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时评:城市设计要让大家认同和自豪

2015/03/191347 作者:佚名
导读:建筑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但一味追求传统而牺牲功能与舒适并不可取,而贪大、贪洋、贪异以及哗众取宠的设计理念更不该体现在建筑创作中。

城市设计要让大家认同和自豪

建筑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但一味追求传统而牺牲功能与舒适并不可取,而贪大、贪洋、贪异以及哗众取宠的设计理念更不该体现在建筑创作中。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能让人认同并充满自豪?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城市文化特色最直接的空间显现,因而被大众广泛关注。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联组的讨论会上,委员白岩松说:“一位韩国教授曾经对我说,‘我在书上了解到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但是为何在你们的城市里看不到呢?’”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千城一面’、‘奇奇怪怪的建筑’等现象确实存在。贪大、贪洋、贪异以及‘哗众取宠’的设计理念确实体现在一些城市建筑中。”全国人大代表、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雅萍表示,“不光是在设计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空间同样面临着挑战。这与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功能多样化的需求有关,但设计界从未放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追求。”

城市设计分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三大类,都是围绕人的活动。从行业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建筑的设计其实就是人居环境的设计。戴雅萍说:“既然设计的是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的生活和工作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有人认为将传统工艺或者表现方式直接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或是保留瓦面屋顶、木制柱子就是尊重传统。戴雅萍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做法,为了一味追求传统而牺牲功能与舒适并不可取。”现代建筑与以前的建筑相比,功能更加丰富、体量更大,直接运用传统建筑工艺很难满足现代建筑的一些功能要求。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才是设计界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未来建筑文化创造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要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塑造。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表示:“我们要系统挖掘、创新利用地方的建筑文化基因,创造满足当代百姓需求、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建筑创造就是尊重地区环境、重视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新老建筑之间的对话、不同时代建筑之间的有序过渡,实现建筑与环境、街道、城市的统一协调与整体和谐。

周岚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山水地区,都有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历史地段和文化遗存,都有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建筑精品,只是它们或许消隐在平庸的环境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通过城市特色空间体系规划、地段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整合,把它们“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织起来、连起来、活起来”,通过精心规划设计、整体艺术创造,形成具有文化魅力的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城市空间特色资源的挖掘要广开思路,将城市中的各类自然、历史和当代建造特色景观资源一并纳入,包括业已消失的城市文化胜景。在全面调查城市各类空间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梳理、评估其特色景观价值,为有效展示、利用特色资源和系统构建特色空间体系奠定科学理性基础。

对于“找”出来的、有价值的空间特色资源,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保护好城市的各种历史记忆空间,不仅包括文保单位、文物古迹,还包括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乃至重要的市民集体记忆场所,如城市礼堂、电影院、知青食堂等。

在城市空间特色资源“找出来”、“保下来”的基础上,应根据资源的价值和周边环境,以更为细致的匠心设计,让特色空间资源能够以宜人的空间面貌,在城市干道、休闲步道上“亮出来”,为大众广泛感知和深入体验。

在挖掘、保护和展现单个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整合塑造城市中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地段。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引导下,通过整体艺术创造,将城市零散分布的各类特色空间资源“碎片”和特色意图区系统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性、网络化的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构建城市特色空间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市民营造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周岚建议,通过规划设计将众多的空间特色资源组织并融入到现代城市公共活动体系中,通过特色空间网络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将文化资源保护、特色空间塑造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市民积极参与,丰富文化活动,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增强市民对城镇特色的认同感、自豪感。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