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气候带位于亚热带。
通直;伞型;雌雄同株;整齐;纯林。
湿润型;喜温;喜肥;喜混交。
8年;当年成熟;2年;1年1次。
原产亚热带,要求较高的温度,年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正常生长,但在苏北地区枇杷树基地进行栽培驯化过的枇杷树年平均气温在-10~30℃,无特殊严寒天气的地区都可以种植。枇杷花期在冬末春初,冬春低温将影响...
铁树是南方植物,在南方生长的很好,在北方就不是很健壮,铁树又名苏铁、凤尾蕉。裸子植物,苏铁科。一般7~8月开花,在热带地区,达到一定树龄后可每年开花,在温带一般不常开花,一般情况下,铁树20至30年便...
红豆杉属植物为典型的阴性树种。常处于林冠下乔木第二、三层,散生,基本无纯林存在,也极少团块分布。其天然更新方式有两种:繁殖和无性系萌芽繁殖。可能由于物种间隔离(是散生于林中)或花时不遇(雌雄异株、异花...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主要用途是观赏;材用。
具体用途是改善环境;园林绿化。
优质;抗病;抗逆。
湖北房县中坝乡下坝村。
湖北省林业局。
海拔:680
经度:11012
纬度:3242
土壤类型:棕壤
生态环境: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平均温度:14
保存单位: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单位编号:108
库编号:108000489
保存资源类型:植株
保存方式:原地保存
保存时间:1990-10-23
实物状态: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知识产权;资源交换;行政许可
获取途径:现场获取 2100433B
浅析樟树生长特性以及应用1
浅析樟树生长特性以及应用1
樟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以广东天然分布的208株樟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为对象,在粤东河源开展遗传测定,分别测量了9 a时的3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与2个形质性状(通直度和树干数)指标。结果表明:上述5个性状在家系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变异受较强程度的遗传控制,其中家系遗传力为0.56~0.85,单株遗传力为0.23~0.82。遗传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生长性状间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90,但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以及形质性状相互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相关。利用综合选择指数I c和20%入选率筛选到生长和干形优良的家系共41个,其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遗传增益,但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不明显。
樟树籽可以分为樟树青籽和樟树紫籽,其中樟树青籽提取樟油优于樟树紫籽
综合自桥洪文化、南方都市报
樟树布
樟树布村位于南湾街道的东北面 ,距离街道办事处1公里左右。地处沙湾河南畔,东临深圳水库,北接厦村、沙塘布,西面与南岭村相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村名来源
樟树布村原名为“樟树埔”。因本村前后樟树生长很多,且树冠覆盖面积大(树径皆为2-3米以上),而得名樟树埔。客家话“埔”与“布”谐音,常将“埔”字写成“布”字,年长日久,村名演变成樟树布,故而取名为樟树布村。
樟树布村全景
该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因樟树布始祖毓秀太公,于东莞雁田迁移至此而形成。主要河流有沙湾河,在村东南面流过;附近有深圳水库。
清朝时期,樟树布村,属新安县管富司管辖;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第三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布吉区沙湾乡;1958年,属宝安县红旗人民公社;1983年,属宝安县布吉区沙湾乡;1993年,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2004年,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2006年,属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今。
姓氏溯源
樟树布村村民以邓姓为主,是从东莞雁田迁居至此的。
邓姓,传说是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有许多支系,邓是其中之一。邓氏起初繁衍滋长在今天河南境内,后来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
邓氏宗祠
公元968-975年,邓氏先祖从江西吉安吉水县白沙里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辗转香港锦田、东莞石排、横沥、企石等地,于1413年迁居雁田立村。清朝初期,邓氏的一支从从雁田迁移至本地。
樟树布现存宗祠1座,为树德堂·邓氏家祠,始建于清朝时期,重修于2013年1月,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2015年末,樟树布村户籍人口为500人,外来人口 15000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1000人,澳门同胞有8人左右,华人华侨800人,分布在新加坡、牙买加、美国。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本地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
社会发展
樟树布村民世代农耕,1958年建深圳水库,1965年水库扩建,改革开放初期建沙湾海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白果园,建苗圃场……樟树布农田陆续被征走,农业因此曾一度停产。
为弥补村里的损失,政府把梧桐山附近的田地划给村里耕种。村民要到那边的田地,每天需早上6点多就起床,行走40分钟,骑自行车也需要半小时。直到现在,樟树布村在梧桐山附近还保留有近10亩农田,租给当地人种菜。
1993年,樟树布村所在的龙岗区刚刚成立。当时的几个村领导邓汉平和邓财兴、邓煌英、邓学忍合股把一块2000平米的土地以1.8元每平米的价格租下来,在上面修建了成套厂房,再出租给一个香港老板,香港老板随即开设了深马印刷厂,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失去农田的村民洗脚上田,纷纷成为村工厂里的打工仔、打工妹。
樟树布村
樟树布面积约为60公顷,是南湾街道中面积最小的村。城中村改造面积有19 .75公顷,实际能建设的用地只有9 .0 2公顷,只占改造用地面积的45.67%,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存在巨大矛盾。1999年,32岁邓亦军获选为樟树布村主任,他辞去房地产公司副总的职务,回到樟树布当上了“村官”,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兴建樟树布公园。
这片荔枝林有百年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砍树就跟杀人差不多。当时的村干部不少都对这片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荔枝林另有打算,盖楼出租后的收益无论是对村集体还是对村民来说,都很可观。邓亦军却力排众议,极力支持建公园、保古树。如今,公园已经成为樟树布村的一张名片,每天清晨和傍晚,老人和小孩便会聚集在这里散步玩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樟树布公园
如今的樟树布村交通便捷,有丹平快速、布沙路、樟富路经过。2005年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20世纪90年代初通自来水, 70年代初年通电, 80年代通电话,1998年通网络。
传统民居
樟树布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 2 座。
樟树布村老屋,始建于民国,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由于时间的风化和人为破坏,破旧不堪,已不能使用。
樟树布村老屋
樟树布炮楼,始建于民国,正门朝北偏东25度,通面阔13米,进深7米,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由一炮楼拖一屋组成。炮楼高五层,平面呈方形,四面开有瞭望窗和横条形射击孔。炮楼第四层东南角和西北角设铳斗。房屋两开间,硬山顶,三间两廊结构,其中一廊屋已改建成炮楼。现仅存一间房屋和炮楼,整体布局受到破坏,房屋的风化现象严重,壁画已模糊不清,部分能勉强辨认。现已无人居住。
樟树布炮楼
民俗撷英
祭祖
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村内族人到山岭的祖坟处举行祭祖(拜山)活动。2000年,政府实行殡葬改革,全村土坟迁移至南湾墓园,到“清明”节时,改为去沙湾墓园举行祭祖活动。在重阳节时,村内族人举行集体祭祖,外出的人员(包括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也回村参加。
麒麟舞
每到春节时,麒麟队除了在本村表演外,还到附近的村庄表演和交流,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招待。表演场面欢声雷动,气氛活跃、热闹非凡。
舞麒麟的风俗流行于清末,到民国时期,南湾一带发展有多支规模比较大的麒麟队。目前,舞麒麟已成为樟树布村比较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因为它不仅锻炼了身体,活跃了气氛,而且增强了友谊,所以备受村民的欢迎。
民间医俗
在以前,村民生病了,会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教导,去寻找采摘各种能够治病的树叶、藤枝、草药去外敷或者煮水喝。例如用柚子叶泡水,用于擦身洗澡,可以驱风祛邪。还有一种“百草药”,是用一百种药草配制而成,这些药草都要经过晒干、碾碎、封存等工序后才能泡水饮用,这个偏方一直流传至今。
针对一些小病,民间还有其它偏方,如采摘三条桃子叶、三条鸡屎藤、三条酥油筋去扫身、洗身三日就可以医治感冒发烧,当然这三样东西也可以煮水喝;又如把“抹草”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或者拿来擦身,既可以治疗热痱,还可以治疗来月经时候身上长的小疮。据村老治保主任邓汉平说,“抹草”最常使用的地方,是为碰到新生儿而身体发痒的人准备的。还有金银花和金银草配合着熬水,可以治疗小孩长水痘等等。
丧葬习俗
樟树布村村民以前安葬先人分为两次:第一次埋葬,就是八人抬棺木在子孙的护送下,来到自家祖坟下葬。一般过了八年就会重新开棺,将先人的尸骨捡起另迁他处,俗称“起金”。起金者捡骨,是从尸骨的脚开始一直往上,对应的骨头都成对捡起放入金塔。最终将尸骨摆放成一坐姿形态置于金塔中,起金的仪式就算结束了。最后把金塔放到由风水先生选定的墓地之上,子孙来祭拜过后,二次葬就完成了。
自从国家提倡火葬后,客家人“入土为安”、“二次葬”等习俗也有所改变,近四五年间,村里老人去世后,都以火葬为主。
喊惊
“喊惊”又叫“喊同元”,意为将元神喊回正位,通常是小孩子被“鬼神”等东西碰到受到了惊吓,就需去神婆家“喊惊”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这些传统的客家风俗,都成为一段老人们絮叨的记忆,一本束之高阁的书籍,一个可远观不可以身试之的传奇。
"樟树之窗"即樟树通往世界的窗口,世界了解樟树的窗口。樟树人了解樟树,交流、互动、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樟树之窗以"立足樟树,全国知名,世界关注,争创一流"为目标,依托IT业最新技术,全力搭建丰富、权威的缩合信息平台,成为展示樟树的良好型象的第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