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该院目前在读学生1344人,其中博士生90人,硕士生174人。大量本科、硕士毕业生留学海外,博士生均成为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骨干企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在国外著名研究所供职。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现代试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
研究方向英文名称 |
1 |
08052201 粉末冶金新理论新技术 |
|
2 |
08052202 粉末冶金材料 |
|
3 |
08050104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
|
4 |
08050201 有色合金设计 |
|
5 |
08050202 材料的相,相变及材料设计 |
|
6 |
08050203 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 |
|
7 |
08050204 材料腐蚀与防护 |
|
8 |
08050205 有色金属材料 |
|
9 |
08050206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
|
10 |
08050207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
|
11 |
08050208 磁性材料 |
|
12 |
08050305 钢铁材料 |
|
13 |
08052001 电子信息材料 |
|
14 |
08052203 碳基复合材料 |
|
15 |
08052301 摩擦,减摩与耐磨材料 |
|
16 |
08052302 硬质合金与超硬材料 |
|
17 |
08052401 生物医用材料 |
|
18 |
08052501 矿物材料与应用 |
|
19 |
08052101 计算材料科学 |
|
20 |
08050101 材料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 |
|
21 |
08050102 新型功能材料 |
|
22 |
08050103 能源材料 |
|
23 |
08050105 纳米材料与器件 |
|
24 |
08050106 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
|
25 |
08050301 变形体物理学 |
|
26 |
08050302 材料的损伤,断裂及强韧化 |
|
27 |
08050303 材料加工与成形新技术,新装备 |
|
28 |
08050304 材料加工过程模拟 |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博士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三阶段完成学业。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20周,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在18学分以上,并要求在资格考试前完成所有课程学习。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所考取学科硕士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2门以上,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在博士生应修满的规定学分之内。一外非英语者,应将英语作为二外必修。参加《学术研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时间为2年以上,考核合记学分2学分,才准予答辩。参加定期《学术研讨》的次数在20次以上,每学年在二级学院范围内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自己的论文,申请博士论文答辩前,至少作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
博士生参加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总结,并经导师签字后留存,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内交本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审核,并记载成绩.
博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每学期选修的总学分全脱产研究生不超过17学分(不包括培养环节的学分).博士生课程学习应在资格考试前完成.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8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约为60~70周,总学分在45学分以上,其中博士阶段的学分在16学分以上,硕士生阶段的学分在29学分以上。允许硕博连读生分三阶段完成学业。硕博连读应选修一门二外,参加《学术研讨》、《形势与政策》课为3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
总学分 |
18 |
公共学位课 |
4 |
公共选修课 |
|
学位课学分 |
9 |
必修一组 |
5 |
限选一组 |
|
限选课学分 |
0 |
必修二组 |
限选二组 |
||
任选课学分 |
1 |
必修三组 |
限选三组 |
||
培养环节学分 |
8 |
必修四组 |
限选四组 |
||
补修课学分 |
0 |
必修五组 |
限选五组 |
||
学分说明 |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号与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说明 |
01 公共学位课 |
010101102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32 |
2 |
秋季 |
|
01 公共学位课 |
050201101 博士生综合英语 |
64 |
2 |
秋季 |
|
11 必选一组 |
080501200 材料科学前沿及其研究进展 |
64 |
4 |
秋季 |
|
11 必选一组 |
080501201 材料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及技术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2 计算材料科学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3 金属塑性变形与细观力学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4 高分子材料科学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5 表面科学与工程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6 粉末冶金科学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7 凝聚态材料物理基础 |
48 |
3 |
秋季 |
|
40 任选 |
080501208 同步辐射材料分析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选 |
050201102 日语(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0 任选 |
050201103 德语(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0 任选 |
050201104 俄语(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1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
2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2 形式与政策 |
2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4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
1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5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7 实践教学 |
1 |
秋季 |
||
45 培养环节 |
000001803 博士生资格考试 |
1 |
秋季 |
课程说明
六、临床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实践教学
博士生应完成50学时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工作可以是根据课程讲授课程的部分内容、协助指导硕士生,参加“三下乡”活动(0.5个月以上)等。博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工作应按要求进行考核。
七、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
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博士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业绩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级的依据.
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要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八、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
课程学习达到要求后,博士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笔试(可开卷)、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考试包括下述内容:①政治思想品德、行为道德和科研态度;②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学习成绩;③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④所在学科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前沿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⑤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按一级学科统一组织,成立较稳定的考试小组.可安排在第二学期(直博生第四学期)末或第三学期(直博第五学期)初,应提前通知博士生.第二次资格考试仍末通过的博士生应予退学.
九、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通过资格考试后一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公开的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博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1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博士生的学位选题报告应立足于学科前沿,在理论或技术上能做出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潜在价值。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1年内补作。博士生选题报告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可结合学术报告会进行组织。
学位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选题报告完成时间规定为半年之内完成.
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交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存档,由研究生助理记载成绩.
十、学位论文工作检查与考核
每年的10月中旬,对进入学位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查与考核.工作中期检查由学院布置,分科研所(系、教研室、科室)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发表学术论文
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由各学科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的《中南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的规定》制定,并写入培养方案.
根据学位分委员会要求,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 发表与学位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3.0及以上;
②在国外刊物发表与学位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性论文2篇以上;
③ 在EI、SCI源刊发表与学位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性论文6篇以上。
十二、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表明博士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如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或应用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专门工作的能力.博士生从事学位论文的最短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4个月。
分为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和各项奖励基金。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全额奖学金:8000元/年;半额奖学金:4000元/年。我校80%的研究生可享受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我校同时对在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设有各项奖励基金:陈新民奖、宝钢教育奖、茅以升专项奖、钻石奖、山河英才奖、黄培云教育奖励金、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堂汉奖学金等,最高奖励基金为5000元/人。
中南材料学院学生多就业于铝铜加工企业,如美铝、中铝,以及相关研究院,如西北有色研究院、有色研究总院等等。
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中南大学材料学学科点始建于1954年,由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粉末冶金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发展而来,是我国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92年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1997年调整成为“材料学”学科。1997年,所在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中,本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即: 重点开展有色、稀有金属、粉末冶金材料和先进碳材料的科学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建设好学科大平台,承担国家的大课题,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在探索科学真理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五”期间,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444人,博士研究生161人,博士后33人。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外籍博士1名。2005年以来与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联合办学,招收了中-澳国际班。2005年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两名博士后人员被评为国家优秀博士后。2005年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目前,本学科依托的研究基地有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粉末冶金产品质量国家检测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十五”期间,本学科3名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50人,占教师总数的71.4%。“十五”期间,本学科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承担“973”项目子课题5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项;完成“863”项目23项,总装预研、军工配套等国防科研项目45项,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实际科研经费及学科建设经费共计36013.3万元。“十五”期间,获得“用于盘形多孔性工件增密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及装置”等国家发明专利40项。国家及省部委级科技奖6项,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粉末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满足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共发表论文813篇,其中被SCI收录334篇,EI收录352篇,在国内外材料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于“十五”期间,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对高技术重大需求做出的特殊贡献,国家领导人贾庆林主席、温家宝总理、吴邦国委员长和吴官正同志于2005年7、8月相继访问中南大学,特别是对本学科的粉末冶金研究院进行了实地视察。
本学科目前共有6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方向是:(1)粉末冶金新理论、新技术;(2)相图研究与材料设计;(3)粉末冶金特种新材料;(4)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的合金化理论及新材料开发;(5)现代高性能复合材料;(6)有色金属功能材料。 6个研究方向的共同特色是:研究内容隶属学科前沿课题和国际热点研究课题,具有创新性;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用性强;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国家级或省部委级重点项目的支撑,实施过程可靠性高;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和良好的研究条件,可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通过国际合作和学科交叉,培育若干有特色、有重要国际影响新的学科方向;力争在杰出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大平台的建设,争取建立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大型企业合作建成若干个有色、稀有金属与粉末冶金关键高技术材料的研发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有色、稀有和粉末冶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为主干,进一步增强解决高技术中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能力。努力承担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建设急需新材料的重大攻关和研制开发任务,实现3-5种高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争取获得8-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国家级奖2-3项,获得专利50-60项。 加强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在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纳米粉体制备和压制及烧结致密化、相图与材料设计、轻合金材料、近净成型、特种表面涂层与薄膜技术等领域,取得2-4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SCI、EI收录的论文数达到400-450篇, 大幅度提升论文影响因子。培养出3-5名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以中南大学材料学科群的院士群体领衔,组建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主、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原始性创新能力强、具有强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质量硕士生、博士生,达到国家学科评估的优秀水平,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3-5人,国家优秀博士论文1-3人,国家优秀博士后1-3人,使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100433B
材料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支柱产业之一,社会对从事材料的研究、科技开发、加工生产与检测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近几年来,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除部分考取研究生外,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有色系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经营部门以及教育、科研设计部门。今后几年内.毕业生大部分仍将为有色系统和地方经济服务。需求与供给比例约为3:1,需求大于供给。
本专业是—个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训练的工科专业。面向材料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培养从事材料的生产、经营、管理、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和外语能力,掌握较宽厚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术域从事科学研究、技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又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约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环境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成型;材料复合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综合合金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开发新的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较宽的必要的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l-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技能。71.2%,拓宽了基础和知识面,加大了选修课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为实施高素质、强能力、课外教育多形式创造了条件。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有效吸收人类文明中有用的信息知识,能够不断扩展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的知识。
6.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及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善于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8.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工作变动和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镕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要求,针对培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各有侧重,必须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
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结构分析基础、材料性能与测试、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有色金属材料生产、粉末冶金导论。
(一)课内部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性实验:材料设计及制备(熔铸、粉末冶金、喷射成形),材料改性实验(塑性变形、相变与热处理、表面处理、强韧化处理),材料组织性能检测分析技术(物性、力性、电镜、金相实验技术)、计算机文字和数据处理。
第六期为兴趣选课阶段。学期末学生将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为此了解自己感兴趣方向的基础课,同时,也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除必修专业基础课外,学生可自由选课。
第七学期分专业方向授课。5个专业方向课模块,学生可选定其中一个模块的4—8门专业方向课(最低学分要求l0—15)。如学有余力,可选听一个平行模块中的课程,根据学生意愿将学分和成绩记入成绩单。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须选满8学分。
(二)课外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制订此课外培养方案。
1. 课外最低学分要求为18学分(附加学分)
2. 课外教学方式
●人文素质训练(必修2学分):
(1)社会实践活动(1学分):学生提交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答辩方可获得学分,培养社交能力。
(2)课外读书活动(1学分):除教学计划内所列课程以外的任何健康向上的人文社科、经管等方面书籍.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提交读书报告,申请学分,系里分期分批组织答辩,通过答辩方可获得学分。
(3)通过自学和课外实验获取人文成果(2学分)——凡在全国性(或省)各类人文竞赛中获奖者,根据不同等级给予学分和相应成绩。
(4)文字表达能力训练(1学分):在校报发表300字以上文章10篇(100字以上消息2条折算1篇文章),或在地市级以上报纸发表300字以上文章1篇。
●自学讨论式课程(1学分,必修):教师不进行课堂讲授,只提出要求,开列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学生主讲,进行答疑、分析、总结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外科技实践: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获得成果,可取得学分和相应成绩:(1)工程设计成果(2学分)——凡在全国性(全省)各种设计比赛中取得各种等级奖者;(2)发明创造成果(2学分),发明创造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专利者:(3)发表科技论文(2学分)——在国际杂志、国内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者;(4)科研实践(1学分)。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某项科研任务,在其中独立承担一部分工作并提交相应报告的举生,由导师签署意见后,给予学分和成绩。
●掌握学科前沿(2学分,必修):材料学科前沿综述(讲座)——听五次以上国际国内专家讲座,并提交心得体会.查阅并翻译2篇最新学科前沿文献资料。
●计算机训练(1学分):计算机过级或编制具有一定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经计算机指导小组验收通过后可获得学分和相应成绩。计算机教学实行目标教学,主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
●外语训练(1学分):GRE、TOFEL达到一定成绩和通过六级、校级以上外语竞赛取得名次者或提交1本原版书的外文读书报告可获得学分。
●管理能力训练(1学分):获得省级以上光荣称号或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的活动、管理的部门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身体素质训练:体育课外测试达标(3学分,必修),校级以上运动会获得名次(1学分)
●形势政策教育(每期1学分,必修):听形势政策教育课获得学分。
(三)其 它
1.总体思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知识起点,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多方适应;创造多种条件,加强实践训练,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培养。增加教学计划柔性;形成以工程材料设计研究开发为基础,以金属材料制备加工为龙头,以工程创新设计为主线.重视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特色。
2.培养方案由课内教学计划和课外培养方案两部分组成,实行综合成绩单记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内外培养成绩和学分。学生必须完成的最低学分为201.5学分,课内四年总学时2504学时,公共课、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占61.1%,专业方向课占9.6%,必修课比例为71.2%,拓展了基础知识面,加大了选修课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为实施高素质、强能力、课外教育多形式创造了条件。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2周,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4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周,综合实验2周,计算机实践4周,毕业设计18周,实验课20学时折算为1周,实践教学环节约占50周,占教学总周数25%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金属学实验、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相变与热处理、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改性,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修业年限:四年。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及大量留学归国人员。教师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许多教师均在国内和国际重要学术机构任职,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俄罗斯轻金属研究所等数十所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材料学院材料学系师资队伍表
姓 名 |
性别 |
职务或职称 |
黄培云 |
男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金展鹏 |
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郑子樵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易丹青 |
男 |
党委书记,教 授,博士生导师 |
余志明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夏长清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刘立斌 |
男 |
副院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 |
甘卫平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卢安贤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刘华山 |
男 |
材料学系主任,教 授,博士生导师 |
刘志义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王日初 |
男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罗兵辉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谭澄宇 |
男 |
教 授 |
刘沙 |
男 |
教 授 |
肖来荣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许晓嫦 |
女 |
教 授 |
尹登峰 |
男 |
副教授 |
杨伏良 |
女 |
副教授 |
马正青 |
男 |
副教授 |
柏振海 |
男 |
材料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
卢斌 |
男 |
副教授 |
李劲风 |
男 |
党支部书记,教授 |
余琨 |
男 |
党支部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
周宏明 |
男 |
副教授 |
王斌 |
男 |
讲师 |
陶颖 |
女 |
副教授 |
周怀营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饶光辉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陈志国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蔡格梅 |
女 |
副教授 |
材料学院材料物理系师资队伍表
姓 名 |
性别 |
职务或职称 |
备 注 |
谢佑卿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尹志民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汪明朴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王志法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梁叔全 |
男 |
院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潘清林 |
男 |
副院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苏玉长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姜 锋 |
男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
李 周 |
男 |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张 鸿 |
女 |
材料物理系副主任,教授 |
|
宋练鹏 |
男 |
副教授 |
|
艾延龄 |
男 |
材料物理系主任,副教授 |
|
何 平 |
女 |
高 工 |
|
古 一 |
女 |
讲 师 |
|
陶辉锦 |
男 |
党支部书记,讲 师 |
|
杨 明 |
女 |
工程师 |
|
姜国圣 |
男 |
工程师 |
|
唐 艳 |
女 |
助 教 |
|
齐卫宏 |
男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刘 军 |
男 |
副教授 |
材料学院材料化学系师资队伍表
姓 名 |
性别 |
职务或职称 |
备 注 |
段学臣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郑 峰 |
男 |
教 授 |
|
李衡峰 |
男 |
材料化学系主任,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李志成 |
男 |
材料化学系副主任,教 授 |
|
李芝华 |
男 |
教授 |
|
李 荐 |
男 |
副教授 |
|
邓姝皓 |
女 |
副教授 |
|
余润洲 |
男 |
讲 师 |
|
吴湘伟 |
男 |
讲 师 |
|
李历历 |
男 |
讲 师 |
|
孙巧珍 |
女 |
支部委员,讲师 |
材料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师资队伍表
姓 名 |
性别 |
职务或职称 |
备 注 |
左铁镛 |
男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曾苏民 |
男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张新明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刘楚明 |
男 |
教 授 |
|
蒋显亮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杨 扬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王孟君 |
男 |
支部书记,教 授 |
|
王德志 |
男 |
副院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陈明安 |
男 |
教 授 |
|
周海涛 |
男 |
教 授 |
|
李红英 |
女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刘心宇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赵明纯 |
男 |
教 授 |
|
邓运来 |
男 |
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教授 |
|
胡其平 |
男 |
副教授 |
|
周 亮 |
男 |
副教授 |
|
林高用 |
男 |
教 授 |
|
陈志永 |
男 |
院长助理,副教授 |
|
杨 昭 |
男 |
副教授 |
|
李慧中 |
男 |
材料加工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
|
杨续跃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唐建国 |
男 |
支部副书记,讲师 |
|
李赛毅 |
男 |
教 授,博士生导师 |
|
刘胜胆 |
男 |
支部委员,副教授 |
|
叶凌英 |
男 |
讲师 |
学院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7月,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被授予“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是粉末冶金院,这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我国粉末冶金领域(专业)教学、科研与新产品试制开发三结合的学科综合基地。现有教职工2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材料科学发展的展望 首先看看世纪之交的形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能源、生命、交通、环境、国防以及高科技对新型材料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材料应用的广泛性、使用条件的复杂性和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
你要读博或者搞研究的话,个人感觉光学可能更有前途一些。材料科学工程这个学科毕竟存在了太长时候,要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而光学工程 的 LED 方向 应该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者一段时间有广泛的应用。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4年,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与1980年先后更名为特种冶金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是国家首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计算科学与虚拟工程五个二学科博士点,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实验中心、新材料研究开发中心5个二级机构,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均以本学院为依托单位。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 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 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 组建而成。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科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材料表 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交通材料方 向研究和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教师中具有 博士学位的占 65%,高级职称教师占 56%。部分教师入选国 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教育 部优秀人才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等,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 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2年6月,属校、院两级管理,依托的建设单位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等十大门类,共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两院院士16人,其中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黄培云、左铁镛、黄伯云、曾苏民、金展鹏5位院士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每年面向全校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粉体材料、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7个本科专业、56个班、1700余名学生开出实验课程5门,实验项目总数116项,实验总学时达27万人学时,实验教学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性突出、学生人数多、受益面大”的特点。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组建以来,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在实验教学理念更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高起点、多学科背景下的融合与发展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所属的公共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和湖南省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实验室组建而成。在“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下,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立了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及微观组织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三性”实验四个实验教学板块,开设了5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配套出版了3本实验教材、4本实验讲义,全面更新了学生实验仪器和设备,实现了实验教学开放运行。
(2)依托国家级教改项目的实践,实现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跨跃发展
作为国家级教改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教改实践基地,随着基地建设和教改实践而得到了跨跃式发展。 2002年以来,中心累计设备投资1200万元,共享实验设备投资500余万元,更新实验项目3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共承担省部级和学校各类教改项目25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教学成果奖9项。
(3)依托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追求卓越的持续发展
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室、材料性能实验室、材料现代测试分析方法与微观组织结构实验室、材料综合设计实验室和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等,现有人员63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27人;实验用房面积3600m2;仪器设备总值2600万元,共934台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实验教学中心的卓越、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经费主要源自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费用和学校的投入。近5年来,累计投资1700万元,分别用于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和教学研究等,使实验室软硬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并在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实验室每年运行经费约40万元。
2002年以来,实验中心共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8项,校级1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篇;获各类教学成果共9项。
2002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师共承担科学研究项目146项,进校科研经费1.2亿元;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426篇;申请专利36项,已授权14项;获科研奖励1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10项。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0年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学院2009有教职工300名,其中院士3名(曾庆元,刘宝琛,孙永福),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40名,副教授63名,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1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力学和消防工程6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200名。
郑州大学(新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