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以大陆深俯冲及高压超高压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学为主线,介绍了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超高压变质作用及研究方法、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及构造意义等一些进展研究现状,报道了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一些实际材料、典型实例和相关专门问题的分析讨论。除了对大别一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做了较详细的研究之外,对相关的部分熔融作用也有较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央造山带内两个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作了简单讨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陆壳岩石塑性流变学
2.1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
2.1.1 岩石塑性流变学
2.1.2 大陆流变学与造山作用
2.1.3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及流变学边界
2.1.4 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
2.1.5 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学效应
2.2 超高压变质带地壳岩石流变学
2.2.1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
2.2.2 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地壳岩石的流变行为
2.2.3 超高压榴辉岩相剪切带
2.2.4 超高压变质带现今构造图像
2.2.5 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折返
2.3 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
2.3.1 解析构造学与岩石圈流变学
2.3.2 现象流变学与岩石变形实验流变学
2.3.3 构造地质学与变质岩石学
第三章 大陆碰撞带内的超高压变质作用
3.1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范畴
3.2 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
3.2.1 矿物的多形转变
3.2.2 超高压矿物的出溶页片
3.2.3 其他超高压矿物
3.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全球的分布
3.3.1 北欧加里东山链--挪威(WGR)和格陵兰
3.3.2 欧洲华力西超高压带
3.3.3 阿尔卑斯带(Alps)
3.3.4 中亚复合山链
3.3.5 喜马拉雅山链
3.3.6 印尼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3.4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
3.5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P-T轨迹
3.6 超高压变质研究中的问题和前景
第四章 大陆壳部分熔融作用
4.1 大陆壳部分熔融与造山作用
4.1.1 大陆壳部分熔融及其与造山作用的关系
4.1.2 熔体在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
4.1.3 造山作用部分熔融的证据
4.2 造山带热演化及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
4.2.1 造山带热演化
4.2.2 混合岩及混合岩地体中的花岗岩
4.2.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
4.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研究实例
4.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4.4.1 Kokchetav地体
4.4.2 挪威西部片麻岩区(WGR)超高压变质省
4.5 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小结和对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基本组成
5.1 主要构造边界
5.2 基本组成
5.2.1 北秦岭与南秦岭
5.2.2 北淮阳带
5.2.3 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5.2.4 扬子陆块北缘
5.3 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
5.3.1 核部杂岩单元
5.3.2 超高压单元
5.3.3 高压单元
5.3.4 绿帘蓝片岩单元
5.3.5 沉积盖层
5.3.6 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
第六章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
6.1 超高压单元典型地区构造分析
6.1.1 山东荣成-威海地区
6.1.2 安徽潜山碧溪岭地区
6.1.3 湖北麻城地区
6.1.4 苏北东海碱场地区
6.2 深俯冲及同碰撞构造
6.2.1 块状榴辉岩的产状
6.2.2 块状榴辉岩与面理化榴辉岩的关系
6.2.3 超高压剪切带
6.2.4 同碰撞A-型褶皱
6.3 高压单元构造分析
6.3.1 熊店-苏河地区
6.3.2 桐柏山地区
第七章 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模型
7.1 基本构造格架
7.1.1 大别地区
7.1.2 苏鲁地区
7.1.3 桐柏地区
7.1.4 Pb同位素填图
7.2 构造演化模式
7.2.1 构造变质事件
7.2.2 构造演化模式
第八章 面理化花岗岩及其动力学解析
8.1 面理化花岗岩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
8.1.1 关于面理化花岗岩成因的争论
8.1.2 部分熔融作用发生的证据
8.1.3 面理化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
8.2 面理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8.2.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8.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
8.3.1 面理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
8.3.2 面理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8.3.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
第九章 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9.1 北秦岭看丰沟超高压变质岩片
9.2 南秦岭香坊沟高压变质岩片
9.3 同位素组成的对比
9.4 两条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9.4.1 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
9.4.2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
9.4.3 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图版
主要根据电压等级来区分:在我国先建成的线路中,1kV以上为高压线路;330kV至750kV的线路为超高压输电线路(包含±500kV的直流线路);±800的直流输电线路及1000kV的交流输电线路为特高...
工业化推广的超高压灭菌设备压力是100- 600mpa 超高压容器介质为水,部分实验型的可也达到1000mpa或更高,高压腔工作介质是油。国外超高压食品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较早,国际上知名的超高压加工设...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应力场、构造运动特征以及超高压变质带折返机制的研究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的3000余年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6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苏鲁带以及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右旋走滑运动是苏鲁地区和郯庐断裂带的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地震发生类型多为右旋走滑型或右旋走滑正断层型地震。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受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方位为110~120°挤压应力的控制。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现代地壳应力场的分界线,西部与秦岭带大致相符,在大别东开始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到黄山附近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研究结果还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运动机制,即致使大量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原因为,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着较强扩张应力场的主控作用。此外,岩石圈地幔的蘑菇云构造增强了华北地区扩张应力场及扩张构造运动,导致形成大量深裂谷、裂隙,深部物质上涌。苏鲁及东大别地带处于或接近蘑菇云构造运动发育地区的中心,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并加剧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或地表,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华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富铝岩石的温压条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华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富铝岩石为陆壳岩石经变质而成,其典型的岩石类型为蓝晶石黄玉石英石。矿物温压计估算其p-T条件为T-700,p=1.2Gpa;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蓝晶石+黄玉组合在T=1000-1200℃,p=3.1-3.77Gpa范围内可以稳定存在,是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物。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以片麻岩为主体的区域变质带,也是碰撞造山的山根出露带,山根指的是由于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相互碰撞形成的增厚的地壳底部。在中新生代,整个中国东部都发生过强烈的岩浆活动与火山作用,它们都引起地壳上地慢中岩石组成与构造形态的变化,并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中留下痕迹。
在东海县南部地区的反射地震剖面总长约20km,这些剖面充满了几何形态和倾向各异的反射体。在变质基底中的众多反射信号的产生,以往有多种推测,如主要由糜棱岩构成的韧性剪切带、片麻岩线理、面理、隐伏的基性或超基性岩体等,从关于工区地质构造与岩石物性的讨论中可知,工区榴辉岩及橄榄岩与围岩片麻岩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而且工区韧性剪切带与裂隙破碎带发育,它们都是反射发生的可能原因。
地壳中大型韧性剪切带以糜棱岩或其他构造岩、平行造山带方向的剪切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为特征,在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地层中都有广泛的发育,在苏鲁东海县超高压变质带内更是典型,图1中各岩片之间的边界基本上都是韧性剪切带。一般认为,韧性剪切带是垂直于造山带方向的压挤使物质沿造山带方向位移的结果,它们多形成于中下地壳,在造山作用之后才抬升到上地壳。在韧性剪切作用中,脆性破裂与非弹性蠕变并存,剪切构造岩中还常常包含有尺度不等的未经变形的岩块,它们一起构成了这一特殊的构造带。
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还可推测,苏鲁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具有多层结构。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揭示了在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地幔内存在5组水平的反射体,它们可随深度增加分别命名为M1到M5。这些反射体不仅可在地震叠加剖面上看到,有时还可在野外单炮记录上看到。反射体M1对应Moho面,而 M5与现今华北及苏皖多数地区岩石圈底界对应,根据地热资料苏鲁热岩石圈厚度约为76km。其他 3 个反射体可能是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诱发的壳幔作用的结果。
在双程走时12s处的反射体M2可能是古生代的Moho面。反射体M3在14s前后,它与残留的古生代上地幔有关。M4在18s前后,对应深度为55-60km,在平明山火山口下方或新生代裂谷带内,它反映了岩石圈底面,这里不存在新生代新增厚的岩石圈地幔。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中下地壳具有正常的波速与泊松比,岩石圈地幔具有分层结构,反映了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 2100433B
构造岩石学是研究岩石内部构造与微观岩石组构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是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边缘学科。
学科:构造地质学
词目:构造岩石学
英文:structural petrology2100433B
工程塑性学和弹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工程塑性学考虑物体内产生的永久变形,而弹性力学不考虑;和流变学的区别在于,工程塑性学考虑的永久变形只与应力和应变的历史有关,而不随时间变化,而流变学考虑的永久变形则与时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