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特性及工程应用》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厌氧颗粒污泥的组成结构、特性、吸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借助生物学手段和热力学方法揭示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并就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同时,从吸附剂、吸附质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的特征,总结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本书拓展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理论基础,拓宽了厌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为实际工程的设计、操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第1章 概述
1.1 厌氧颗粒污泥
1.1.1 厌氧颗粒污泥的发现
1.1.2 厌氧颗粒污泥的定义
1.1.3 厌氧颗粒污泥的优点
1.2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1.2.1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1.2.2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几种假说
1.2.3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1.3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结构、组成、微生物相及特性
1.3.1 厌氧颗粒污泥的外观形态
1.3.2 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
1.3.3 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
1.3.4 厌氧颗粒污泥的化学组成
1.3.5 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1.4 吸附
1.4.1 吸附的类型
1.4.2 生物吸附
参考文献
第2章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物的性能及机理
2.1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物的性能
2.1.1 实验目的
2.1.2 吸附实验装置
2.1.3 厌氧颗粒污泥初期吸附实验方法
2.1.4 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物COD的初期吸附去除
2.1.5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去除废水中有机物过程中VFA的变化
2.1.6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去除废水中有机物过程中CH4的变化
2.1.7 结果分析
2.1.8 小结
2.2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机理
2.2.1 吸附等温线
2.2.2 吸附热力学参数
2.2.3 同种厌氧颗粒污泥经不同处理后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2.3.4 不同种厌氧颗粒污泥经相同处理后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2.2.5 红外光谱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动力学
3.1 吸附过程
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1 膜传质
3.2.2 颗粒间的扩散
3.2.3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3.3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的动力学
3.3.1 膜传质和颗粒间的扩散模型拟合
3.3.2 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及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性能的因素
4.1 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对有机污染物初期吸附性能的影响
4.1.1 污泥粒径及比表面积
4.1.2 污泥生物活性和比产甲烷活性
4.1.3 污泥沉降性
4.1.4 污泥疏水性
4.1.5 污泥胞外多聚物
4.1.6 污泥表面Zeta电位
4.1.7 污泥微生物组成
4.1.8 污泥浓度
4.1.9 厌氧颗粒污泥良好吸附性能评价
4.2 废水特性对有机污染物初期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 有机污染物浓度
4.2.2 不同粒径有机污染物COD
4.2.3 不同溶解态有机污染物COD
4.2.4 溶解态有机物葡萄糖
4.2.5 修正后不同溶解态有机污染物COD
4.2.6 离子强度
4.2.7 重金属离子
4.2.8 毒性物质
4.2.9 小结
4.3 环境条件对厌氧颗粒污泥初期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pH值
4.3.2 温度
4.3.3 搅拌
4.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特性的工程应用
5.1 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5.1.1 AB-ASBR工艺的提出
5.1.2 AB-ASBR工艺流程
5.1.3 AB-ASBR工艺的生物学基础
5.1.4 AB-ASBR工艺特点
5.1.5 AB-ASBR对啤酒废水的处理
5.1.6 AB-ASBR和ASBR工艺运行效果对比
5.2 厌氧颗粒污泥对染料的吸附
5.2.1 染料废水及其来源
5.2.2 染料废水的危害
5.2.3 染料废水污染特性
5.2.4 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5.2.5 厌氧颗粒污泥对染料的吸附
5.2.6 厌氧颗粒污泥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5.2.7 AB-ASBR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的亚甲基蓝废水
5.3 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吸附
5.3.1 难降解有机物
5.3.2 难降解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5.3.3 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
5.3.4 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现状
5.3.5 厌氧颗粒污泥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吸附降解
5.3.6 厌氧颗粒污泥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吸附
5.4 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
5.4.1 重金属废水及其来源
5.4.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5.4.3 重金属废水污染特性
5.4.4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现状
5.4.5 重金属废水的生物吸附机理
5.4.6 厌氧颗粒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
5.4.7 厌氧颗粒污泥对Hg2 的吸附
5.4.8 厌氧颗粒污泥对Cr6 的吸附
5.4.9 填充柱工艺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
参考文献
厌氧污泥应该是统称吧,可以是悬浮的絮状污泥,附着在固体上的生物膜污泥或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最早由Gatze Lettinga发现于UASB系统中,反应器启动几周后发现形成直径为0.5mm的灰白色颗粒...
想请问UASB为何会形成颗粒污泥,而不象好氧形成絮状污泥?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有什么区别?
环境因素: uasb和好氧有爆气的不同环境 2个反应器中的化学和生物反应不一样。
AAO污泥一起培养的方法,厌氧污泥怎么培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1、联系、引进足够的焦化废水处理工程产生的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污泥。2、在厌氧、缺氧和好氧池中通入约1/2池深的稀释水(或将前期充水调试...
厌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探究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总结介绍国内外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模型,并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对培养好的颗粒污泥如何保存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基于污水处理领域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
近年来,厌氧颗粒污泥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模型,并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和培养过程进行总结,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用碳分子筛制氮主要是基于氧和氮在碳分子筛中的扩散速率不同,在0.7-1.0Mpa压力下,即氧在碳分子筛表面的扩散速度大于氮的扩散速度,使碳分子筛优先吸附氧,而氮大部分富集于不吸附相中。碳分子筛本身具有加压时对氧的吸附容量增加,减压时对氧的吸附量减少的特性。利用这种特性采用变压吸附法进行氧、氮分离。从而得到99.99%的氮气。
某些低水溶性的蛋白质,如球蛋白、膜缔合蛋白和其他一些在20%~40%硫酸铵饱和度时能沉淀的蛋白质,在低盐浓度时。能被疏水吸附剂强烈地吸附,但是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加入有机溶剂、加人多元醇(特别是1,2-乙二醇)、加入非离子洗涤剂、增加离液序列高的离子(例如硫氰酸盐)、改变pH值等方法来削弱疏水区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
同样,C4、C8、C18(脂肪链)和苯基取代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用于纯化多肽和蛋白质,也是建立在疏水吸附理论基础上的。
这种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多种酶的分离纯化上,例如,用癸基或辛基的琼脂糖柱吸附,然后用1,2-乙二醇梯度洗脱从人胎盘中分离纯化葡糖脑苷脂-伊葡糖苷酶;用苯基琼脂糖凝胶柱吸附和pH 7.6的Tris-HCI溶液递减梯度洗脱的办法分离纯化由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芳香酰基酰胺酶。 2100433B
《吸附塔内件安装及吸附剂装填施工工法》的应用实例如下: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在多套新建、改建、扩建石化工程项目中成功使用了吸附塔内件及吸附剂装填同时施工的施工方法并取得了成效。
1998年5月开工的洛阳石化总厂化纤工程16万吨/年对二甲苯联合装置,合同要求竣工日期为1999年12月,装置中两台吸附塔内部构件安装和吸附剂装填的施工工期为65天。施工结束后UOP现场代表检查一次通过并在装置投产过程中一次开车成功。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40万吨/年芳烃装置改扩建项目,合同开工日期为2005年1月,竣工日期为2005年8月,吸附分离单元中的两台吸附塔内部构件安装和吸附剂装填施工工期为60天。在UOP专业工程师进行的最终检查中,取得了一次检查通过的成绩。该工程自投用至2009年,质量可靠,运行安全。
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60万吨/年对二甲苯联合装置PX装置吸附分离单元中的4台吸附塔,合同开工日期为2008年5月30日,竣工日期为2008年8月15日,施工作业时间仅有75天。运用“吸附塔内件安装及吸附剂装填施工工法”进行施工,体现出了流水作业程度高、施工工序衔接紧凑、施工进度快、施工安全易于控制、施工质量控制好的工法特点。在UOP和业主联合检查中,中心管安装与壳体同心度偏差,塔内壁与中心管外壁上的格栅支撑圈上表面平面度公差,相邻格栅间的间隙、平整度、水平度及吸附剂装填时的密实度均符合UOP要求,为整个装置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