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分级负责 相互协同 让更坚固的建筑减轻地震危害

2015/01/14645 作者:佚名
导读:在世界130次巨大地震灾害中,90%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倒塌造成的。

分级负责 相互协同 让更坚固的建筑减轻地震危害

地震之所以被称为魔鬼,直接的理由莫过于一次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足以震撼山河、山崩地裂、毁掉家园。

在世界130次巨大地震灾害中,90%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倒塌造成的。仅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的6.5级地震为例,就有上万栋建筑物倒塌,居民形容街道“就像被轰炸过的战场”。

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汪洋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总结回顾2014年防震减灾工作,听取2015年地震活动趋势会商分析意见,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

各方重视夯实防御基础

汪洋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树立全面预防理念,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抗震救灾工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统筹推进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增强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地震台网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703次,平均每天1.9次。按照地域分布来看,全国有23个省份均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按照地震发生次数来看,最多的10个省份依次是新疆、云南、四川、西藏、台湾、青海、浙江、甘肃、内蒙古和安徽。

地震难防,这是世界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破解的老大难问题。令人庆幸的是,我国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2014年12月31日,海口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从防震减灾工作保障、地震监测工作、震害防御工作、应急救援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对该市4个区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集中考核;12月30日,安徽六安市召开防震减灾与民居安全学术研讨会,从当前六安市城乡建设中民居安全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在规划和技术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意见和建议;12月19—26日,河北省固安县开展校舍安全检查工作,对辖区内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校舍安全工程进行检查……

汪洋强调,我国是地震灾害较多的国家,目前仍处在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强烈地震多发的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的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努力做出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强化应急应对准备,抓紧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城乡老旧房屋、学校、医院重要基础设施等的隐患排查和抗震加固,加强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应急避险技能,夯实震害防御基础。

技术创新助力防震减灾

“好多建筑物的墙塌了,水管裂了,还停电了……”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一名居民在微博上发了许多建筑物坍塌、四处堆满瓦砾的照片并写道。

云南地震之殇令人揪心。作为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云南省一直努力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尤其是在减隔震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近年来成功建成一批示范性抗震建筑,成为全省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推动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就建立了中国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是全球6个地震预报实验场之一,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近年来,云南还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昆明防震减灾技术试验基地,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2013年,成功实施全国首次实体高层隔震建筑原位动力试验,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领头羊。

云南省住建厅抗震处处长张明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功应用,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保障。2011年,云南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减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区域内,凡符合条件的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必须采用减隔震技术。2012年,云南省政府还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应用,并积极完善相关技术、产品配套标准建设。

目前,云南的减隔震等技术研发应用都已初具规模,已建成1000多栋减隔震建筑,接近全国的1/2。中缅油气管道、长水机场等大型项目都采用了相关抗震减震技术;玉溪公租房高层住宅共计11栋,高度达90米,是国内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最高建筑。这些项目都成为我国防震减灾技术应用的典范。

云南省设计院专家王宏伟表示,隔震垫由橡胶和钢板构成,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建筑在地震时的地震力会减少40%以上,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力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力,保护整个建筑在地震袭击后的基本功能,从而提高建筑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性。

文章来源:中华建筑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