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面向浙江省两化融合领域对重大装备与高端装备配套需求,围绕智能液压核心控制关键基础件智能液压阀,开展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针对智能型液压阀存在的阀内集成传感器信息不丰富、阀口液阻控制决策形式不灵活、安全与可维护性差等问题,对集成式多传感器精确测量与补偿,阀口液阻解耦及其自适应控制规律,安全设计评估及故障诊断预测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工作为我国智能液压阀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增强液压阀核心状态参数检测能力,实现了液压阀阀口压力集成测量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AdaBoost神经网络的流量软测量模型,实现了误差小于2%的流量精确计算。围绕传统结构液压阀,提出了先导阀死区在线检测与补偿控制方法,以及基于先导阀流量特性补偿的液压阀控制算法,使阀芯位置跟踪误差从4.91%降至1.87%,阀芯稳态控制精度从0.2%提高到0.08%,产品静动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阀口液阻解耦控制形式,设计了阀口结构解耦型先导式液压阀,解决了先导阀死区硬补偿问题,相较于传统结构液压阀整阀频率响应提高了约50%;提出了基于电流预配比策略的先导阀芯联动控制方法,使得新型结构液压阀稳态控制精度提高到0.12%,消除了动态跟踪时的换向滞后与过零位滞后现象。围绕阀口液阻数字离散控制形式,研制了微型高频响液压阀,其尺寸(Ф12mm)、全行程开启响应时间(1.15ms),全行程关闭响应时间(0.8ms)、额定流量(0.65L/min)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惠斯通液压全桥的离散式先导式液压阀原理样机及其实验台,以及基于多阀组联合脉宽调制的全阀口离散型智能阀样机及其实验台。围绕液压阀安全设计评估及故障诊断预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无迹卡尔曼滤波器故障检测模型,提高了算法的跟踪性和故障敏感性;提出一种结合故障偏差位和比例方向阀运行状态位的故障代码,解决了液压阀故障表现会随运行状态改变所导致的故障特征不唯一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考虑工况和时间序列因素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使得故障的定位率达到95.5%。 2100433B
智能液压阀是智能液压基础件中最核心的控制元件,决定了基础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针对电液控制阀智能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集成式多传感器精确测量与补偿、阀口阻尼解耦及其自适应控制规律、安全设计评估及故障诊断预测方法进行研究。1)揭示液压阀阀口流场分布与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映射关系,提出压力近端测量方法和无位移传感型流量软测量方法,拓宽液压阀感知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2)揭示液压阀多阀口解耦下压力流量独立控制与负载特性匹配规律,提出进出口液阻独立型先导控制技术和低压力冲击的离散液阻变压驱动模式及时序控制策略,为实现功能可编程电液控制阀的液阻灵活控制奠定基础。3)揭示油膜特性与阀芯卡滞磨损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基于油膜厚度测量的阀芯卡死故障诊断和阀芯磨损预估策略,提高液压元件的安全性和智能维护水平,拓展电液控制元件在智能装备上的应用,为智能型电液控制阀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压阀是一种用压力油操作的自动化元件,它受配压阀压力油的控制,通常与电磁配压阀组合使用,可用于远距离控制水电站油、气、水管路系统的通断。常用于夹紧、控制、润滑等油路。有直动型与先导型之分,多用先导型。
液压泵上的液压阀专业术语称为分配阀,分配阀是泵送系统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泵送系统的性能。目前常用的分配阀为S阀和闸板阀,其他形式有裙阀、C型阀(象鼻阀)。S阀:主要由S管焊接体、大轴承座、小轴承座、异...
液压马达按结构可分为齿轮马达、叶片马达、柱塞马达和螺杆马达;按排量能否改变可分为定量马达、变量马达,按其工作特性分为高速液压马达和低速液压马达。把额定转速在500r/min以上的马达称为高速小扭矩马达...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这样的时代、引领这样的时代,是每一个科学领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科学的进展依赖于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今天,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数据处理工具不断改进,给基础科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1 大数据赋予基础研究新特征
面对大数据时代空前的数据爆炸、更复杂的经济社会需求,基础研究被赋予新的特征和功能,在促进原始性重大创新、孕育源头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应对长期挑战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基础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从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活动统称为基础科学研究,简称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自提出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内涵性质和关键推动因素不断丰富。也正是由于其界限模糊,才被各国政府和学者通过不同的政策含义、资助框架、制度安排和研究成果不断地重新界定。
科技界、政府和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基础研究有不同的认知。
1945年,美国科学家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首次提出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类,成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业应用”线性模式的思想源头,影响了很长一段时期主要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
20世纪60年代,经合组织系统地开展了R&D(研究与开发)统计调查:将基础研究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把定向基础研究和战略应用研究统称为战略研究。这种分类既反映了知识生产方式的融合趋势,也反映出政府研发投入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基础科学的内涵和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今天,基础研究已经发展为“生态模式”,资源基础结构不断演变,驱动因素不断丰富,必然带来管理政策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基础研究的内涵界定都是为了适应特定阶段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需要。传统纯基础研究活动的特征界定是:“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保持相对独立并由科学家按照自身意愿去开展工作。”但随着基础研究投入日益多元化以及组织模式持续变革,主要国家在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同时,更加强调战略需求导向和知识的转化应用。
基础科学事关国家当前和长远战略利益,本身就是战略需求。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政策导向已经由纠正市场失灵演化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保证经济长期繁荣发展、营造创新生态和赢得创新竞争等诸多方面。
2 数据科学改变基础科学研究范式
数据科学正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席卷而来,科学界、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需要重新认识大数据时代基础研究的新特征及其影响,特别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机制和战略价值。
1998年度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于2007年初最早提出“科学方法的革命”,将科学研究分为四类范式(Paradigm,指科技界普遍遵循的科学规范和普遍运用的研究套路),依次为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和战略资源,即“大数据科学”和“科学大数据”。
大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打开探索未知领域的大门,科学家们将以“分析全样本、接收非精确、发现相关性”的新思维探索科学研究。
虽然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思维方式等认知层面的转向,但基础科学主体的发展依然遵循物理、化学、信息、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自身的规律,并且具有交叉、融合与渗透的逻辑性。
不过改变已经愈加清晰:与传统数据的科学研究相比,无论是大型望远镜列阵收集回来的各种宇宙星系图像,还是从DNA测序仪形成的各种基因组,或是社交网站的点击次数,都可以成为数据收集目标。以前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人类DNA测序,现在一天左右就能完成。
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以及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在提升,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上变得前所未有地精确。
计算科学和大数据方法在提高科学发现概率、拓宽科学研究视野、促进交叉聚合的同时,也在催生新学科创新增长,使新技术研发应用变得更加快捷、简洁、高效。但是,“大数据科学”和“科学大数据”会对科学哪一领域哪一阶段的发展产生突破性影响和行业带动?大数据对基础研究的影响到底是阶段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局部的还是全面的?这些问题还并不清楚,需要引起科技界、政府和包括公众在内的更多相关者予以关注。
3 大数据时代要求基础科学组织方式与时俱进
大数据的意义并不只是海量、多样的数据,而是如何采取更合适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将其规模大、种类多、跨界融合的特征运用到基础研究和知识转化应用之中。
无论从组织方式、资助方式还是从科研行为上,大数据使传统的基础研究活动和知识生产模式呈现出了新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特征,不仅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科学共同体的深度整合和精细分化,还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推动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这些特征无疑将对基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给基础科学的管理及决策带来巨大影响。
在“大数据科学”和“科学大数据”的支撑下,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领域、学科的思维、模式、方法、工具、概念和数据交叉融合在一起,会激变产生出新的原创性发现、理论、知识、思路和方法。
基础研究不再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中的某个科研团队独立进行,科学家们可以共享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的其他科研团队的成果数据,使用功能更加强大的研发工具,发掘更多原始性发现和新知识。事实上,这一共享不只是数据的交叉、融合,更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外部的交叉与融合,将吸引更多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加入到基础研究中,使得基础研究的功能得以进一步拓展和融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认知的“去等级化”转向,在本质上带来了科技创新领域的平等化趋势,虽然这一转向并不能彻底消除科技领域“马太效应”的存在,但阶层的分化会增加,层级差异会逐渐缩小。这一发展趋势必然对基础科学的资助方式、管理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无到有的原始性创新,更需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总之,大数据时代为我国基础科学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变革性机遇和复杂性挑战。研究范式的深度改变要求我们加快建立更加包容和宽容、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基础研究制度,鼓励变革术思想,促进创新治理体系从跟踪型向引领型转变。
第一篇液压控制阀概论.
第1章液压阀基础知识1
1.1液压技术的原理与液压系统的组成1
1.2液压阀的功用及重要性1
1.3液压阀的基本结构原理1
1.4液压阀的分类2
1.5液压阀的技术进程与方向6
1.6液压阀图形符号及使用7
1.6.1控制机构和常用控制阀图形符号7
1.6.2使用注意事项10
1.7液压阀的基本性能参数10
1.7.1公称压力10
1.7.2公称流量与公称通径11
1.8液压阀的安装面和插装阀阀孔规格代号13
1.9对液压阀的基本要求13
1.10常用液压阀产品的性能比较13
1.11常用液压阀的选型要点15
1.11.1选型的一般原则15
1.11.2液压阀的类型选择15
1.11.3公称压力与额定流量的选择15
.1.11.4安装连接方式的选择16
1.11.5操纵方式的选择16
1.11.6液压工作介质的选择17
1.11.7经济性及其他因素的选择18
1.11.8方向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与压力控制阀的选型一览表19
第2章液压阀中的共性问题20
2.1液压阀常用阀口的压力流量特性20
2.1.1压力流量特性通用公式20
2.1.2圆柱滑阀的压力流量特性20
2.1.3锥阀的压力流量特性21
2.1.4节流阻尼孔的压力流量特性21
2.2液压阀上的作用力21
《液压阀》全面介绍各大类液压阀中的典型品种,包括普通液压阀、叠加阀、插装阀以及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数字控制阀等,按照功用与分类、工作原理与典型结构、工作特性、应用场合的体系进行叙述。并集中介绍了普通液压阀性能试验方法以及液压阀选型要点、安装使用注意事项、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等内容。《液压阀》适合各行业液压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