 2003] 191 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在 执行中有何建议,请及时告之。 从 2003年 10月 1日起新开工实施监理的建设工程项目, 必须统一 使用《江苏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现场用表》 (以下简称《监理现场 用表》)。 《监理现场用表》将作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并作为 工程档案资料归档。 10月 1日前在监的建设工程仍可延用 《监理示范表 式》。 苏州市建设局将委托监理协会进行使用《监理现场用表》的培训, 具体培训时间等由监理协会安排。 苏州市建设局 二 00三年八月十二日 抄送:市质监站、监理协会 苏州市建设局办公室 二 0 0三年八月十二日印发 打印:蒋震谊 校对: 孙国明 份数: 80份 2 江苏省建设厅文件 苏建工(
前 言 (1)
第一章 预算会计概述 (1)
第一节 预算会计的概念 (1)
第二节 预算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2)
第三节 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 (3)
复习思考题 (4)
第二章 预算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5)
第一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5)
第二节 记账方法 (7)
第三节 会计凭证 (9)
第四节 会计账簿 (14)
第五节 会计报表 (18)
复习思考题 (18)
第三章 事业单位会计概论 (20)
第一节 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特点和任务 (20)
第二节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及科目 (23)
复习思考题 (23)
第四章 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 (25)
第一节 流动资产 (25)
第二节 对外投资 (45)
第三节 固定资产 (48)
第四节 无形资产 (56)
第五节 待处置资产损溢 (59)
复习思考题 (60)
业务题 (61)
第五章 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 (64)
第一节 短期借款 (64)
第二节 应缴款项 (65)
第三节 应付款项和预收款项 (67)
第四节 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 (72)
复习思考题 (72)
业务题 (73)
第六章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74)
第一节 事业基金 (74)
第二节 非流动资产基金 (75)
第三节 专用基金 (77)
第四节 结转、结余及其分配 (78)
复习思考题 (83)
业务题 (84)
第七章 事业单位收入的核算 (85)
第一节 事业单位收入概述 (85)
第二节 财政补助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的核算 (87)
第三节 事业收入的核算 (89)
第四节 经营收入的核算 (90)
第五节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核算 (91)
复习思考题 (93)
业务题 (93)
第八章 事业单位支出的核算 (95)
第一节 事业支出的核算 (95)
第二节 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的核算 (104)
第三节 经营支出的核算 (105)
第四节 其他支出的核算 (106)
第五节 内部成本费用的核算 (107)
复习思考题 (109)
业务题 (109)
第九章 事业单位会计结账和会计报表 (111)
第一节 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 (111)
第二节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113)
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 (114)
第四节 收入支出表 (118)
第五节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122)
第六节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 (124)
复习思考题 (128)
业务题 (128)
第十章 行政单位会计概述 (129)
第一节 行政单位会计的概念、任务和特点 (129)
第二节 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及科目 (130)
复习思考题 (133)
第十一章 行政单位资产的核算 (134)
第一节 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核算 (134)
第二节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的核算 (139)
第三节 应收及预付账款的核算 (142)
第四节 存货的核算 (146)
第五节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核算 (148)
第六节 在建工程和基本建设项目并账的核算 (154)
第七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核算 (161)
复习思考题 (171)
业务题 (172)
第十二章 行政单位负债的核算 (173)
第一节 流动负债的核算 (173)
第二节 长期应付款和受托代理负债的核算 (177)
复习思考题 (179)
业务题 (179)
第十三章 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180)
第一节 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的核算 (180)
第二节 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的核算 (183)
第三节 资产基金的核算 (185)
第四节 待偿债基金的核算 (187)
复习思考题 (187)
业务题 (188)
第十四章 行政单位收入的核算 (189)
第一节 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 (189)
第二节 其他收入的核算 (190)
复习思考题 (191)
业务题 (191)
第十五章 行政单位支出的核算 (192)
第一节 经费支出的核算 (192)
第二节 拨出经费的核算 (193)
复习思考题 (194)
业务题 (194)
第十六章 行政单位财务报表 (196)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196)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98)
第三节 收入支出表 (202)
第四节 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及会计报表附注 (204)
复习思考题 (206)
业务题 (206)
第十七章 财政总预算会计概述 (209)
第一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特点及职能 (209)
第二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 (211)
第三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与核算内容 (214)
复习思考题 (217)
第十八章 财政资产的核算 (218)
第一节 财政性存款的核算 (218)
第二节 有价证券的核算 (220)
第三节 在途款的核算 (222)
第四节 待发国债的核算 (223)
第五节 应收款项的核算 (223)
第六节 预拨款项的核算 (225)
第七节 财政周转金债权的核算 (227)
复习思考题 (230)
业务题 (230)
第十九章 财政负债的核算 (231)
第一节 应付及暂收款项的核算 (231)
第二节 借入款的核算 (235)
第三节 应付政府债券的核算 (236)
复习思考题 (238)
业务题 (238)
第二十章 财政收入的核算 (239)
第一节 预算收入的核算 (239)
第二节 资金调拨收入的核算 (247)
第三节 专用基金收入的核算 (249)
第四节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的核算 (250)
第五节 其他收入的核算 (251)
复习思考题 (253)
业务题 (253)
第二十一章 财政支出的核算 (255)
第一节 预算支出的核算 (255)
第二节 转移性支出的核算 (261)
第三节 专用基金支出的核算 (264)
第四节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的核算 (264)
第五节 债务相关支出的核算 (265)
复习思考题 (266)
业务题 (266)
第二十二章 财政净资产的核算 (268)
第一节 结余的核算 (268)
第二节 预算周转金的核算 (271)
第三节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核算 (272)
第四节 资产基金的核算 (272)
第五节 待偿债净资产的核算 (273)
复习思考题 (273)
业务题 (273)
第二十三章 财政总预算会计年终清理结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275)
第一节 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 (275)
第二节 会计报表的编制 (279)
复习思考题 (291)
参考文献 (292) 2100433B
本书分为二十三章,按照“总分总”的原则,即先总体概括论述预算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然后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分述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论述。本书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实际需要,力求与预算会计的实践相结合,突出特色,引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走向规范化。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算法》,全面体现预算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
2.引入预算管理的基础理论,预算会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工具,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础理论是深入理解和掌握预算会计的前提。
3.结合实际业务,注重实际操作,各章节后配有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有利于进一步掌握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行政事业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预算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预算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构建预算会计体系呢?
预算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一般认为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预算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代理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预算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预算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 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预算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预算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预算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由于基金会计的使用,政府存在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之分,一个报告主体包含多个会计主体。另外,政务活动中以逐年或逐个项目为基础的会计主体通常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
2. 预算、拨款和经费保留款
公共组织用预算规则替代了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预算在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由各级人大负责批准,是政府工作计划,对管理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活动做出了详细专门指导。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提供了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基准。
详细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以及将预算纳入政府会计系统,确保了政府的行为能够符合契约缔结主体的期望。经批准的逐项拨款作为可用于该年度每一项目的款项,都记入会计账簿中。由于政府基金的用途是有限制的,为了避免任意账目的支出超过拨款,设置了经费保留款科目进行控制。会计与控制的这一特征预算抑制了管理者的创造和革新的动力。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公共组织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像企业会计中那样简单的区分。在政府会计中,管理会计指预算和控制,它不只为管理当局服务。预算用来表达公共政策和政治偏好,预算是取得宏观经济目标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工具,预算信息为业绩计量提供标杆。预算和会计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它们在说明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方面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公共组织的资产和负债很难进行定义。公共组织资产包括自然资源、继承资产、基础设施资产、国防资产、大量的无形资产等资产。对于某些公共组织资产来说,成本记录、计价方法、会计准则和市价可能并不存在,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困难的,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当由于缺乏可靠计量而使这类资产不能被确认,为反映这类资产往往以附注的形式来披露。
公共组织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按资产的用途是否受到限制可分为限制性资产,非限制性资产和抵押资产。公共组织资产的计量,区分交换性或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存在货币发行、环境负债、雇员养老金负债等特殊负债,同时很难把政府的合约或法律义务与政治承诺、提供一般福利的社会责任间进行区分。与公司的有限责任相比,民主政府倾向于扩大他们的责任,导致更大的预算和经常的赤字。由于政府会计的计量重点是当期的财务资源,忽视长期债务的计量,以致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给政府的持续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付费者照样也能消费,因此需要通过税收等非交换性交易对其进行融资。这些特征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确认失去联系,使公共组织的收入和费用进行匹配不可能。同时,由于政府和公众间的许多交易和事项的非自愿性加剧了收入和费用的非匹配性。另外,政府的运营报表按资源流动进行计量和确认,不注重计量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
公共组织的收入分为非交换性交易收入、交换性交易收入、其它利得三类。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在内的非交换性交易是公共组织主要的财务来源。《非交换性交易会计和财务报告》规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1)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或收到现金;(2)满足收入确认标准。根据这两个标准,政府的财产税可以可靠地估计,并有标的以利于强制执行。财产税可采用应计制或修正的应计制进行计量,而其它税种只能采用现金制进行确认。拨款和补助的资源提供者经常提出合格性标准或对提供资源的用途进行限制,只有满足合格性标准才能对拨款和补助进行确认。
而公共组织的成本计量重点是“支出”,而非“费用”,即会计期间内为:(1)日常运营;(2)资本支出;(3)长期借款本金的偿还和支付利息; (4)拨款或补助支出等目的支用的财务资源的金额。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的要求,政府支出一般可按经济性质和按实现的政府职能或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分类。
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制,政府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变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目前,我国除了侧重进行政府会计规范研究外,还大力提倡政府会计实证研究,以便对会计准则制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