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绪论
1.1 岩土工程学的本质特点
1.2 岩土工程学的基本框架
1.3 岩土工程学的发展趋向
1.4 结论
第二章 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与管理
第三章 岩土地基工程(一)——岩土地基工程的方案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岩土地基工程(二)——天然地基工程
第五章 岩土地基工程(三)——人工地基工程
第六章 岩土地基工程(四)——地基与基础的整治与改造
第七章 岩土地基工程(五)——特殊条件下的地基工程
第八章 岩土边坡工程
第九章 岩土洞室工程
第十章 岩土支护工程
第十一章 岩土环境工程2100433B
本书根据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岩土工程学的基本框架,强调了岩土工程学在指导岩土工程建设上的重要性,并对岩土工程学的本质特点、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研究课题和发展趋向进行了概要而系统的分析。本书突出了以“岩土”为基础、以“工程”为中心、以“稳定”为目标的思想,内容包括了以工作内容为主线索的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工程检测以及岩土工程管理等五个方面带有共性的有关要求和方法;也包括了以工程类型为主线索的岩土地基工程、岩土边坡工程、岩土洞室工程、岩土支护工程和岩土环境工程等五个方面带有个性的有关要求和方法。
本书可以作为岩土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基本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其他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和岩土工程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岩土工程的手册性、资料性、经验性、实录性的书刊与文献,但至今还没有一本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与简明性的“岩土工程学”专著或教材。而且,对于“岩土工程学”的基本框架也没有一个为公众所承认的体系。为此,编者编写了此书。
本书以“岩土”为基础以“工程”为中心,以“稳定”为目标,包括了以工作内容为主线索的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等五个方面带有共性的有关要求和方法;还包括了以工程类型为主线索的岩土地基工程、岩土边坡工程、岩土洞室工程等五个方面带有个性的有关要求和方法。由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和交织构成了一个《岩土工程学》的基本框架体系。
《岩土工程学报》主要栏目:论文、短文、讨论。主要刊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我国理论和实践水平 的论文、报告、实录等等。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岩土工程与岩土工程学
岩土工程与岩土工程学——岩土工程学应是以岩体、土体为对象,以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基础工程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为指导,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 岩土工程勘察要服务于评价、论证和检验场地的稳定性、建筑...
岩土工程学考试
1. 新奥法施工;绘制位移、应力曲线并对曲线加以描述;选择加衬砌时间及其原因。 线 1:隧道开挖后随着内壁位移产生的应力松弛曲线; 线 2:内壁位移曲线; S:隧道内壁位移; ;内壁径向应力。 如果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移,采用刚度合适的支撑 A,可以使用较小的支撑力达到可以接受的位移,而 B表示支撑 刚度过度,需要支撑力也大;如果支撑太晚,岩壁已开裂,这时,围岩对支护的压力就不是变形压力,而是围岩坍塌 下来的重量,即松散压力,则不仅需要的支撑力大,而且位移也更大。在 A的支撑下,内壁位移逐渐稳定在一个可接 受的数值,可见这是一个“天地人时“高度统一的过程和技术。 实际施工中,之所以要分两次支护,是因为洞室开挖后,尽可能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封闭,保证周边不产生松动 和坍塌;塑性区内岩体保持一定的强度,让围岩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变形。 隧道开挖变形的“时空效应”是指隧道开挖时,洞周围岩的变形并不是在瞬间
1979年,《岩土工程学报》创刊。
1980年,《岩土工程学报》为季刊。
1984年,《岩土工程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05年,《岩土工程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主要刊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中国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论文、报告、实录等。
《岩土工程学报》主要栏目有论文、短文、讨论等。
据2018年5月《岩土工程学报》官网显示,《岩土工程学报》第十二届编委会拥有名誉编委6人、责任编辑6人、编委105人。
名誉编委:周镜、孙钧、黄熙龄、魏汝龙、谢定义、殷宗泽
责任编辑:明经平、周平、李运辉、胡海霞、孙振远、黄贤沙
编委:蔡袁强、蔡正银、曹文贵、陈国兴、陈龙珠、陈仁朋、陈生水、陈卫忠、陈云敏、陈正汉、陈祖煜、程展林、邓刚、杜修力、范嘉程、冯世进、冯夏庭、高广运、高文生、高玉峰、葛宇甯、龚晓南、何满潮、洪振舜、黄安斌、黄茂松、黄润秋、蒋明镜、孔令伟、赖远明、李广信、李国英、李术才、李万红、李运辉、刘汉龙、刘松玉、卢文波、马巍、明经平、缪林昌、邵生俊、沈强、沈水龙、沈小克、施斌、施建勇、宋二祥、孙德安、滕延京、汪稔、汪小刚、王复明、王建华、王兰民、王立忠、王明洋、王卫东、王媛、韦昌富、吴宏伟、谢和平、谢康和、谢永利、徐长节、徐永福、杨春和、杨光华、杨庆、杨仲轩、姚仰平、于玉贞、俞清瀚、袁晓铭、岳中琦、詹良通、张嘎、张鸿儒、张建红、张建民、张文忠、章为民、赵明华、郑刚、郑宏、郑俊杰、周成、周创兵、周健、周小平、朱合华、朱俊高、卓子然、.M. D. Bolton、L. Laloui、 X. S. Li、 J. Chu、F. H. Lee、H. S. Yu、J. H. Yin、.W. D. Guo、J. C. Chai、J. Han、F. Zhang、 Y. J. Cu、.Ta-teh Chang
据2018年5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岩土工程学报》共出版文献9429篇。
据2018年5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岩土工程学报》载文量为4158。
《岩土工程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据2018年5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岩土工程学报》总被下载3062074次、总被引217150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60、(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357。
据2018年5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岩土工程学报》被引量为87436,下载量为189917;2015年影响因子为1.9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194名;在建筑科学(147种)中排名第5名。
《岩土工程学报》荣获中国科协二等奖。
《岩土工程学报》荣获江苏省首届优秀期刊奖。
《岩土工程学报》连续三次被评为核心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被评为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多次获得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经费的资助,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