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高强混凝土管柱以其材料高强、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采用在管柱柱底预埋装配式柱脚的方式可实现管柱与基础装配.装配式管柱自重轻,吊装方便,且现有制作工艺可实现管柱2 天成型且达到强度标准值,满足建筑工业化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于普通钢筋普通混凝土管柱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Zamil 等对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管柱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Wong等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管柱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朱丽华等对不同轴压比、壁径比和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管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周毅雷等提出了沿周边均匀配筋环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童岳生等、冯鹏等分别提出了普通和高强混凝土环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王铁成等对配有非预应力筋的普通混凝土管桩与承台连接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但普通混凝土预制管柱存在初始刚度小、混凝土易开裂问题,且由于管壁较薄,抗剪承载力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同时配置普通带肋钢筋和预应力钢棒的高强混凝土混合配筋装配式管柱技术,配置预应力钢棒可有效解决构件混凝土开裂问题,同时可提高构件抗剪强度;采用高强混凝土可减小构件截面尺寸,提高构件耐久性;配置普通带肋钢筋可提高构件延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足尺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柱,管柱柱底预埋装配式柱脚与承台连接,通过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配筋方式及预应力度对装配式管柱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破坏特征的影响,为后期开展更多因素影响的预制管柱抗震性能研究奠定基础.
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试验共制作5 根管柱试件,管柱底部均通过装配式柱脚与承台连接.装配式柱脚由底板、裙板、栓钉以及肋板组成,并通过浇筑在混凝土内的栓钉与管柱连接.承台中预设8 根锚栓,装配时,通过螺栓将管柱柱脚底板与承台中预埋的锚栓连接.试 验 管 柱 高 度 为 原 型 管 柱 反 弯 点 高 度1,800,mm,外径500,mm,壁厚100,mm.试验管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80,纵筋为单排布置.每个试件配置12 根纵筋,其中全预应力筋试件PHC1-2 与PHC2-2(prestress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均配置12根f10.7 预应力钢棒,但预应力钢棒的张拉应力不同;混合配筋试件PNHC3-2、PNHC4-2 与PNHC5-2(prestressed,and non-prestress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均配置6 根f10.7 预应力钢棒和6 根HRB400 级钢筋,HRB400 级钢筋直径分别为12,mm、16,mm和18,mm.预应力钢棒两端分别固定在管柱两端端板上,通过张拉施加预压应力.HRB400 级钢筋仅与下端板焊接,其上端不与上端板连接.
箍筋采用f6 冷拔低碳钢丝,箍筋加密区间距45,mm,非加密区间距80,mm.钢筋保护层厚度46,mm.5 个试件设计轴压比均为0.15,计算得施加的轴压力为691,kN.试件设其中,预应力强度比l=fpyAp/(fpyApfuAs).
1.2 加载制度与量测内容
试验采用1,000,kN 水平作动器对试件施加水平往复荷载,作动器与柱顶连接处设成铰接,竖向千斤顶上设滑动小车可自由水平移动.加载开始,先按照设计轴压比0.15 对试件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恒定不变;然后施加水平荷载,加载方式采用先荷载控制,后位移控制.试件屈服前采用荷载控制,按每级20,kN 加载且循环一次,直至试件屈服,期间记录下试件开裂荷载 Pcr及屈服位移D;试件屈服后采用柱顶水平位移控制,按每级位移增量D加载且循环两次,直至试件无法继续承担荷载或承载力下降至最大承载力85%,以下.试验过程中,根据钢筋应变判断试件屈服点.
各试件位移计布置相同,共计7 个位移计.W-1 和W-2 水平布置在柱顶与加载点平行处,用来测量管柱顶点位移;B-3 水平布置在装配式柱脚裙板侧面,B-4 和B-5 垂直布置在装配式柱脚底板上,用来监测柱脚与承台是否发生相对错动及转动;B-1 和B-2 垂直布置在距柱底部450,mm 处的管柱外伸钢板上,通过测量管柱转角来计算钢筋应变.
采用混凝土应变片测量混凝土应变,据以判断试件开裂荷载大小.每个试件布置8 个混凝土应变片,应变片长100,mm ,均布置在距装配式柱脚裙板50,mm 处.
2.1 试件破坏过程
各试件最终破坏时受压区混凝土破坏情况及裂试件PHC1-2 加载过程中,当水平荷载达到210,kN 时,管柱受拉端表面距离柱根部约22,cm 处出现第1 条裂缝,裂缝延水平方向开展.随着荷载的增大,管柱表面未再出现其他裂缝,仅第1 条裂缝不断延伸,并由最初的水平裂缝变为向柱底方向延伸的斜裂缝,且一直延伸至柱底.当水平荷载达到311,kN 时,位于柱底与装配式柱脚接触部位约4,cm 范围内发生混凝土小范围剥落现象.当水平位移达到29.5,mm 时,随着“嘣”的一声响,受拉区有预应力钢棒断裂,试件宣告破坏,裂缝最宽处达0.8,mm.
试件PHC2-2 加载过程中,当水平推力达到178,kN 时,管柱受拉端表面距离柱根部约20,cm 处出现第1 条水平裂缝.随着水平力继续增大,在管柱受拉端表面距离柱根部约54,cm 处出现第2 条水平裂缝,随后两条裂缝不断沿管柱斜向下延伸,并一直延伸至柱底.当水平荷载达到290,kN 时,柱底受压区20,cm 范围内表层混凝土压碎剥落,当水平位移达到40.2,mm 时,受拉区钢筋断裂,试件宣告破坏,裂缝最宽处达1,mm.
试件PNHC3-2、PNHC4-2 和PNHC5-2 破坏过程及裂缝分布相似,当水平推力达到约160,kN 时,管柱受拉端表面距离柱根部10,cm 处附近出现第1 条裂缝,随着荷载继续增大,管柱受拉端从下至上出现多条水平裂缝,水平裂缝斜向下延伸至柱底.管柱最终破坏时,钢筋断裂,柱底50,cm 附近裂缝开展丰富,布满管柱下部,最大宽度处达2,mm,这是由于带肋钢筋混凝土握裹好,裂缝出现均匀,分布较广.3根试件混凝土最终压碎情况不同,试件PNHC3-2 和PNHC5-2 混凝土剥落情况同试件PHC1-2,为柱底小范围剥落;试件PNHC4-2 受压区混凝土大范围剥落,并露出箍筋.从试件最终破坏形态看,裂缝以受弯水平裂缝为主,剪切斜裂缝较少,破坏时受拉纵筋断裂或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故试验试件均发生以弯曲破坏为主的弯剪破坏.其中混合配筋试件PNHC3-2、PNHC4-2 和PNHC5-2 裂缝开展更为丰富.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5 个试件水平力-顶点位移滞回曲线(P-D曲线)及骨架曲线具有如下特点:
(1)试件屈服前呈弹性变形,滞回环形状均接近直线,由于试件PHC1-2 配置12 根预应力钢棒,且张拉应力最大,试件初始刚度较大,直线斜率最大;
(2)与普通配筋的框架柱相比,5 个试件滞回曲线均存在一定的“捏拢效应”,且骨架曲线下降段较陡,构件丧失承载力较快,耗能能力较差;
(3)试件PHC2-2 滞回曲线相比试件PHC1-2 较饱满,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小管柱内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可改善管柱抗震性能;
(4)试件 PHC1-2 与 PHC2-2 的滞回曲线较为扁平,试件 PNHC3-2、PNHC4-2 与 PNHC5-2 的滞回曲线相对饱满;且管柱水平力承载力达到峰值后继续加载,承载力下降趋势变缓,说明降低预应力度可有效改善管柱滞回性能;
(5)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件 PNHC4-2 滞回性能优于试件 PNHC5-2,说明预应力强度比为影响管柱滞回性能的直接因素,而非普通钢筋配筋率.
2.2.2 承载力和位移延性
其中 Py、Pmax和Pu分别为管柱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和极限荷载,对应的位移分别为Dy、Dmax和Du,屈服荷载Py采用“通用屈服弯矩法”确定,Pu为试件承载力明显下降或达到最大承载力85%,以下时的承载力值,m (m=Du/Dy)为位移延性系数.
可以看出,试件PHC1-2 由于预应力钢棒张拉应力最大而屈服荷载最大;试件PHC2-2 延性系数较PHC1-2 大,由于减小预应力钢棒的张拉预应力,相当于减小构件轴压比,进而管柱延性提高,且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混合配筋试件延性系数较只配置预应力钢棒试件大,表明配置普通钢筋可改善预应力管柱的抗震性能;混合配筋试件中,配置18 钢筋的试件PNHC5-2 承载力最大,但延性系数最小,而配置16 钢筋的试件PNHC4-2 延性系数最大,考虑是由于试件中普通钢筋抗拉性能差异导致.
2.2.3 刚度退化
可以看出在加载初期试件刚度退化均较快,这是由于试件混凝土开裂造成的;在加载后期,试件PHC2-2、PNHC3-2、PNHC4-2 和PNHC5-2 刚度退化较慢,而试件PHC1-2 直至破坏刚度退化一直较快.说明减小预应力度和配置普通钢筋均可延缓管柱构件屈服后承载力的退化速度.
2.2.4 耗能能力
试件的能量耗散能力,应以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衡量.采用能量耗散系数E 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e表征试件的耗能能力.
规定了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混凝土环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并不适用于计算高强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柱.文献[7]在规范公式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计算高强混凝土环形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公式,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轴向压力对预应力钢棒中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将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棒分别等效成2 个与实际截面面积相同的钢环,钢环半径为纵筋中心线至管柱中心线的距离.:a 为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与全截面面积的比值;aT为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a1为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r1、r2分别为混凝土管柱内、外壁半径;rp、rs分别为预应力钢棒及普通钢筋经面积等效所得钢环半径,本文取rp=rs;σpa为考虑轴向压力影响后预应力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筋应力;Mu为管柱极限抗弯承载力Pu产生的弯矩.试验试件破坏时均为受拉钢筋断裂或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未出现箍筋断裂或剪切面滑移,为受弯破
(1)混合配筋管柱由于配置有预应力钢棒,相比普通混凝土管柱,初始刚度大、混凝土不易开裂且抗剪承载力较高.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小管柱内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可改善管柱滞回性能.采用在预应力管柱内配置普通钢筋的低预应力度混合配筋方式,可提高管柱抗震性能.混合配筋管柱承载力随配筋率提高而提高.
(3)提出了混合配筋形式高强混凝土管柱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4)观察5 个管柱试件的滞回曲线发现,均存在“捏拢现象”,但混合配筋试件“捏拢现象”较全预应力筋试件减弱.(5)管柱装配式柱脚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生较大变形或剪断螺杆现象,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本文仅分析了配筋形式和预应力度对管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轴压比、剪跨比等因素对管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讲预应力度与预应力砼的分类
1 第二讲 预应力度与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一、什么叫预应力度 对预应力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大小的程度, 叫预应力度。――它是一个相对值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个重要指标, 预应力度的大小对预应力构 件的一些主要性能,例如抗裂性能、刚度、延性及疲劳强度都产生影响。因此在 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对其预应力度应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 二、预应力度的表达式 (一)按弯矩比或应力比表达 1、按弯矩比表达( λ) S 0 LD 0 M M MM M (2.1) 式中: DM 、 LM ——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引起的弯矩; SM ——荷载短期组合下的弯矩; 0M ——消压弯矩,即在外荷载作用下使大受拉边的预压应力被抵 消( 0pc )时所需施加的弯矩。 此表达式以瑞士规范 SIA162 的应用为代表。 特点: ①该公式不适用于轴心受力构件,缺乏应力概念; ②它将有限预应力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依据我国规范设计4榀不同预应力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Open Sees分析软件,采用纤维梁、柱单元对其进行数值建模,对一榀单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数值建模方法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4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最后,对按我国规范设计的抗震等级为二级的PC框架结构,在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时,预应力梁中非预应力筋用量的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非预应力筋用量偏多,在大震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过早;适当提高梁端截面的预应力度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构的屈服机制,增大结构的整体位移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建议在进行相关规范修订时,适当减少非预应力筋配筋、提高框架梁的预应力度限值,如按04规程设计的二级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预应力度限值可提高至0.8。
1、质量问题及现象
预应力筋在张拉与锚固时,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预应力筋的断丝和滑丝,使预应力钢束受力不均匀,造成构件不能达到所要求的预应力度。
2、原因分析
1)实际使用的预应力钢丝或预应力钢绞线直径偏大,锚具与夹片不密贴,张拉时易发生断丝或滑丝。
2)预应力束没有或未按规定要求梳理编束,使得钢束长短不一或发生交叉,张拉时易发生断丝或滑丝。
3)锚夹具的尺寸不准,夹片的误差大,夹片的硬度与预应力盘不配套,易屡丝和滑丝。
4)锚圈放置位置不准,支承垫块倾斜,千斤顶安装不正,会造成预应力钢束断线。
5)施工焊接时,把接地线接在预应力筋上,造成钢丝间短路,损伤钢丝,张拉时发生断丝。
6)把钢束穿入预留孔道内时间长,造成钢丝锈蚀,砼砂浆留在钢束上,又未清理干净,张拉时产生滑丝。
7)油压表失灵,造成张拉力过大,易产生断丝。
3、预防措施
1)穿束前,预应力钢束必须按规程进行梳理编束,并正确绑扎。
2)张拉预应力筋时,锚具、千斤顶安装要准确。
3)张拉预应力筋时,锚具、千斤顶安装要准确。
4)当预应力张拉达到一定吨位后,如发现油压回落,再加油时又回落,这时有可能发生断丝,如果发生断丝,应更换预应力钢束,重新进行预应力张拉。
5)焊接时严禁利用预应力筋作为接地线,不允许发生电焊烧伤波纹管与预应力筋。
6)张拉前必须对张拉端钢束进行清理,如发生锈蚀应重新调换。
7)张拉前要经权威部门准确检验标定千斤顶和油压表。
8)发生断丝后可以提高其它束的张拉力进行补偿。更换新束。利用备用孔增加预应力束。
第1章 桥梁预应力总论
1.1 预应力基本概念
1.1.1 预应力结构的定义
1.1.2 预应力结构的特点
1.1.3 预应力度
1.2 预应力桥梁结构基本形式
1.2.1 预应力梁桥
1.2.2 预应力刚构桥
1.2.3 预应力拱桥
1.2.4 预应力斜拉桥
1.2.5 预应力悬索桥
1.3 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1.3.1 按施工工艺分类
1.3.2 按预应力度分类
1.3.3 按预应力筋的位置分类
1.4 预应力桥梁结构发展历史
1.4.1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1.4.2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1.4.3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优势
1.4.4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亟待解决的课题
1.5 现代预应力桥梁结构最新进展
1.5.1 预应力结构型式与体系
1.5.2 预应力结构新材料
1.5.3 预应力结构设计理论
1.5.4 预应力施工工艺
习题
第2章 预应力桥梁结构材料和产品
2.1 预应力筋及非预应力筋
2.1.1 预应力筋的性能要求
2.1.2 预应力筋的种类
2.1.3 预应力筋的力学性能
2.1.4 非预应力筋
2.2 混凝土
2.2.1 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2.2.2 混凝土的种类
2.2.3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3 预应力体系配套产品
2.3.1 预应力锚固体系的基本要求
2.3.2 预应力锚具的分类
2.3.3 常用的锚具
2.3.4 桥梁中常用的锚固体系介绍
2.3.5 无粘结预应力筋
2.3.6 连接器
2.3.7 波纹管
2.3.8 预应力机具
习题
第3章 桥梁预应力施工工艺
3.1 预应力施工工艺种类
3.1.1 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
3.1.2 有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
3.1.3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
3.1.4 体外预应力施工工艺
3.2 预应力施工
3.2.1 预应力设备选用及校正
3.2.2 工艺流程
3.2.3 施工工艺
3.2.4 预应力筋张拉
3.2.5 预应力筋张拉要求
3.3 灌浆工艺
3.3.1 灌浆材料
3.3.2 压浆设备
3.3.3 普通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工艺
3.3.4 真空辅助灌浆工艺
习题
第4章 桥梁预应力损失计算、结构性能与构造
4.1 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
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4.2.1 总损失估算法(综合估算法)
4.2.2 分项计算法
4.2.3 精确估算法
4.3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及减小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4.3.1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4.3.2 减小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4.3.3 预应力损失算例
习题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第6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第7章 预应力桥梁耐久性研究
第8章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设计
第9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第10章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
第11章 大跨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
第12章 预应力混凝土拱桥
第13章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第14章 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
参考文献 2100433B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短期使用载荷下允许出现拉应力或不超过规定限值裂缝宽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预应力度较小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减小预应力拱度和预应力钢筋的用量。当用预应力度K值来衡量时,钢筋混凝土K=0,全预应力混凝土K=1,不将预应力加足到K=1便成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其K值常为0.5~0.8,随抗裂性要求和恒载和可变载荷比例大小而定。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不足时可用普通钢筋补足强度,既能控制裂缝,又具有延性。在露天结构中常取K≥0.8,室内结构则取较小K值。在腐蚀性环境中不宜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