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岩性油气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 。
上倾尖灭油气藏
在形成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圈闭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最为常见。
砂岩上倾尖灭是指砂岩体沿地层上倾方向厚度减薄直至为零。上倾尖灭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古隆起边缘,其形成的圈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盆地的斜坡区和边缘地带,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相带变化快,形成频繁的砂泥韵律层。在横向上,沿地层上倾方向很容易出现砂岩含量减小,泥岩含量增加的现象,形成砂岩向盆地边缘或古隆起方向的尖灭,即为上倾尖灭。这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往往沿盆地边缘的地层尖灭线或砂岩尖灭线分布。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盆地的斜坡区沉积一些砂岩体,如水下扇、扇三角洲等,其中的砂岩层很快向泥岩中尖灭,在沉积时往往是下倾尖灭,形成圈闭。
油气经运移最终在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中聚集从而形成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体油气藏
储集岩透镜体是指渗透性储集岩四周被不渗透的地层所限,形成的透镜状或其他不规则状的储集体。它可以是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也可以是低渗透性岩层中的高渗透带,还可以是碳酸盐岩地层中滩坝或成岩作用形成的不渗透地层中的高渗透带。
砂岩透镜体一般是沉积环境的产物。透镜状砂岩体分布广泛,各种环境都有分布,例如冲积扇砂岩体,河流环境的边滩、心滩砂岩体,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砂岩体,滨浅海(湖)的滩坝砂岩体,深水环境的浊积砂岩体等。这些砂岩体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砂岩透镜体圈闭,进而造成油气聚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是指由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造礁生物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生物礁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掺有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不同地质时代有不同的造礁生物。
生物礁圈闭即由于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若其中聚有油气则形成生物礁油气藏。
在我国的东部盆地,特别是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隐蔽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已成为重要的勘探对象及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 。
我国中部探区的勘探成果同样反映出岩性油气藏的巨大潜力。在鄂尔多斯盆地已先后找到了12亿吨的储量,仅苏里格大气田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就达到6025.27亿立方米。
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几十年的勘探主要是基于不同类型构造带上的构造油藏,因而不论是勘探程度较高的富油凹陷、还是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程度均较低,勘探潜力巨大,是发现规模整装储量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领域。
一般油藏在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许多油藏会受到破坏,造成油气的散失。陆相断陷盆地受构造活动的影响更加显著,但是不同的构造带受构造作用的强度不同。相对而言,陡坡带和缓坡带受构造作用的影响较大,洼陷带是构造活动破坏最弱的部位。同时,该部位也是岩性圈闭最有利的发育部位,常发育浊积扇或大型三角洲前缘的各类扇体,形成类型不同的砂体。这些砂体一旦有油气注入,就有可能形成单独的油气藏。
影响油气藏保存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风化剥蚀、差异性抬升和断裂活动。构造油气藏明显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岩性油气藏受此影响较弱,因此,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优于构造油气藏。
油气田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污染机理及其脆弱性评价武强 王志强赵增敏 刘东海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河北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天津摘要 根据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概况 分析了研究区...
比较大众的公选课就不说了。(英语,思修什么的略去……) 大一有化学,高数,VB,物理,工程制图。 大二有工程力学,工程测量,线代,物理继续上,电工与电子技术,国际石油经营与法规,金属工艺学。 大三有流...
油气回收是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运用油气回收技术回收油品在储运、装卸过程中排放的油气,防止油气挥发造成的大气污染,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小经济损失,从而得到可观的效益回报。 按照《储...
岩性油气藏在形成和分布条件方面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岩性圈闭形成期比较早、形成期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 ②仅靠油气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 ③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期相对比较早;④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分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而是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
探索岩性油气藏,首先必须转变勘探观念,树立富油凹陷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不同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相带、不同类型储层三维空间复式叠合连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依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的宏观主控因素重新划分勘探单元 。
在勘探领域的拓展上实现“由构造油藏向隐蔽油藏;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由构造带向岩相带、坡折带、超覆带和侵蚀带;由环洼到洼槽、由单一油藏类型向多种油藏类型”的六个延伸。
构造带的高部位不一定是砂体发育区,局部构造的高点不一定是砂体的高点,而构造带中低部位可能是砂体的发育区,局部构造的翼部可能是砂体的高点。岩性圈闭落实的重点是“精细沉积砂体解释、识别,确定砂体的尖灭线、超覆线、剥蚀线,追踪砂体空间展布形态,落实储集体高点”。“滚动预测—滚动评价—滚动钻探”是岩性油气藏有效的勘探模式。2100433B
继续勘探中国近海盆地花岗岩储层油气藏
花岗岩储层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是难度很大、难于对付的领域,偶尔找到了,可以是优质大型油气田,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以它为唯一目标去勘探,可能是得不偿失,得不到理想的勘探成果。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花岗岩储层油气田,阐述了花岗岩储层油气藏的特点以及花岗岩储层的岩性与分类,总结了花岗岩潜山地震响应特征,并提出了中国近海渤海海域、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花岗岩储层油气藏勘探方向以及这一领域的勘探策略。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碳酸盐岩油气藏大量发现,目前的油气藏分类,不能全面的表现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点,如礁型油气藏,就是其他岩类所没有的,过去石油工作者,将其划入岩性圈闭油气藏中,这种归属只表现了礁型油气藏的岩性特点,而忽略了它的成因特征;又如裂缝型油气藏主要见于碳酸盐岩中,其他岩类中是罕见的,过去的分类中,没有它的位置;成岩圈闭油气藏,也是碳酸盐岩常见的油气藏类型,是随着成岩作用研究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人们重视的。
国外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国内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90年代主要是钻井技术及储层横向技术的突破,目前裂缝溶洞系统的储层预测技术趋于成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合理开发方式上。
裂缝性油气藏是指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的油气藏。储集层一般为非渗透性和渗透性很差的致密、性脆的岩层,如致密灰岩、泥灰岩、泥岩等。裂缝的成因多样,但以构造裂缝为主,因此将裂缝性油气藏划入构造油气藏大类,如果油气藏构造图为背斜型,也可称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储显大,产量高,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和储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山前带中的加奇萨兰油田即属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
世界上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如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利比亚、印度和中国都在碳酸盐岩中发现了这类油气藏,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油气田。由于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很难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类型进行定义及分类。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及几何形态,可以划分出6种油气藏类型,即碳酸盐滩、生物建隆、泥质白云岩/泥灰岩、白垩、不整合及岩溶型、晚期埋藏成岩型。
碳酸盐岩储层从岩性分为白云岩及石灰岩两大类。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寒武纪一奥陶纪及三叠纪碳酸盐岩储层多数为白云岩储层,而白垩纪 新近纪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多样。统计202个碳酸盐岩油气田,除陆棚及碳酸盐缓坡相粒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及生屑滩灰岩为较好的储集岩外,陆棚相及盆地相的泥质碳酸栽岩也是较好的储集岩。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由原生基质孔隙及次生裂缝、溶孔、溶洞组成。孔隙型、溶洞型、裂缝型为基本储集类型,孔洞型、缝洞型、孔缝型、孔缝洞复合型为过渡类型。全球202个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统计表明,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及构造作用是最为主要的成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