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苏秦,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工程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4年)。中国质量协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工程专家,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政协委员。
序
前言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 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第二节 质量先驱的质量哲理
第三节 制造和服务系统的质量
第四节 质量的法律法规、质量监督和标准化
第五节 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
思考题
第二章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
第二节 以顾客为核心
第三节 质量战略和策划
第四节 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和TQM实现
思考题
案例
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及评价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持续改进
第四节 卓越质量管理模式
思考题
案例
第四章 供应商质量与顾客满意
第一节 采购质量
第二节 有效的供应商质量控制途径
第三节 顾客满意
第四节 顾客满意度测量
第五节 顾客关系管理
思考题
案例
第五章 设计质量控制
第一节 设计质量控制概述
第二节 设计质量控制分析
第三节 设计质量控制技术
第四节 设计质量控制实施
思考题
第六章 质量检验
第一节 质量检验与产品验证
第二节 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计数抽样检验
第四节 计量抽样检验概述
第五节 检验系统的管理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制造(服务)过程控制
第一节 质量变异及变异特性
第二节 过程能力分析
第三节 过程控制图
第四节 过程控制的实施
第五节 红珠实验和漏斗实验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质量成本和质量绩效度量
第一节 质量成本
第二节 质量经济性
第三节 绩效测量
第四节 质量信息管理
思考题
案例
第九章 质量改进
第一节 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质量改进的常用工具
第三节 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第四节 60系统改进方法
第五节 突破性质量改进
第六节 某铸造生产企业的质量改进案例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第一节 可靠性概述
第二节 常见故障分布及其故障率函数
第三节 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第四节 可靠性分析方法
第五节 可靠性管理
习题
附录 标准正态分布表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旨在从质量的顾客需求出发,从产品质量的生命周期过程来介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突出阐述供应商质量管理和顾客满意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源头设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全书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质量与顾客满意、设计过程质量管理、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并检查学习效果,各章后附有思考题和部分实际企业案例,并提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和实验仿真软件光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机电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参考和自学用书。
1.体系是否在运作;(记录)2.体系是否在有效运作;(目标达成)
地震作为一种主要的灾害,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资运输的通道,又是震时人员疏散、派遣营救人员的通道,是生死攸关的抗震救灾生命线。随...
1、选地砖要区分空间 在选择地砖的时候,在材质上要有所区别。地砖分为抛光砖、釉面砖两种,抛光砖又叫玻化砖,其特点为耐磨性好,不用浸水等,由于比较光滑美观,所以在客厅和餐厅使用起来比较好,而且相...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习题1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自测题 一、判断题(对下面的句子,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 1.广义的质量,除了包括产品质量外,还应包括工作质量。 (√ ) 2.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性能。 (× ) 3.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 (√ ) 4.产品质量特性不包括安全性和经济性。 (× ) 5.只要产品的可靠性好, 寿命也一定很长。 (× ) 6.质量管理就是达到或实现质量的所有职能和活动的管理。 (√ ) 7.全质量管理就是对产品质量加强管理。 (× ) 8.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预防为主。 (√ ) 9.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就不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 ) 10.PDCA 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工作方法。 (√ ) 二、选择题 1.我们对“质量”的定义是( C )。 A.多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范围 B.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范围 C.一组固有特性满足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复习
3.选出不同类的一项是 C.服务用语的文明程度 4.供货时间及运输方式对硬件产品而言,属于 B.赋予特性 5.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以指 C.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6.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其通常依据 A.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 7.属固有特性的有 B.机器的生产率 8. B.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叫做质量管理。 9.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 B.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10.全面质量管理可以这样来表述。 D.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 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 。。。 11.方针目标管理是( A.中长期)目标。 12.方针目标制订的程序不包含 D.实施应用 13.菲根堡姆提出地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C.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4.统计质量控制的缺点是 C.不能进行废品的先兆分析
本书是在“质量时代”新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为满足高等院校“工业工程” “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等相关专业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 工作的人才的需求而组织编写的 根据相关本科专业“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考虑到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2008 版ISO 9000 族标准中质量管理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依据编排上兼顾内容的先进性与体系的系统性力求从管理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作业层面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理念、思路以及操作方法呈现给读者
全书共分13 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概述、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产品质量设计、统计质量控制、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诊断理论、模糊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经济与质量成本、可靠性设计与分析以及质量管理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并根据章节内容选配了大量经典应用案例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参考读物"
第1章质量管理概述1
1.1质量概念及其演变 1
1.1.1质量的重要性1
1.1.2质量的概念2
1.1.3质量观念的演变5
1.2质量管理的涵义 7
1.2.1质量管理的概念7
1.2.2美国的质量管理9
1.2.3日本的质量管理10
1.2.4欧洲的质量管理10
1.2.5我国的质量管理12
1.3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13
1.3.1产品生命周期质量及其管理13
1.3.2质量管理基本理念15
1.4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19
1.4.1质量检验19
1.4.2统计质量控制21
1.4.3全面质量管理21
1.4.4ISO 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25
1.4.5六西格玛管理25
思考与练习26
第2章质量管理体系27
2.1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27
2.1.1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背景27
2.1.2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28
2.1.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任务29
2.2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29
2.2.1质量管理体系结构30
2.2.2质量管理体系要素31
2.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53
2.3.1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53
2.3.2质量手册54
2.3.3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5
2.3.4质量作业文件56
2.4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 56
2.4.1ISO 9000系列的演变57
2.4.2ISO 9000系列的组成58
2.4.3ISO 9000系列的认证59
思考与练习60
第3章质量改进方法61
3.1调查表 61
3.2分层法 62
3.3直方图 63
3.4散布图 66
3.5排列图 67
3.6因果图 69
3.7矩阵数据分析法 71
3.8网络图 72
3.9矩阵图 72
3.10亲和图 73
3.11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75
3.12系统图法 76
3.13关联图法 78
思考与练习79
第4章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80
4.1质量检验 80
4.1.1质量检验的内容及分类80
4.1.2质量检验的组织与管理86
4.1.3质量检验程序89
4.1.4不合格品控制89
4.2抽样检验 93
4.2.1基本概念93
4.2.2抽样检验方案的种类95
4.2.3抽样检验方案设计概述96
4.2.4抽样检验方案设计100
思考与练习112
第5章产品质量设计113
5.1设计质量控制概述 113
5.1.1设计质量与产品质量114
5.1.2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115
5.1.3产品质量设计的模型116
5.2试验设计 117
5.2.1试验设计基本原理118
5.2.2单指标正交试验设计118
5.2.3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125
5.2.4水平不等的正交试验设计131
5.2.5存在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134
5.3田口方法 139
5.3.1田口方法概述139
5.3.2系统设计145
5.3.3参数设计146
5.3.4容差设计147
5.4质量功能展开 156
5.4.1QFD概述157
5.4.2QFD理论原理158
5.4.3HOQ概述159
5.4.4QFD展开模式165
5.4.5QFD实施的基本过程166
5.4.6应用实例167
思考与练习 180
第6章统计过程控制181
6.1SPC概述 181
6.1.1SPC起源、发展181
6.1.2工序质量影响因素182
6.1.3工序质量的波动182
6.1.4工序质量波动的统计特征184
6.1.5制造工序的质量状态185
6.2控制图原理 186
6.3两类错误和3σ方式 190
6.3.1两类错误190
6.3.2控制图的判异准则191
6.3.3控制图的应用要点194
6.4计量型控制图 194
6.4.1均值极差控制图194
6.4.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197
6.4.3中位数极差控制图198
6.4.4单值移动控制图198
6.5计数型控制图 199
6.5.1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199
6.5.2不合格品数控制图(np图)201
6.5.3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203
6.5.4缺陷数控制图(c图)204
6.6休哈特控制图的不适应性分析 205
6.7通用控制图 206
6.8多元质量控制图 209
6.9控制图的经济性 211
6.10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212
思考与练习 219
第7章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220
7.1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概念 220
7.2接近零不合格过程质量控制与零缺陷质量管理 221
7.3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判异准则与判稳准则 223
7.3.1控制对象223
7.3.2统计分析224
7.3.3判异准则224
7.3.4判稳准则227
7.3.5判稳、判异准则的使用229
7.3.6案例分析232
7.4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介 234
思考与练习235
第8章质量诊断理论236
8.1两种质量诊断 236
8.1.1两种质量概念236
8.1.2两种质量概念的重要性237
8.1.3两种质量诊断238
8.2两种控制图诊断理论 238
8.2.1度量238
8.2.2选控图的控制界限239
8.2.3两种控制图诊断的典型情况244
8.3两种过程能力指数及两种过程能力指数诊断 249
8.3.1两种过程能力指数249
8.3.2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250
8.4多元统计过程质量诊断理论 251
8.4.1多工序、多指标系统及存在的问题251
8.4.2多元情形新特点252
8.4.3〖ZK(〗对多工序、多指标的生产线进行科学管理(SPC与SPD)
需要考虑的问题255〖ZK)〗
8.4.4多元控制图的控制与稳态256
8.4.5多元控制图的判异257
思考与练习 258
第9章模糊质量管理259
9.1质量的模糊属性及其表示方法 259
9.1.1两类不确定性259
9.1.2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259
9.1.3质量的模糊属性261
9.1.4质量模糊属性的表示方法263
9.2质量管理的模糊集合论方法 269
9.2.1模糊综合评判270
9.2.2模糊排序274
9.3模糊控制图 278
9.3.1模糊控制图应用中的模糊集论有关知识279
9.3.2模糊计数值控制282
9.3.3模糊计量值控制图285
思考与练习 289
第10章六西格玛管理290
10.1六西格玛概述 290
10.1.1六西格玛内涵290
10.1.2六西格玛管理特点291
10.2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步骤 293
10.3六西格玛管理水平的度量 294
10.3.1DPMO295
10.3.2DPU297
10.3.3RTY297
10.4西格玛水平过程能力指数的关系 298
思考与练习 299
第11章质量经济与质量成本 300
11.1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 300
11.1.1质量效益300
11.1.2质量损失301
11.1.3质量波动的损失函数302
11.2质量成本 303
11.2.1质量成本概述303
11.2.2质量成本构成303
11.2.3质量成本管理305
11.3质量经济性分析 310
11.3.1质量经济性概述310
11.3.2质量经济分析的内容310
11.3.3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1
11.3.4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2
11.3.5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4
思考与练习 315
第12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316
12.1可靠性概述 316
12.1.1可靠性工程发展及其重要性316
12.1.2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内容318
12.1.3可靠性的概念及指标319
12.1.4常见故障分布及其故障率函数325
12.2可靠性分析模型 330
12.2.1串联系统332
12.2.2并联系统333
12.2.3“n中取k”系统335
12.2.4存储系统336
12.2.5网络系统338
12.3可靠性分析方法 339
12.3.1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339
12.3.2故障树分析342
12.4可靠性管理 348
12.4.1可靠性管理概述348
12.4.2可靠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区别350
12.4.3设计过程可靠性管理351
12.4.4生产过程可靠性管理352
12.4.5使用维修过程可靠性管理352
思考与练习 352
第13章质量管理科学发展的新动向354
13.1集成质量管理系统 354
13.1.1集成质量系统概述354
13.1.2集成质量系统的发展354
13.1.3集成质量系统的主要特点355
13.1.4集成质量管理系统系统定义及总体设计355
13.1.5集成质量管理系统特点357
13.2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质量管理 357
13.2.1并行工程国外应用概况357
13.2.2并行工程与质量控制358
13.2.3并行工程的实施359
13.3基于免疫原理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360
13.3.1免疫型质量管理的内涵361
13.3.2免疫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361
13.3.3免疫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对比分析362
13.4质量链管理 364
13.4.1概述364
13.4.2质量链的主要特征365
13.4.3质量链原理365
13.4.4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365
13.4.5基于协同理论的质量链耦合分析367
附录1370
附录2372
附录3373
附录4374
附录5375
附录6376
附录7377
参考文献378"
2100433B
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反映,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一个重要的分支。本书从质量管理实际工作出发,将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的管理与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