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欧风美雨的浸润使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里弄住宅是在一些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常见的2~3层多栋联排住宅类型,形成了具有中西合璧风貌的近代居住建筑组合模式。是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定产物。另外,城市里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骑楼,农村中同防卫功能相结合的碉楼等,均为中国近代居住建筑随着社会环境而发展的产物。代表作品为:广东开平碉楼、广西北海珠海路骑楼。海南三亚崖城镇东关街民国骑楼为位于中国最南部的骑楼。
《建筑学名词》第二版。 2100433B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居住建筑基本分类:现代居住建筑类型多样,“户”或“套”是组成各类住宅的基本单位。住宅建筑按组合方式可分为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两类...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居住建筑基本分类:现代居住建筑类型多样,“户”或“套”是组成各类住宅的基本单位。住宅建筑按组合方式可分为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两类...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
老年人居住建筑定义及分类研究
老年人居住建筑定义及分类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 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也 早在 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龄化 达到了 13.26%,预计到 2020年人口老龄化将达到 16%,进入老龄化的高潮。 快 速增长的老年人, 对老年人安居问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老有所养 ”是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尚不明确。 论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居住特征入手, 对老年人心理、 生理上的变化做出了详细的 阐述,同时通过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定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定义。 最后,论文对 老年居住建筑进行了分类和探索。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居住建筑 1、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 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 21世纪人类 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 WHO)2012年《世界卫
近代辽宁居住建筑的类型与特征探析
结合近代辽宁居住建筑发展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因素,对近代辽宁地区的居住建筑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总结了近代辽宁居住建筑的3种基本类型:地域传统式、中西结合式、西方移植式,厘清了近代辽宁居住建筑的形式特征,呈现了近代辽宁居住建筑的地域特点。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类。
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的部分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
联户型、多户型住宅 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高层公寓三类,大都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出售。
① 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是从欧洲输入的密集居住方式,后来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上海的里弄住宅按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需要分为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式里弄。早期石库门里弄明显地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的交汇。里弄住宅布局紧凑,用地节约,空间利用充分。
② 居住大院在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相当普遍。“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的外廊式楼房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公用的上下水设施。一个大院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
③ 高层公寓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和地价高昂的产物,高的达十层以上。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图1)高21层,上海毕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的底层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 中国近代建筑
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各种近代工业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木构架厂房 中国手工业作坊一向采用木构架结构。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前期,许多厂房仍沿用这种传统结构,如1865年创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1867年创立的号称“军火总汇”的天津机器局都是这样。到了后期,在新建的大中型工厂中,旧式木构架厂房已被淘汰。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 以砖墙、砖柱承重,上立木屋架的砖木混合结构厂房,是19世纪下半叶大中型厂房最通用的形式。建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车间小者几百平方米,大者200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建于1898年的南通大生纱厂,主车间面积为18000平方米,也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到了20世纪,中小型工厂也仍在继续沿用。
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 钢结构厂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普遍应用于机器厂、纺织厂等工业建筑。1904年建造的青岛四方机车修理厂,是大型钢结构车间的较早实例。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先为单层纺织厂房所采用,以后框架、门架、半门架和各种拱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类大跨的单层厂房中普遍应用。多层厂房最普遍的形式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有框架、无梁楼盖和混合结构三种形式。20~30年代许多纺织厂、卷烟厂、食品厂、制药厂的主要车间和仓库都向多层发展,五层以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较为常见。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主要有:
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的“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例如青岛提督公署、江苏省咨议局等建筑都有这种特色。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大会堂,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备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的命脉。为显示资力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族形式。建于1921~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占地14亩,高8层,采用钢结构而模仿砖石结构造型,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宏伟、威严、华贵的气势。建于1936年的上海中国银行(图2),以高达17层的塔楼,用经过简化了的中国建筑细部作装饰,含有淡淡的民族风韵,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十分突出。 中国近代建筑
火车站建筑外观多移植国外建筑形式,如建于1898年的中东铁路哈尔滨站,是当时流行于俄国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于1912年的济南火车站(图3),是仿中世纪后期德国风格。这两个火车站以及建于1900年的京奉铁路北京站和建于1927年的京奉铁路沈阳总站(见彩图)等,建筑水平大体相当于同时期国外的火车站。
文化教育建筑
近代文化教育建筑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大学、中小学、医院、疗养院、体育馆、体育场、公园以及各类纪念性建筑等。国民党政府设立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以及营造的纪念性建筑,明文规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教会系统的学校、医院几乎也都采用“中国式”。一批中国建筑师和少数外国建筑师投入这种民族形式创作活动,创造出像南京中山陵(见彩图)那样成功的作品,以及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北京协和医院、南京中央博物院(图4)等不同处理手法的近代民族形式建筑。
商业服务业建筑
这类建筑在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同广大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可分为旧式的和新式的两类。
① 旧式商业服务业建筑一般都沿用传统建筑形式,适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局部改造。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活动空间,以接纳更多的顾客和争取更多的商品陈列空间,在立面处理上极力加强店面的广告效果。一般百货店、西服店、理发馆、照相馆,多采用扩大出入口,开辟玻璃橱窗,突出招牌和模仿洋式门面的方式。大型绸缎庄、澡堂、酒馆等,除改造门面外,还在四合院楼房天井上加带天窗的钢架天棚,把各进庭院变成室内营业空间,同周围楼房营业厅串连起来,成为贯通上下的大片营业面积。这种建筑最初是利用旧房改建而成的,后来新建商店也采用了,北京谦祥益绸缎庄就是这种建筑的实例(图5)。至于大型的综合性商场,则突破旧商店的独立布局,在密集的纵横街弄上面搭盖屋顶,下面设店摆摊,把露天的街弄变成室内营业面积,形成聚集成片的大型商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容纳600户商贩的北京东安市场就是这种运用简易技术创造的近代大型综合性商场的典型实例。
② 新式商业服务业建筑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影剧院、俱乐部、游乐场等,是近代中国城市商业区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艺术面貌最突出的建筑。这类建筑中不少是多层、高层或大空间、大跨度、高标准的高楼大厦,如上海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1926~1928)、上海国际饭店(1931~1934,见彩图)。这类建筑有些是下几层作为商店营业厅,上几层作为餐厅、茶室、影院、舞厅,并开辟屋顶花园,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商业、娱乐业建筑。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1934年建,基泰工程司设计)是这类建筑中规模较大、设计水平较高的实例。
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第一章 绪论:中国近代建筑史及其教学
一、何谓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解
二、“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简况
四、本书的篇章结构
第二章 中国近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近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法撮要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史料类型及其运用
一、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关系
二、史料学概说
三、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史料类别与运用举例
四、结论
第四章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第五章 外力主导下的近代化:近代外廊式建筑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一、“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我国外廊式建筑及其类型与分布
二、从外廊式建筑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进展
第六章 外力主导下的近代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上)
一、“殖民主义”释义
二、殖民地城市和建筑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学术史的考察
三、中国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与建筑研究
第七章 外力主导下的近代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下)
一、近代长春城市面貌的形成与特征
二、“新京”规划所反映的政治思想及其演变:从“脱亚人欧”到“王道主义”
三、“新京”规划所反映的技术思想及其演变
第八章 外力主导下的近代化:基督教的影响(上)
一、基督教及其四次来华传教
二、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规划原则、建设内容和建筑风格
三、13所中国近代基督新教大学概览
……
第九章 外力主导下的近代化:基督教的影响(下)
第十章 中国政府主导的近代化:民族形式建筑与民族国家建构
第十一章 民间自发的近代化:主流之外的近代建筑发展
第十二章 近代时期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建筑团体和建筑传媒
第十三章 近代时期的建筑技术
第十四章 中心与边缘
第十五章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若干探索与趋向
第十六章 结论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