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导言
现代中国建筑的社会分析史
为民族国家而设计
革命与怀旧:长安街,梁陈方案与北京轴线之再定义
从布杂的知识结构看“新”而“中”的建筑实践
国家,空间,革命:北京,1949—1959
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筑风格
1955年,“大屋顶”形式语言的组织批评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
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地缘政治版图的变迁
台湾战后建筑中的主体意识:一个话语历史的浅析
1949年后移居香港的华人建筑师
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政治空间与形式语言
从单位到小区:治理的空间化
葛如亮的习习山庄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乡土建筑
个人建筑师,大众社会,草根品牌:兼论中国
现代主义建筑简史
知识与制度化1:整体回顾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点
一个职业的形成:中国建筑师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知识与制度化2:专题解剖
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
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
当代建筑1:作者、实验性与适用精神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一个观念
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
实验性建筑的转型:后实验性建筑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
当代建筑2:全球互动
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历史简述(1978—2008年)
在长安大街的两旁:规划、建筑区域和地理特征
关于全球工地:交流的格局与不同的批评伦理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2100433B
朱剑飞,1984、1995年分别在天津大学、伦敦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现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范围包括历史理论和空间分析。长期用学术英文研讨中国建筑,部分译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欧美演讲;任中英有关杂志编委。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如何表现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和国家?
当时的建筑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
60年来,大陆内外的地缘政治关系.如何表现在建筑设计思想的变化之中?
20世纪70年代的“单位”建筑,反映了何种社会空间结构?它又如17-3-转变成一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
中国的现代建筑知识是如何成型的?历史研究、建筑教育和实践状态又是如何体系化、中国化和制度化的?
当代中国建筑有何种突破?我们如何在历史和世界的经纬之间定位它?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如何在此出现?中外建筑师又是如何互动,这种互动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
上述诸多问题,均在本书中得到解答。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本书聚焦l949年以来的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社会、历史问题。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是在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基础上,为迎接建国60周年而撰写的。以1949年以前建筑发展的概述为背景,把共和国成立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建筑师在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下,按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取得了巨大的建筑成就和进步,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后30年,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建筑师力求创新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全书分五个阶段描绘了这60年的主要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以及个别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60年来我国建筑历史的客观、完整总结,具有很好的史料和学术价值,是一部兼具学术和资料性的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著作,为建筑进入新的年代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朱剑飞,1984、1995年分别在天津大学、伦敦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现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范围包括历史理论和空间分析。长期用学术英文研讨中国建筑,部分译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欧美演讲;任中英有关杂志编委。已出版关于明清北京“政治空间”和近现当代中国建筑的英文专著:Chinesese Spatial Strategies:Imperial Being 1420-1911(Routledge,2004)和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A Historical Critique(Routledge,2009)。第一本的中译本将由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