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濒危植物紫纹兜兰。
该保护区工作人员赖子钦、护林员刘娘发以及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古田派出所莲花山警务区教导员林远祥日前在保护区巡逻时,看到一株长得非常独特的兰花。赖子钦从事保护区巡逻工作多年,这么漂亮的兰花还是首次见到。赖子钦立即用手机拍下这株兰花,经送省植物专家鉴定,确认这是紫纹兜兰。
兜兰又名拖鞋兰,夏秋或临冬开花,花期最长达70余天。西南地区的兜兰叶片通常要厚实硬朗些,花色更为亮丽显眼,有更好的抗旱保水机制,在抗逆性新品种选育上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兜兰盆花生产需要3到5年,由于其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花期持久,且容易管护,在12到30摄氏度范围能生长,室温23度环境下能正常开花,因此颇受家庭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是值得开发生产的兰花种类之一,也是发展小盆栽产业的新兴品种。
兜兰对培养土的要求较高。大多数兜兰的原产地降水较多一年中只有几个月空气比较干燥,因此兜兰全年要求湿润的培养土。此外,为预防根部缺氧,应保证培养土排水良好。
应用软水(最好是雨水)浇花,但盆内不可积水,否则细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烂死亡,冬季浇花的水不能太凉。叶片也不可长时间积水,否则叶片易腐烂。夏季可通过喷水或喷雾达到兜兰生长所需的较高空气湿度。
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机肥料,一部分兜兰品种会更加繁茂。此外,植株较大的品种比叶片少的品种需更多肥 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发育,植株才会开花,否则要等到第二年才会开花。通常所有的兜兰品种应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剂量为每10厘米盆径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浇花中加入石灰,这样肥料就可被植株长期汲取。
每隔两年换盆一次,若能每年换盆一次自然更好。大型植株开花较多,除非必要,否则不要扯断或扯裂根部。换盆时不可破坏植株组织,否则腐霉菌就会趁虚而入。可用木炭粉来预防腐霉菌。
所有的兜兰品种都易受红蜘蛛侵害,尤其是生有光滑叶片的品种。因此,应时常检查叶片。其他的害虫很少危害兜兰。兜兰常见病还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新鲜、流通的空气可起预防作用。
如果你的子目2个是同一个项目主材相同的话就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在你修改它的主材名称以后保存在后面的报表里就能看的见了。安装工程唯一不好的就是在3.0里手工输入主材,但是4.0里不会这样了。安装变的很方...
有很多的新产品都开始推广了,比较实用的环保材质,就是维舍卡颂石,对净化环境很有帮助的。也是采用阴离子技术和负载技术,自带负电荷,能够吸附PM2.5并且瞬间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效果非常给力。
https://zfcj.gz.gov.cn/zwgk/zsdwwj/index.html找管理站发布的每个月份“广州市建设工程价格信息及有关计价办法的通知”里面的信息价
产中国广东南部(阳春)、香港、广西南部(上思十万大山)和云南东南部(文山)。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林下腐殖质丰富多石之地或溪谷旁苔藓砾石丛生之地或岩石上。 兜兰没有贮藏养料的组织,需保证喜凉品种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数兜兰都有要求比较干燥、光线充足的生长环境。栽培兜兰时花形大、着花多的植株比较喜温,较适合把它们放在室内培植。用作插花的兜兰花形宜大且圆,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二列,3-8枚;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2.3-4.2厘米,先端近急尖并有2-3个小齿,上面具暗绿色与浅黄绿色相间的网格斑,背面浅绿色,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互相套叠,边缘略有缘毛。
花葶直立,长12-23厘米,紫色,密被短柔毛,顶端生1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围抱子房,长1.6-2.4厘米,宽约1厘米,背面被柔毛,边缘具长缘毛;花梗和子房长3-6厘米,密被短柔毛;花直径7-8厘米;中萼片白色而有紫色或紫红色粗脉纹,合萼片淡绿色而有深色脉,花瓣紫红色或浅栗色而有深色纵脉纹、绿白色晕和黑色疣点,唇瓣紫褐色或淡栗色,退化雄蕊色泽略浅于唇瓣并有淡黄绿色晕;中萼片卵状心形,长与宽各为2.5-4厘米,先端短渐尖,边缘外弯并疏生缘毛,背面被短柔毛;合萼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8厘米,宽9-13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缘毛;花瓣近长圆形,长3.5-5厘米,宽1-1.6厘米,先端渐尖,上面仅有疣点而通常无毛,边缘有缘毛;唇瓣倒盔状,基部具宽阔的、长1.5-1.7厘米的柄;囊近宽长圆状卵形,向末略变狭,长2-3厘米,宽2.5-2.8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具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的边缘不内折,囊底有毛,囊外被小乳突;退化雄蕊肾状半月形或倒心状半月形,长约8毫米,宽约1厘米,先端有明显凹缺,凹缺中有1-3个小齿,上面有极微小的乳突状毛。花期10月至次年1月。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天坛建筑声学现象的新解释和新发现
北京天坛建于16世纪,它以宏伟庄严的建筑风格著称于世,更以其奇特的声学现象享誉世界。关于这些声学现象的科学说明最早见于1953年2期《科学通报》上的汤定元先生文章中,40多年来,我国教科书和科学普及杂志上都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天坛“回音壁”、“三音石”等的声学现象。最近,黑龙江大学的俞文光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贾陇生教授及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的付正心等6位科学工作者,用现代实验仪器和测试手段到现场进行多次的实验和考查,对我国这些古老建筑的声学现象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这里介绍他们对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回声的研究和提出的最新解释。
细说水滴哥哥的新发现 PE-RT管
嗨!大家好!我是水滴哥哥,在管道里来来去去又是几个月,所以,这回和妈妈一起再白话一下我们的新朋友——PE-RT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