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景观研究概述 / 1
1.1.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 1
1.1.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 5
1.1.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对世界的影响 / 9
1.2 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进展 / 14
1.2.1 第一本园林设计营造专著问世 / 14
1.2.2 植物造景基本概念的提出 / 14
1.2.3 从实际出发指导植物景观设计 / 15
1.2.4 植物在文明与自然间营造多样空间 / 15
1.3 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方向 / 15
1.3.1 以自然为主体 / 15
1.3.2 以生态为核心 / 15
1.3.3 以地域为特征 / 16
1.3.4 以场地为基础 / 16
1.3.5 以空间为骨架 / 16
1.4 本书的研究重点 / 17
1.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7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第二章 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2.1 植物组群模式概念的提出 / 18
2.1.1 研究乡土植物群落 / 18
2.1.2 模仿山水画技法 / 18
2.1.3 学习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 21
2.1.4 参照现代园林植物设计 / 23
2.1.5 植物组群和植物组群模式 / 28
2.1.6 植物组群模式特点 / 32
2.2 植物组群的类型 / 32
2.2.1 按数量特性划分 / 32
2.2.2 按体量特性划分 / 41
2.2.3 按层次特性划分 / 42
2.2.4 按平面布局形式划分 / 44
第三章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
3.1 植物组群的形态和质感 / 49
3.1.1 植物的形态 / 49
3.1.2 植物组群的质感 / 55
3.2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 / 62
3.2.1 平面分组,化整为零 / 62
3.2.2 立面分层,有机组合 / 72
3.2.4 草坪层 / 79
第四章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
4.1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方法 / 81
4.1.1 平面空间的分割 / 82
4.1.2 视线焦点树的定位 / 82
4.1.3 确定飘枝或丛生乔木位置 / 82
4.1.4 明确下层大灌木和小灌木的品种 / 84
4.2 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流程 / 93
4.2.1 前期设计—了解项目背景,收集基础资料 / 93
4.2.2 立意设计—明确设计的主题,协调总体规划的主次关系 / 99
4.2.3 空间设计—确定设计的尺度,满足使用功能 / 102
4.2.4 层次设计—梳理设计的高度,丰富使用人群的视觉美感 / 121
4.2.5 季相设计—考虑季节的变化,突出绿化品种的季候变化 / 129
4.2.6 品种设计—确定设计的品种,优化建筑空间的生态效益 / 129
4.2.7 设计出图—汇总设计资料、绘制施工图纸 / 138
第五章 组群模式应用案例
5.1 龙泉一期 / 140
5.2 西山公园 / 145
5.3 嘉兴宝格丽公馆 / 151
5.4 江苏盐城钱江方洲小区 / 161
5.5 慕容城 / 169
5.6 海宁大道 / 173
5.7 秀洲区最美绿道入口改造 / 179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园林植物造景存在问题分析 / 182
6.1.1 物种多样性不足,配置模式单一 / 182
6.1.2 设计手法较粗糙,理论研究欠缺 / 182
6.1.3 施工与设计脱节,影响设计表达 / 182
6.1.4 养护管理不到位,景观效果欠佳 / 183
6.2 园林植物组群模式的应用前景 / 183
6.2.1 丰富生物多样性 / 183
6.2.2 提升景观功能 / 183
6.2.3 顺应现代园林造景趋势 / 183
主要参考文献 / 184 2100433B
组群模式是一种植物规划设计的方法。本书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摆脱植物设计单一的平面视角,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平面、立面、透视三维设计的新模式,有效将设计思路贯穿于整个环境建设过程中。
本书分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园林尤其是古典园林对世界园林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乡土植物群落、古人山水画技法以及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浅析,提出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第三章阐述植物组群模式的配置方式。第四章从植物组群模式的立意、空间、层次、季相、品种等方面阐述设计方法。第五章阐述植物组群模式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第六章阐述植物组群模式应用的前景。
本书更多的是偏重于设计方法的介绍,可作为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设计师或者业余爱好者学习的辅助材料。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主体要素,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园林种植设计中,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充分满足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各类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及观赏性。在...
乔灌木的丛植、孤植:植株较小的观赏乔木以及灌木、藤木,不仅是园林艺术的骨骼,更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角。所以乔灌木应是屋顶园林中的主体,其种植形式要讲究,以丛植、孤植为主,与大地园林讲究“亭台花木,不...
园林植树造景,即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灵感,来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
自主学习模式在园林植物造景与造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大学生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日益重要。自主学习在园林植物造景与造型教学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还可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本文对自主学习模式在园林植物造景与造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园林绿化工程必不可少,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构建绿色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园林设计中,应该重视植物造景的合理应用,提升园林的整体效果.本文结合植物造景的内涵和作用,从应用原则出发,对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海棠应用特别广泛,如皇家园林中唐代华清宫、北宋艮岳,私家园林中明末影园及苏州拙政园的植物造景中都运用了海棠。在现代园林中,海棠的应用更为广泛,不少地区建成了以海棠为特色的景观,如南京莫愁湖公园、北京植物园、重庆花卉园、杭州植物园、成都植物园中的海棠专类园。在欧美地区,海棠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培育出了海棠色叶品种,如紫花海棠‘雷’(‘Lemoinei’)、‘凯尔斯’(‘Kelsey’)等。
在古典园林中应用
配置手法
海棠从汉代开始作为观赏树种应用于园林中。南北朝之后,海棠的观赏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唐代海棠在宫廷园林中广为栽植。宋代是海棠栽植的盛期,北宋的皇家园林——艮岳,出现了以海棠命名的景点,如海棠川、海棠屏。明清时期海棠仍长盛不衰,广泛应用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多是托物言志,用植物名称的谐音来寄托生活希冀。海棠的“棠”与厅堂的“堂”字谐音,多与其他植物配植形成美好的寓意。
艺术形式
①海棠花溪。
海棠沿溪流成片种植,体现“海棠雨后不胜佳,仔细辨来不是花;西子织成新样锦,清晨灌出满江霞”的美景。“海棠花溪”体现的是一种意境之美。
②水岸海棠。古典园林中在水岸边种植海棠,主要是隔岸观花,以对景形式观赏,隔着水面,罩着清清的薄雾,看到亦真亦幻的海棠花,如在梦境。
③墙角海棠。
在院落中的墙前种植海棠。在古典园林中以粉墙为“纸”,山石植物为“绘”,所形成的庭院景致无处不在。
④窗前海棠。
海棠姿色优美,又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古代园林中常被植于窗前。
⑤山间海棠。
海棠种植在山石之间,其柔美与山石的坚韧相互映照,起点景的作用。
⑥海棠盆景。
海棠枝条韧性好,容易造型,并有花有果,寓意较好,是美满幸福的象征。
在现代园林中应用
海棠景观表现于一年四季:春季,团团花簇嬉闹枝头;夏季,点点果实隐现株丛;秋季,果叶并茂姹紫嫣红;冬季,累累果实翘待春风。在各种空间中海棠都可形成不同的景观类型,海棠的适当应用,会提升景观的审美度。
景观大道
海棠花色繁多,树姿各异,可作为景观大道的中层观赏树。有的海棠由于叶色较深,适合与颜色较浅的高大乔木搭配,同时使用与其花色和叶色差别较大的花灌木作下层点缀,可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居住区
在居住区景观中,海棠主要作为中心花园景观树及居住区行道树使用,种植形式上可采用孤植点景的手法,与山石、建筑、水体组合。也可采用大面积群植,创造视觉冲击力。
城市公园
在城市公园中,不同区域可采用不同的应用形式。如在大片草坪上孤植或群植于坡地形成远观的景观效果,也可与山石、水体、建筑搭配,或与常绿植物搭配以凸显其秋冬季景观,还可作为花境材料。如太原龙潭公园里的海棠园区内种植了40 多个品种1万多株海棠,群植于湖岸旁,在海棠花期繁盛时,隔岸相望,繁花似锦,一片壮观迷人景象。
城市广场
多采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海棠可列植于广场入口,也可作为林荫广场主打树种,或用于点缀广场绿地景观。
滨河绿化
海棠花期晚于桃树,与碧桃搭配栽植,可延长滨河植物花期,丰富花色。
别墅花园
国内的别墅花园对植物的观赏性要求更高。海棠很适合别墅景观设计,应用形式多为孤植、散植。
专类园
不同海棠品种的搭配可将海棠花期延长1 个月左右;海棠与常绿树搭配种植,冬季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红色的玲珑小果尤其引人注目,可获得别样的景观效果。
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球场重点景观体现在树林区。该区主要是以远观景致为主,以体现大面积色块。很多海棠品种适于群植,营造不同的四季景观效果。另外,海棠也可为会所等休憩区营造优美的环境。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忽视生态习性,影响景观效果
海棠多喜光,宜生长在干燥的向阳地,喜土层深厚、肥沃、微酸至中性的壤土,种和品种间习性有差异,而在园林应用中常因配置不当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从而影响造景效果。所以应用时应满足其生态习性,尤其注意不同种间及品种间的差异。
缺乏系统分类,品种意识不强
海棠类植物尤其苹果属的“海棠”种质的分类仍然停留在经典植物分类上,多为以食用为目的的分类,而对观赏海棠的分类较少涉及。
偏重观花造景,忽视观果观干
海棠春花烂漫,固然很美,但夏日枝繁叶茂,小果隐藏其间,也着实可爱,且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果实芳香袭人,更添情趣,秋季果实满枝,或红或黄,引人驻足,冬日则可观树姿也可观干。
文化内涵不足,景观感受欠佳
现代园林中海棠植物造景中不太注重文化的表达,只着眼于景观的自然特性。海棠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不仅花姿秀丽,而且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仅仅自然景观无法诠释海棠文化的丰富内涵,造景时应充分借助海棠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及海棠的吉祥寓意,将文化融入景观,激发人们的美好想象,创造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加强野生资源驯化及新品种选育,对海棠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保存、分类及评价工作,建立海棠种质资源圃,加强选育和推广包括株形、花型、花色、果型、果色以及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良好的海棠品种。此外,拓展、丰富和宣传海棠文化内涵,在海棠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展以海棠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活动。
(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
金属在茶具中的应用
Tea sets made of metals
谈起茶具,一般以陶瓷材质的居多,特别是中国茶,满眼的陶瓷茶壶茶杯,金属的器具相对比较少见,在日本茶道里金属器具相对多一些,但是相比陶瓷茶具还是小巫见大巫。究其原因,猜想一方面可能是金属相对比较贵重,另外陆羽和其他茶人和文然雅士对各种陶瓷茶具的推崇,使得陶瓷完全占据了茶具的主角地位。但实际上金属在茶具中应用得好,大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铁Iron
近年来日本铁壶渐渐在中国茶人中流行起来,用铁壶烧水几乎成了饮茶爱好者的标配,其源流其实是来自中国,陆羽在《茶经》第四章“器”中叙述了用金属做的“风炉”和“鍑”,就是日本茶道中炭炉和铁壶的原形,只是在日本这一套东西保存得比较好,而在中国后来由于散茶冲泡的流行,炭炉和铁壶慢慢得淡出了,现在随着中国茶道的复兴,又被慢慢重新引进,为爱茶人提供了新的道具。
陆羽在《茶经》早就提到了“风炉”和“鍑”最重要的材料是生铁,也就是铸铁,铸铁材料性价比高,成品厚重,表面经过处理或年久氧化会发黑,造型稳重沉穆,而用铁壶煮水能够使水质变得醇厚,而且保温性能出众,特别适合冲泡厚重的茶类,如黑茶或高发酵重焙火茶类,如武夷岩茶等。
铃兰型铁壶
铜Copper
铜的使用历史悠久,我国商周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铜比铁贵重,因此铜作茶具相比铁还要少,一般也是铜烧水壶居多,由于铜表面颜色较为艳丽,因此还可以略作雕刻造型做成一些小器具,如茶荷,茶承等。用铜壶烧水特别甘甜,大家知道吃涮羊肉铜锅最好吃,就是因为铜锅能产生甘甜的味道非常适合羊肉,因此用铜壶烧水,特别适合冲泡包容性强的,有深沉香味的茶,如红茶,特别能激发其香甜的特质。
手作铜壶
纯手工铜茶壶
银sliver
和铜一样,银的使用历史也非常悠久,而且一直是贵重的金属,陆羽在《茶经》中说到:“鍑:鍑以生铁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意思很明确,银制茶具有着“至洁”的特性,只是应为其“涉于侈丽”,因此提倡简朴的他不推崇。无论是古代的实践和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都表明银有杀菌、安神的作用,用银壶烧水能使水变软变纯净,古人谓之“若绢水”就是说水质的柔薄爽滑犹如丝绢,银壶就有这种功效,特别适合冲泡高香的茶,如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等,用银壶煮水冲泡这些茶清香四溢,令人神清气爽。另外银性质柔软,颜色白亮,也非常适合做一些小巧的器具,以及用来修补其它的茶具。
银壶
纯银茶漏
金Gold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最贵重的金属,做成茶具来说过于奢侈,过去只有皇家贵族才有机会享用,也是镶嵌在其它器具上作装饰用最多,法门寺出图的唐代皇家茶具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机会,纯用金制茶具极少,现代有纯金至茶壶和烧水壶,依赖现代发达的传媒才得以在网络上看到过。
法门寺出土皇家茶具
纯金壶(图片来自网络)
锡Tin
锡是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低熔点的金属元素,古时候的人喜欢用锡来净化水质使味道更加清甜,一般金属都有金属味,而锡则无味,因此特别适合制造茶叶罐来储存新鲜的茶叶,当然用锡壶来泡茶也是相当好的。
锡制茶叶罐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内河的污染状况也日益严重。在许多城市,内河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污管道,水质、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环,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内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
2015年8月27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副委员长陈昌智代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向大会作关于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晒出问题清单。
根据报告的情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是,2014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9.2%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呈富营养状态,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近海海域污染不容乐观。2014年,环境保护部直接调查处理的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中,超过60%涉及水污染。
城市的内河整治,是一项投入巨大、技术要求复杂、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工程。单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在当前各地财政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况下,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加快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已经成为摆在很多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今年5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PPP模式在城市内河整治领域的探索运用中,宁波和南宁两地为国内其他城市作出了典范。
宁波模式
早在2011年,宁波市就通过PPP模式进行了内河水质养护提升工程试点,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2013年5月,宁波市选取了中心城区38条内河共82万平方米水域作为试点范围,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提升服务的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宁波市按行政区划将城市内河划分为海曙、江东和江北3个标段。根据PPP模式的要求,项目前期所有资金、设备及人员管理费用的投入,由中标社会资本方支付。与此同时,政府方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在项目标段河道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定期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并出具检测报告,政府方按照实现约定的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考核,并相应给付购买服务费或扣罚费用。
在PPP探索的过程中,宁波为解决城市内河整治问题走出了一条可行路径。政府摆脱了以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角色,巧妙地规避了自我更新内生动力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的劣势。如果宁波依然采用以前政府包揽的方式,政府将不仅承担高额财政负担,还要承担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各司其职,做各自擅长的工作,合理分担风险,政府降低了成本,社会资本也获得了收益。
南宁那考河模式
另一个在今年广受关注的项目是广西南宁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作为今年全国第一个动工的内河整治项目,它打包了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厂、沿岸景观建设等内容,综合治理河道全长
当前,PPP模式在内河整治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宁波和南宁两地的实践,为这一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以PPP模式进行城市内河整治,可以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从政府的角度讲,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内河整治,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整治技术、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节约资金、减轻财政压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城市内河整治的效果;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城市内河整治项目相对投入较少,投资回收期较短,市场潜力巨大,参与此类项目非常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但在内河整治PPP项目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难点。
首先是商业模式的选择。单纯的内河整治实际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若单靠政府补贴的方式,会对财政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如何选择或创造一种合理的模式,使此类项目在商业上具有可行性至关重要。
其次是内河治理的技术要求高,投入大。过去的河道治理是采用截污方式,清淤、引水、建立污水厂、治理污染源,相对简单粗暴。而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截住污染,还希望能建立健康的生态圈和良好的环境。比如南宁那考河运用的“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像海绵一样拥有弹性。而这样的要求必然意味着更先进的技术、更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更多的资本投入,这对于社会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曾对江苏、浙江、珠三角等地进行调研,预计每条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约为
最后,河道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水质变化受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但现在许多城市由于行政条块分割,都实施河道包干,这不利于内河流域的整体治理。
因此,在考虑采用PPP模式进行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时,为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根据《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止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可以用经营性项目补贴公益性较强的治理项目。比如,地铁的轨道 周围土地开发的捆绑开发模式;惠安、南安的流域整治项目采用捆绑招商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另外,在采用PPP模式进行内河整治中,要确保引入的社会资本具有成熟专业的技术和强大的融资能力。同时,政府最好引进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完成项目前期的运作模式、招商设计、财务测算等工作,确保有效投入、合理支出。
同时,在内河的综合治理中,要制定好监管考核机制,建议由当地政府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针对城市内河的整体治理进行统一监管。这样可以提高运营和监管效率、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未来若干年内,环保治污将是我国的一个大产业,据统计,仅污水治理一项的投资需求即高达6万亿元之巨,而其中20%以上可以采用PPP模式,推广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在内河整治领域社会资本介入的较少,可供借鉴的案例也不多,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并考核监管付费,都需要不断的探索。但宁波和南宁模式,无疑是以PPP模式进行城市内河整治可供参考的案例,值得作进一步的跟进与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