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981年10月,浙江省第二轻工业厅发文成立了浙江省家具研究所;
1988年1月,浙江省家具研究所内成立了浙江省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浙江省日用建筑五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1991年4月,浙江省第二轻工业厅发文成立了浙江省文体杂品产品检测站,隶属于浙江省家具研究所;
1991年10月,浙江省五金研究所成立;
2002年4月,浙江省家具研究所和浙江省五金研究所划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并合并为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
2002年4月,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管理(后由方圆检测管理);
2004年1月,研究所附设检验站更名为浙江省家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省日用建筑五金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浙江省文体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2004年4月,浙江省锁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于温州成立;
2005年12月, 省级质量检验中心专项整顿后发文研究所仅保留浙江省家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其他资源并入质监院(方圆认证);
2007年12月,研究所变更为社会公益类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2009年9月,浙江省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发文研究所为正处级单位;
2010年4月~5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决定研究所独立运作。
研究所按照ISO/IEC 17025国际标准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我们将严格遵循“公正守则、优质高效、科学创新、铸就一流”的质量方针,凭借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切实履行质检技术机构的社会职能,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为社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
研究所下设综合管理部、技术质量与发展部、浙江省家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省轻工及五金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省锁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三个省级质量检验中心和浙江省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原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科学考察队之冰川小分队的基础上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前身),大本营设在兰州。1962年...
1976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纤的光缆。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
大港地区是退海之地,逐渐形成如今的滨海平原。经天津文物考古和海洋研究部门的科学考证,约距今5000年左右.黄骅海侵(又称天津海侵)后,海水发生海退。随着海退的逐步推展,在天津沿海地区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
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简介
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简介
2018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7篇 ,承担课题项目17项。
2017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承担课题项目12项。
2016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61篇 ,承担课题项目11项。
2015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3篇 ,承担课题项目34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1篇 ,发表专著1部 ,承担课题项目56项。
2013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7篇 ,承担课题项目28项。
项目/课题名称 |
类别 |
时间 |
中国科学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筹建费 |
院重点实验室筹建运行费 |
2018 |
地外海洋的初步探索与学科建设 |
中科院百人计划C类 |
2018 |
海南省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发展契机研究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世界海洋强国海洋科技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海南省院士工作站配套经费 |
三亚市配套经费 |
2018 |
深海载人潜水器信息指挥系统研究与应用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信息融合的潜水人员水下跟踪技术研究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深海中光的衰减特性研究 |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8 |
2018年海洋科技发展的国际热点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18 |
基于多AUV的海洋冷涡上升流观测控制策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深渊鱼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基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南海冷泉碳酸岩成岩历史重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南海初始洋壳(IODP 1502B钻孔)的Li-Mg-O同位素组成:对洋壳蚀变过程中同位素组成和分馏行为的初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H2S-H2O-NaCl体系硫化氢在广域温压条件下溶解-扩散过程的拉曼光谱定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压力和温度对超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硫还原途径调控及适应深海高压环境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雌性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生殖激素积聚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含甲烷水合物沉积层的力学性质与南海陆坡稳定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以上仅列出2018年承担课题项目,参考资料来源 |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
浙江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依托于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前身是浙江大学低温科研组,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办的低温工程专业之一。该专业1960年开始培养本科生,197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自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包括本科生1348名,硕士生292名,博士生65名,出站博士后10名,其中:外国留学博士生2名,外国博士后1名。学生中,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次、国际制冷学会(IIR)“林德”奖2人次和“卡皮查”奖2人次及重要国际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1篇次。
浙江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拥有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竞争力的中青年人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教师中,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6人,93%的教师拥有国外留学经历。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引导研究方向,在太阳能制冷、人工环境、节能环保、天然气液化、热声制冷、脉(冲)管制冷、液氦杜瓦、冷冻干燥、低温生物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前沿研究。相继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取得了多项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学科重视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系列国际制冷与低温会议(ICCR)的发起单位,分别于1989、1998、2003和2008年成功举办了四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国际制冷学会“国际会议优秀组织奖”。学科还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韩国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数十家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人员、科研和教学交流,联合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陈光明教授被选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RTOC)委员,陈国邦教授和邱利民教授先后被选为国际制冷学会A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陈国邦教授和邱利民教授被选为国际低温制冷机委员会委员,金滔教授被选为国际制冷学会青年委员。。
目前,本学科正以建设全国重点学科为契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大踏步地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是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的二级研究所“环境技术研究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级研究单位,属于国家环保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1年)、山西省资源循环创新基地、山西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中心。现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研究所主要针对低品位劣质煤(高硫煤、风化煤)和盐湖资源(含泥钾矿)进行劣质资源高值化技术研究开展杂质去除和杂质转化的机理研究,揭示复杂过程物质转化与放大调控的共性规律,实现国家资源战略与学科前沿的统一;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以能源、材料和资源的有价利用为线索,建立高值化、精细化、深加工的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密切配合,发展清洁高效的工艺和装备,推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针对工业锅炉、窑炉、以及城中村中小锅炉使用过程中污染严重,开发从源头原料控制,过程设备优化,终端污染物治理,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烟气中SO2、NO2、烟尘等污染物的控制成套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所现有职工20名,博士后5名,博士生11名,硕士及工程硕士40余人,形成了80余人的科研创新团队。聘请了美国犹他大学王旭明教授、美国拉玛大学娄慧如教授为兼职教授。逐渐形成了结构优化,科研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除此,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北京大学、南风化工集团公司、太化集团等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使我们的科研实力与日俱增。
我所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拉玛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已派多名青年教师外出交流并送多名博士研究生到以上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研究所现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山西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所研制的劣质煤燃烧利用的关键技术、煤尘抑制剂技术及煤矿井下瓦斯封堵剂技术等在劣质煤生产企业和煤矿井下巷道中获得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经省科技厅鉴定成果8项,其中3项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盐湖钾肥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和山西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