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枣庄市市场监管综合服务中心是枣庄市市场监管综合服务机构。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被评为2020年度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 2100433B
宏观调控 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
乡镇公较其他公来说,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往往是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
联系客服问问呢
枣庄市市中区城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企业信息报告-天眼查
枣庄市市中区城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企业信息报告-天眼查
市场监管稽查大队工作要点与市场督导工作总结(精选)汇编
第 1 页 共 8 页 市场监管稽查大队工作要点与市场督导工作总结(精 选)汇编 市场监管稽查大队工作要点 一、开展不正当竞争、传销、直销、“扫黄打非”等工作。 1、整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服务、交通 运输、水电气供应等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经营者限制竞 争行为,以及医药、工程建设、教育等领域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 开展专项执法整治。加大对超市等大型零售商、供应商滥用市场优势 地位、虚假宣传、虚假促销等行为,规范零售业竞争秩序。加强商业 秘密行政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傍名牌”违法行为,提高打击 的精确度和威慑力,加大对制假售劣商品和“傍名牌”行为打击力 度。 2、严厉打击传销、规范市场直销行为。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组织开展打击传销“皖剑— XX”行动。强化行政处罚力度,突出重点 地区整治。继续巩固无传销社区(村)创建工作。按《市创建无传销 城市工作实
日前,被业内专家誉为“西北鸟巢”的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事务办公服务中心工程成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跳仓法”施工技术、项目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10项新技术,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探索实践
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事务办公服务中心工程地下1层、地上7层,总建筑面积70203平方米,建筑高度29米,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68条球面曲肋组成一个类球面,是国内罕见的空间混合受力体系。“三切一顶”体型定位构思精巧,整个建筑外造型酷似“飞碟”,被业内专家誉为“西北鸟巢”。
在如此复杂的结构施工中,中铁二十局六公司西咸空港项目部创造了“50天完成48312根素土挤密桩,完成1632根混凝土灌注桩;180天完成2.2万立方米地下室筏基混凝土浇筑施工;70天完成7000吨钢结构吊装施工”的施工记录。钢结构施工是该工程施工重中之重,6836个钢构件中有5268个造型尺寸惟一,尤其是球面曲肋曲率不一,加工制作和吊装难度大。
在空间结构复杂、体量大、测量定位难度大的情况下,项目部如何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安全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全面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控到位,进度可控,文明施工氛围浓厚,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并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省级文明工地验收。
BIM建模控材降耗节约成本
作为大型复杂建筑,该工程存在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施工难度大、成本风险高。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项目部在施工中以科技为先导,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应用行业领先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虚拟建造,提前对各专业进行碰撞检测,优化施工方案,解决了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安全质量、管线综合等难题,达到复杂结构简单化、复杂构件精准化施工。同时利用BIM建模,在施工准备阶段根据结构实测和深化设计查找碰撞点,提前发现设计缺陷,解决结构与建筑及安装专业间的矛盾,避免在施工过程中返工。项目部还通过BIM建模获取准确实物量,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采购计划,限额领料,控制材料消耗,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
通过BIM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工程量计算精度达99%以上、工期提前率达10%、成本降低率达5%。2013年12月12日,中铁二十局集团BIM技术交流会成功在该项目部召开,拉开了集团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有关人员提出BIM技术将逐渐在该局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推广,优化重点项目技术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
"跳仓法"施工及信息技术解难题
由于该工程地下室筏基混凝土达2.2万立方米,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是该工程施工控制的重点。经过多方论证,工程采用“跳仓法”施工成功地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他们将地下室分成6个区域,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转战下个施工区域继续施工,各道工序交叉作业、互不影响,很好地避免了窝工、待工现象,施工现场实现了流水作业。工期缩短了近1/3,现场不用再堆积大量的模板、支撑等周转材料,降低了施工现场管理难度,也降低了成本。
创新还体现在项目综合信息管理系统(PM系统和OA办公系统)的应用。将工程施工原始数据录入PM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物资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管理,使得项目管理精细化。每位职工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登录OA账号,查阅文件、办理工作流程。OA系统解决了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办公地点流动性大、多室外工作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随时了解公司发展的状况。
经过建设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该工程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新型组合木模)解决了型钢混凝土柱模板加固难度大且不易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难题,并达到了清水效果;屈曲约束支撑(UBB)安装技术增强了建筑物抗震能力;高强钢筋应用(四级钢HRB500)可减少钢筋用量,降低造价;粘滞阻尼墙安装技术增强了建筑物的消能减震作用。
据该项目部总工程师何琳介绍,该工程提前15天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
济南市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是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主要承担土地综合整治(包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下同)专项规划、项目计划的编制,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筛选、运作等工作;承担国土资源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技术性、服务性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调研,参与制定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法规、技术规程、管理办法和咨询、服务;参与编制市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项规划和总体方案。
(二)参与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计划编制;参与市土地综合整治年度投资预算编制,会同财务部门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财务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等工作;参与监督检查土地增值收益的返还、土地复耕质量的提高等工作。
(三)参与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的审核、筛选工作,负责国家、省、市三级项目实施的技术性审查、指导工作,定期编报项目进度报告并参与市级以上项目的检查、验收等工作。
(四)负责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平台的开发建设和交易的日常管理;负责市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增减挂钩项目周转指标储备库建设;负责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信息录入,建立项目库并规范管理;负责市级土地综合整治社会融资和中外合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承担土地综合整治领域重点科技课题及技术标准的研究;编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文献资料;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科技成果推荐推广;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六)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的有关技术性、服务性实施工作。
(七)委托负责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承担编制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国土资源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承担全局保密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对各县(市)局、分局信息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
(八)承担国土资源网络、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等设计和建设工作。
(九)负责对县(市)局、分局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十)承办市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国土资源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2100433B
株洲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4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依托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设施建设
1. 建设方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发挥统筹和主导作用,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建设方式上,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重在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所在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即将合并的行政村可结合实际只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 建设标准。按照《株洲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进行建设。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名称统一设置为“XX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或者“XX村(社区)文化家园”,并在醒目位置标识。乡镇(街道)建有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并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 160-2012)》完善补缺,并配套建设文体广场。每个行政村参照“七个一”基本标准进行建设,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长10米、宽5米、高0.8米),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1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要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配套,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可以参考500平方米左右、800平方米左右、1000平方米以上“三类”建设标准,做到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偏远山区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有条件的文化活动广场可建阅报栏、法治文化雕塑、公益广告牌、电子阅报屏和科普屏媒等,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城市社区比照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求,因地制宜,加快推进设施配套建设,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3. 功能定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等平台,开展政策宣传教育,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配合做好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公益便民服务。
(二)健全公共服务项目和内容
1. 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保持和增强群众性,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景点、“农家乐”等当地特色人文景观融合建设,积极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基本服务项目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在城乡社区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1. 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2. 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率先在城市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营。
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湖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和《株洲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由县级人民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制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市、县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设施良性运转、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阶段(2016年10月底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结合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建制村合并、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本地“十三五”规划,制定落实方案,并按年度制定具体建设计划。
(二)重点建设阶段(2017年底前)。总结推广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模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7年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100%,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70%。
(三)全面普及阶段(2018年底前)。各县市区按照“无则建、有则优”的要求,全面完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8年底,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9年-2020年)。加强配套建设,进一步健全服务运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充实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实事求是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把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上来,统一规划设计,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实施;统一管理使用,完善服务功能,发挥综合效应,避免分散建设、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组织领导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心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对照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
(二)资金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安排一定的运转经费。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对被评为示范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奖补。市直有关部门要将更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拓宽资金供给渠道,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众筹、直接投资、赞助捐助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人员保障。在现有编制总量内,按照《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株办发〔2016〕5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中央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编制不少于3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至少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借鉴部分地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设立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科普传播员等经验。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四)强化考核。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较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附件:1. 株洲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分工
2. 株洲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
附件1
株洲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分工
一、市委宣传部
1. 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牵头组织实施《株洲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2. 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基本指标,进行测评考核。
3. 指导和协调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二、市文体广新局
1. 协调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2. 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3.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三、市编办
指导和协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机构编制工作。
四、市发改委
指导督促各地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五、市教育局
1. 协助整合基层公共资源,推动农村中小学文化资源和乡镇文化站(室)共建共享。
2. 指导有条件的学校文体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
六、市科技局
1.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科学技术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的开发和应用。
2. 协助整合基层公共资源,推动科技下乡,免费开展科技服务。
七、市政府办公室(市民宗局)
1. 协助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2. 参与研究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八、市民政局
1.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基层民政工作融合服务。
2. 协助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
九、市财政局
1. 统筹做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的政府财政保障,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监管。
2. 协助推进省级贫困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基层劳动保障工作融合服务。
2.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员培训工作。
十一、市国土资源局
1. 指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土地利用工作。
2.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规划。
十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 协调推进全市城乡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
2. 协助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十三、市规划局
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十四、市质监局
依法指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地方标准制订等相关标准化工作。
十五、市农委
1. 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2. 协助推进农村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十六、市总工会
1. 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2. 推动工人文化宫免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十七、团市委
1. 指导协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青少年服务工作。
2. 推动青少年宫免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十八、市妇联
1. 指导协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妇女服务工作。
2. 指导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免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十九、市残联
1. 指导协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 协助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二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 制定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具体方案,并按年度制定具体建设计划。
2. 组织实施辖区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时、按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3. 按要求报送建设方案、建设进展等信息情况。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