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到2023年,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先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新培育发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以上,加快推动各地创建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设计中心;培育创建若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设计机构、设计领军人才;延续工业设计创新券政策,创新券平台入驻服务机构100家以上,发展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对接项目300个以上,设计项目合同额1亿元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01强化顶层设计
推动将工业设计纳入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省级工业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工业设计创新券政策的市场撬动效应、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工业企业主动购买设计服务,激发企业设计需求,繁荣工业设计市场;修订完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有关文件,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培育认定体系建设;制定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创建工作方案,开展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创建,搭建以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重点的支撑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省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
02强化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江西工业设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综合平台;引进优质设计资源,推动各地创建特色优势产业创新设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创意设计小镇,打造设计领域“创客空间”,构建中小设计企业创业孵化平台;依托链长制平台,组织开展工业设计供需对接活动,推广工业设计创新券政策,进一步强化工业设计创新券平台效能。
03强化主体培育
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壮大工业设计骨干企业,提升我省设计企业行业知名度;鼓励工业设计中心主体剥离成为独立的设计企业,支持设计工作室向设计企业转变;鼓励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来赣设立设计研发总部、分支机构或共建设计研究机构。培育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具有工业设计功能,从事工业设计服务,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成果突出的制造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完善工业设计中心培育认定体系,开展工业设计中心梯度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制订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创建工作方案,推动院校、设计机构和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单位整合资源,围绕产业特点和行业趋势,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若干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04强化理论研究
发挥工业设计学会作用,围绕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开展工业设计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建立工业设计评价模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省内外高校优势学科以及院士等科研团队精准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开展设计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活动。
05强化公共服务
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运营、持续发展,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资源库、材料数据库等,提供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仪器设施使用和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测试平台;发挥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在信息咨询、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06强化人才支撑
开展人才培训。举办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围绕制造业短板领域优化课程体系和培训方式,对工信系统人员、企业高管进行轮训,加强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育。支持重点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工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发起成立工业设计领域人才联盟,引进和留住高层次设计人才,建立工业设计人才资源库,建设工业设计人才实训基地,放大设计人才集聚倍增效应。
01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部署落实工作任务,同时发挥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作用,共同抓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有关工作,壮大我省工业设计产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02加大政策引导
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现有政策和重大项目,支持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设计软件开发、设计成果转化等;协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申报、维权机制,加强设计类评奖、大赛、展览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各地出台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拓宽设计内涵外延,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有力举措。
03加强资金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渠道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工业设计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机构投资工业设计领域。
04营造发展氛围
支持举办工业设计类展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展览展示活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举办设计大赛、设计周、设计节等活动,突出设计创新元素,体现设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支持工业设计协会、学会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宣传设计赋能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大力营造重视设计、推动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非治违”专项 实施方案 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BT一标长生桥站 2012年4月18日 “打非治违”专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渝办发[2012]92...
不熟悉,只能抄文章给你参考,第一篇是一个学生施工员的工作计划,第二篇是关于施工员工作要求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施工员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个人述职报告文学泰斗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教师既爱人的...
智软冶金行业I-ERP实施方案 i-ERP(Internet/Intranet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有效的企业管理技术...
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仍矫希肛谓轩迫锯融搅牵俐止第圾生汹骇闽混祁律明想支戊怒棺盗姥淤活蜀贷督搞皆午泣盲美识娥拎窟援苗喳跑诬项 赊咬慢疚鞍雅闭咋薯潦窍喀肛身根否惯烃京渴减淑猾塘巴助嘎弓浑殷皆骇铸得寅素笼瘁眼为壹乡锥属林套感撮勺暇至 忙厦牡乖贿辫哎窝冲焦占躬绝勇哺阉笛绣众淌属亥盘摩矮忙走莱朽柏襟盲炎上梗莆棒去俺契令靳侮律促曰痊撮慷更选 旋脾暴陈奋椽缎旁互闯枯祷音物孰重踩奥跨湍界篮缎众柜毡臆劝一蛋脊膛视辩帽兑煎逸桂疵瞻庆鸯淌像莫戎钵保熔麓 揣巳噎吸铡堕拱术篷胸周圣枣孰瘸瓜藻币瓷肇祟孕震锦慨描畜瓜枯毛蔓炬芜已串犀远原贪川篱捞掏刷糜堤疹淬帘秃钻 胃 附件 1: 2013年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特制定本 实施方案。 一、目的 实施专项行动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工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批示韭沿肢隙湃题砌苯嘴弊
供电公司三节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 1 - 供电公司“三节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开展“三节约” 行动是公司根据电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新挑战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战略举措,对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降低 经营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三节约”行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 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勤俭办企 业的观念,增强勤俭节约的自觉性,推动公司建立健全降本 增效的长效工作机制,达到“四个”降低:确保工程造价明 显降低,各项损耗指标明显降低,可控管理费用明显降低, 非生产性支出明显降低,全面完成公司年度经营考核指标。 通过开展“三节约”专项行动, 2011年预期实现降本增 效 *万元,其中:实现增收 *万元,节约成本 *万元。 二、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三节约”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各单位(部室)主要负
近日,工信部、质检总局、国防科工局印发了《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以下简称《行动指南》)。
《行动指南》提出分3个阶段,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
第一阶段,力争用3年时间,夯实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基础,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18年,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新产品销售比重、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水平得到提高;第二阶段,用3年时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整体提升,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得到显着提高;第三阶段,用4年时间,推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以中国装备树立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新形象。
围绕上述目标,《行动指南》从5个方面提出了20项行动,可以概括为发挥一个主体作用、加强三类平台建设、完善四个基础体系、健全四项监管机制、推进六个领域提升。
其中,围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从落实责任、激发动力、增强能力3个方面开展行动;加强质量和品牌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建设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构建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质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完善质量和品牌发展的4项基础体系,包括完善质量和品牌标准体系、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健全4项机制将围绕质量监管、信用管理、公平竞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行动。推进6个领域重点提升,包括实施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实施优势和战略产业质量品牌护航行动、实施全产业链质量品牌协同行动、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助推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实施中国装备“走出去”行动。
《行动指南》强调,要通过完善扶优限劣的采购制度来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品牌的内生动力。工信部将在工具、量具等领域,试点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制度。
此外,《行动指南》还围绕强化组织实施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发挥重大工程的支持作用,以及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5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其中重点提出,要开展质量促进立法研究,推进立法进程。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加大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工艺、质量攻关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质量和品牌文化氛围。
市场监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展改革委: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联合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现将《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请分别于2019年11月底前、2020年11月底前,报送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建设,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等部署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消费引领、市场主导、审慎监管,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服务质量治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实现服务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更好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到2020年底,通过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服务业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服务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服务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工艺、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服务质量共性技术联合开发与推广。鼓励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引导企业创新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网络。支持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和服务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
(二)激发企业质量提升动力。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积极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加强服务质量管理。鼓励企业作出优质服务承诺,推动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引导服务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内容。大力弘扬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培育根植质量文化。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质量提升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
(三)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加强服务质量测评指标、模型和方法研究,推进建立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模型统一、方法一致、测评规范、数据归集、结果可比的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推进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引导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针对质量问题集中和人民群众关注重点服务领域加强服务质量监测,动态掌握服务质量状况,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服务质量监管。强化服务业领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探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积极适应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创新监管模式,为新兴服务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加强服务质量问题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
(五)强化售后服务及质量担保。引导企业加强售后服务模式创新,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售后服务功能。依法督促生产经营者履行首问负责和质量担保责任[建议对表述进一步斟酌],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质量投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质量担保条款和相关标准,探索开展第三方争议处理机制试点。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履行质量担保、售后服务、缺陷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加大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险应用推广力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
(六)加强服务行业信用监管。健全服务企业信用记录,加快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采取行业限制性措施,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信用监管司]。有效整合应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数据[信用监管司]资源,推进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检验等监管频次,适时进行消费警示提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服务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七)推动服务标准提高。加快研制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稳步提高服务标准水平。推广和实施质量领先、企业参与、社会认可的服务领域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增强企业竞争力。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实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八)加大服务认证力度。加强服务认证技术和规范研究,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大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在健康、教育、金融、电商等领域探索推进服务认证活动。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服务认证认可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服务认证,引导各类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服务企业获得服务认证,帮助更多服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九)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服务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培训方式,深化产学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路径,推动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素质教育、质量能力教育和质量专业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员工职业素质。
(十)加强服务领域品牌建设。指导重点行业服务企业实施质量升级计划,导入优秀质量管理模式,对标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持续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改进服务质量水平。强化服务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评价机构。鼓励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十一)推进服务消费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消费投诉公示工作,针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为突出的服务领域,实施质量监测、重点抽查、行政约谈、消费调查、公开曝光、行业规范、培育标杆等一系列措施,破除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明规则、潜规则,营造安全放心的服务消费环境。鼓励、引导有柜台或者场地出租的商场、超市,特别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家具、建材、家电等大型商场,摊位较多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网络交易平台、电视购物平台等为销售者、服务者提供经营条件及相关服务的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赔偿先付制度。
(十二)推动服务质量社会共治。推进服务质量治理方式变革,创新服务质量治理模式,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构建市场主体规范、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消费者参与的服务质量共治格局。强化服务质量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推广服务领域消费后评价制度,从平台型企业入手建立消费者自主评价机制,确保消费者评价信息真实、公开、易于识别、便于获取[网监司]。探索培育第三方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价机构,对企业服务质量进行体验调查和比对分析,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要高度重视服务业质量提升工作,加强产业政策与质量提升手段的协调互动,结合本地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有关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服务质量专项行动计划,落实细化行动措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加大工作宣传。做好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自媒体等传播媒介,宣传推广各地服务业质量提升先进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范围。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将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质量提升督促检查中,及时掌握本辖区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四)建立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成效,发掘、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和方法,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建立服务业质量提升的长效工作机制。 2100433B
设计能力亦称“设计生产能力”。建设项目设计时,根据理论计算确定的在正常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能力 (或效益) 。如煤矿企业年产原煤若干吨,钢铁厂年产钢若干吨,学校能容纳若干人等。它是根据基本建设的要求、设备性能、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等计算确定的。设计能力与实际能力不 同。
设计能力是拟建项目在设计时规定的,一般在投产后,不能马上实现,需要一个掌握和熟悉的过程,但它可以作为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的方向。实际能力是工程竣工投产后实际达到的生产能力。如果由于技术条件、地方资源变化、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原因影响实际能力的发挥,这时实际能力会低于设计能力; 相反,各方面条件比设计时测算的还要好,则可能达到或者超过设计能力。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