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在实践上,对旱作物有的是采用减少灌水次数的方法,即减少对作物减产影响不大的非需水关键期的灌水,保证需水关键期的灌水;也有采用减少灌水定额的方法,即灌水上线仅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对于水稻,则采用浅水、湿润、晒田相结合的灌水方法,不是以控制淹灌水层上下限,而是以控制稻田土壤水分为主设计灌溉制度 。2100433B
理论研究上,多是借助Jensen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以相对产量最大为目标,采用动态规划或线性规划等优化技术,求解总产量或净效益最大且省水的优化灌溉制度 。
最优灌溉制度是伴随着非充分灌溉而产生的,一般地,最优灌溉制度都是对非充分灌溉而言的。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全生育期的总需水量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这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作物的减产程度随着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缺水程度而异,此时,应根据作物水分敏感指数,弄清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减产情况的基础上实行限额灌溉,在分配给该作物的总水量中寻求其各个生育阶段的最优分配水量,使整个生长期的总产值或效益最大。也就是在一定总灌溉水量的条件下,确定灌水次数、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及土壤水分的最优组合。
与传统灌溉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使整个灌水决策的整体效果最优,而不是使某个阶段的灌水决策最优。它是灌溉计划用水和地区水土资源合理规划的基础 。
最优灌溉制度(optimum irrigation scheduling)是指在灌溉水量有限时,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及水分亏缺的敏感因子和当地气象、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最佳灌水方案 。
区内灌溉制度计算表
生育期 起止日期 日渗 漏量 日需 水强 度 日耗 水量 淹灌水层变 化 日降 水量 水量变化 过程 5月25日 1.1 30 5月26日 1.1 3.8 0.5 26.7 5月27日 1.1 3.8 42.8 50 5月28日 1.1 3.8 46.2 5月29日 1.1 3.8 42.4 5月30日 1.1 3.8 38.6 5月31日 1.1 3.8 34.8 6月1日 1.1 3.8 31 6月2日 1.1 3.8 27.2 6月3日 1.1 3.8 23.4 6月4日 1.1 3.8 19.6 6月5日 1.1 4.5 50.1 6月6日 1.1 4.5 5.9 51.5 6月7日 1.1 4.5 0.1 47.1 6月8日 1.1 4.5 42.6 6月9日 1.1 4.5 38.1 6月10日 1.1 4.5 0.4 34 6月11日 1.1 4.5 1 30.5 6月12日
推广节水型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该文针对河北省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种植制度,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必须配合推广农作物节水型灌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当采用喷灌、滴灌、地下灌溉或进行某些特种灌溉(如施肥灌溉、 洗盐灌溉、 防冻灌溉、降温灌溉、引洪淤灌等)时,灌溉制度必须按不同要求另行制定。
对干旱缺水地区,可以制定关键时期的灌水、限额灌水或不充分灌水的灌溉制度,以求得单位水量的增产量最高或灌区总产值最高。
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 m=HE-P-H0 C
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灌溉定额南方一般为300~360m3/亩,北方常在500m3/亩以上。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
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
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