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简介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团体,成立于1927年。会址设在上海。第一任会长庄俊,副会长范文照。学会的会员分正会员和仲会员,正会员须有大学的建筑专业或相等的学历,仲会员须有六年以上的设计实践经验。学会活动包括交流学术经验,举行建筑展览,仲栽建筑纠纷,提倡应用国产建筑材料等。
学会出版刊物<中国建筑>。学会于1933~1946年与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合办建筑系。抗日战争开始后,学会于1938年迁至重庆,陆谦受任会长,1946年迁回上海。1950年初结束。2100433B
这个问题好大奥。不过似乎是有规律的。从老一辈的如张开济、梁思成、张fu、齐康。。。。等老一辈建筑师,到楼主上面提到的各位,以及其他当代土生土长或者留洋归来的。。。最终的归宿必将为5千年的文明所同化,衍...
国内设计不是不好只是出名的设计师大多数都是学历高而已。具备高能力的设计师一般都不出名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而国外的设计是都是真本事一步一步提升的。后面你懂的……
随着一代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我们应该更多去思考怎么才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师王澍
中国建筑师王澍 ——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 也许你不认识他, 但你一定知道巴黎罗浮宫金字塔、 北京鸟巢体育馆、 悉 尼歌剧院等著名建筑, 而他的设计正是与这些作品齐名。 他就是第一位获得世界 建筑学最高奖项 “普利兹克奖 ”的中国籍建筑师 ——王澍。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 在大学期间就宣称 “没有人可以教我 ”的叛逆青年。他总说: “我不是在建一个建 筑,我是在建一个世界。 ” 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 他是一个,他的导师是半个。 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 王澍的论文《破碎背后的逻辑》 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 他的硕士学位 论文《死屋手记》又影射了当时的建筑学界状况。虽然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 位委员会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 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 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1月,住建部首次提出\"注册建筑师负责制\"概念,10月,住建部委托上海在自贸区正式实施\"注册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到现在已经近3年了。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和难点。针对这一业内的热点话题,本刊特向参与建筑师负责制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稿,依托2018年8月31日在上海召开的建筑师负责制学术论坛的内容,并以宋春华先生在2017年威海国际人居节上发表的演讲《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为开篇,从理论、论坛、实践几个方面对当前建筑师负责制的践行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与广大读者共享。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建筑师》介绍了建筑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历史等诸多元素的对立统一。建筑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为了便于开展学会工作,促进耐磨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信息传播,根据“中国金属学会章程”和“专业学会组织通则”、“特殊钢学会细则”,结合本会实际情况,制定本会工作细则。
第一条 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是中国金属学会所属的专业学术团体,其上级学会是中国金属学会直属的特殊钢学会。本会受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学会领导。
第二条 本会的性质是: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耐磨材料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本领域最高的学术团体。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保持和发扬学会的优良传统,发扬团结、热心、进取的精神,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条 本会的任务及工作范围是:
(一) 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我国耐磨材料与防磨科技的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国家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研究、生产和应用提供政策性建议。密切结合耐磨材料科研生产技术的需要,促进耐磨材料学界的繁荣、发展、普及和推广。
(二) 组织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科技项目评估、成果推广与鉴定等任务。
(三) 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参与科学决策、工程论证和产品检测工作。
(四) 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五) 组织编辑学术和科技书刊、论文集及信息资料。
(六) 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耐磨材料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在学会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学会工作人员。
(七) 举办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事业及活动,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八) 发展会员,加强本会自身组织建设,完成上级学会及有关领导部门交办、委托的工作任务。
(九) 密切学会与企业的联系,提倡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提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在中国制冷学会指导下,认真履行社团的桥梁纽带职责,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取得显著的成绩,促进了科学技术繁荣和人才成长,也凭藉学会的智力、技术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服务,使学会有较强的凝聚力。我会连年被评为中国制冷学会及广东省科协系统的先进集体,先进学会。
广东省制冷学会设有学术、咨询、科普、编辑四个委员会,以及七个专业委员会,均由省内制冷界的资深学者、专家和专业人士担任主任委员、委员,组织开展各项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